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當代藝術館特展「果凍世代」不想長大

當代藝術館特展「果凍世代」不想長大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8.02.22 03:29 am

台灣有草莓族,大陸有果凍族。台灣人說起草莓族多少帶點貶抑;自創「果凍世代」一詞的大陸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則說,他正面看待大陸新世代,他們就像果凍看來柔軟,實則帶有硬度及韌性,自有其責任心及思考。

什麼是果凍世代?從台北當代藝術館明天起揭幕、由張晴策展的「果凍時代」特展可見一斑。

這些在八○年代前後出生的果凍族,最大特徵是不想長大、迷戀嬰兒化的青春,對虛擬與夢幻的世界比現實人生更感興趣。雷本本的「懸舞」將芭比娃娃置於懸崖跳舞;虞華的「城市」系列假想從昆蟲的視角仰望藍天、將城市化為遊樂園,自己則成了穿著兔寶寶服的嬰孩在城市冒險遊戲。趙華森的「告別青春期」索性以奶油蛋糕為床,進入甜蜜無比的夢境。

大陸八○年代新藝術家杜恂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果凍時代》特展,以密密麻麻大頭貼組成的大型裝置作品展示未來肖像學。

可別小看果凍世代,他們自有對現實的批判。已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李洋以細膩的筆觸創作的「人魚生死圖」,從電子雞獲靈感,虛構販售人魚的產品,以長達廿公尺的連環圖畫,模擬產品使用說明書的形式,批判消費主義、瘦身產業及情色文化。

果凍族也像草莓族一般迷戀網路及動漫。

張晴說,他在大陸各地遊歷一年半,發現果凍族驚人的創作動能,從四、五百位藝術家中選出四十一人來台參展,將在當代館展至四月十三日。


中國時報  2008.02.22

果凍時代QQ創作抗拒被塑型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一九八五年,第一條果凍生產線正式引入中國,伴隨著一九八○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一起成長。如今,他們已是廿來歲的成人階段,並且形成了與上個世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與文化態度。中國策展人張晴稱呼他們是透明、輕盈的「果凍一代」!

 張晴所策展的「果凍時代」,呈現的就是四十一位生於一九七○年代末至一九八五年之間,中國大陸年輕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這也是台灣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中國年輕世代的藝術展出。而四十四歲的張晴,是現任上海美術館副館長,更是是兩屆上海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深具分量的一位藝評與策展人。

 透明輕盈 光鮮亮麗 關注自己

 說到果凍,最大的特色便是那QQ、滑溜的質感與光鮮亮麗的色彩。張晴表示,大陸一九七○年代之前的藝術家,喜歡討論國家、政治、民族與文化的課題,「果凍一代」的年輕藝術家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不過他們多半關注的是自己切身的世界、喜歡抒發內心的感受。像是電玩、動漫、幻想、日常瑣事、城市生活或童年記憶等,都是他們喜歡的題材。

 一九八三年,中國開始實施一胎化,「果凍一代」多數是一胎化下誕生的孩子。張晴表示他們有「不想長大」的普遍心理。「家裡只一個孩子,父母呵護無微不至,不像我們那時候只要能吃飽就好。」

 一九六○年世代的張晴說,中國幾個大城市,在近廿年轉型成消費型社會,人們生存的環境較過去昌明、富裕又複雜。「這一代年輕人擁有完整的學校經驗,在學校封閉性的空間中,造成與社會接觸的延遲,青春期相對延長。」

 不願長大 卻不像豆腐易碎

 因此,張晴觀察到,「果凍一代」的年輕人即便已成年,也不願面對成年的壓力,「仍然延續獨生子女童年階段的心理狀態。」「像是果凍的外表鮮麗,但卻沒有固定的形態。果凍的輪廓取決於容器,就像是這一代人抗拒被塑型,反抗成為前人定義的形象,又不可避免受到時代和文化環境的塑造。」不過張晴也說:「果凍的外在雖然很脆弱,但其實還是有軟結構支撐,不像豆腐易破。」

 在策畫「果凍時代」之前,曾有朋友警告張晴,現在年輕人很難相處,「沒有倫理觀念、自我的不得了」。也有人嘲諷年輕人和果凍一樣「好看卻沒營養」。不過,張晴的感受是:「表面化的創作成了另一種深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