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u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u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在地活力》迷你藝術品 擺進辦公室

活動名稱:藝流台北春拍預展

活期期間:5月16、17日上午10:00至下午5:00

活動地點:台北展演二館(世貿二館,台北市松廉路3號)

主辦人:藝流國際拍賣

藝術本是人人皆可親近,藝流國際這次台北春拍特別規劃一般價位的藝術品,讓年輕的新一代藏家們以較低的門檻進入藝術投資領域。預展中,除了可以看到精品,也可以看到名家較小號、價位較低的作品,這些較小號的作品適合擺掛在辦公室或家裏。

預展中可以看到書畫家溥心畬的墨跡、江兆申的五言對聯、臺靜農行書對聯等;當代藝術名家也有不少小品,包括趙無極的系列版畫、水彩名家馬白水的作品、朱銘的青銅12生肖系列、攝影大師郎靜山作品…。不少作品都是數萬元起標。

還有張大千和黃君璧作品、林玉山的老虎畫作、于右任的草書、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墨跡「博愛」、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朱銘的木雕、周春芽和侯俊明的版畫、李善單國際大獎畫作,起標價也在百萬元以內。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For Sale: Art and Optimism

Christie’s Images Ltd.

Francis Bacon’s “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76) is expected to sell for between $25 million and $35 million at Christie’s New York. More Photos >


Published: May 4, 2008

YOU can’t help but wonder just how many of the smartly dressed people sitting night after night at Sotheby’s, Christie’s and Phillips de Pury over the next two weeks will be serious bidders and how many will be voyeurs hoping to witness an implosion of the multibillion dollar art market.

For years collectors and the news media have been speculating about when prices would finally top out. Spring sales estimates don’t suggest pessimism. The auction houses clearly hope that things will play out as they did three months ago in London, when, despite global economic queasiness, a Francis Bacon triptych sold for $51.6 million. Now two Bacon triptychs, whose owners no doubt want to capitalize on that high, are going on the block, at estimates of $25 million to $35 million (Christie’s, shown above) and a whopping $70 million (Sotheby’s).

But despite the bullish prices, this auction season feels different. Economic anxiety has deepened in recent months, with the proposed bailout of Bear Stearns in March, continuing stock-market gyrations and increasing signs that we either are in or about to be in a recession.

And the art market has its own problems. Sotheby’s stock price is roughly half what it was last October, and its latest annual report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money owed to the house more than doubled to $835 million last year. Hoping to keep the bubble afloat, Sotheby’s has been giving buyers more time to hand over the money for their purchases. (It is the only publicly traded company of the three houses.)

But despite it all, sales estimates at the auction houses are more robust than ever.

Aside from the Bacon triptychs (to be auctioned at Christie’s on May 13 and at Sotheby’s on May 14), Sotheby’s is selling a coveted Cubist painting by Fernand Léger at its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sale on Wednesday. It is estimated to fetch $35 million to $45 million.

Christie’s boasts some splashy offerings too. A rare Monet will be auctioned on Tuesday, and next week’s sale includes a strong sampling of Pop Art by Andy Warhol, Roy Lichtenstein and Tom Wesselmann. Sotheby’s and Christie’s are also selling 1950s red-and-yellow Rothkos that they predict will bring $35 million to $45 million each.

This season’s sellers include the television producer Douglas S. Cramer; the newsprint magnate Peter Brant; and Helga Lauffs of Germany, who is selling pieces by Robert Rauschenberg, Mr. Wesselmann and Donald Judd after terminating a long-term loan to the Kaiser Wilhelm Museum in Krefeld.

To land consignments like these, auction houses have given most of these collectors guarantees, an undisclosed sum promised to the seller regardless of the outcome of a sale. Obviously this poses a considerable risk for the houses. Whether the gamble will pay off is anyone’s guess.

Seasoned dealers and collectors are guessing that market cracks will emerge first in sales of less expensive works, that this is the season of the great divide between the Best and the Rest.

Auction house executives are busy talking up the soaring numbers of Asian, Russian and Middle Eastern collectors, trophy hunting with cash to burn. They also cite the recent $600 million private sale of art from the estate of the dealer Ileana Sonnabend — proof, they say, that there is still enough money out there and that no price is too high.

Yet the creative business maneuvers adopted by the auction houses to land big consignments and encourage buyers speak of desperation. Sotheby’s and Christie’s are at the point where they are often willing to forgo profits just to win commissions and beat out the other on sales totals. In addition to the guarantees granted to sellers, which in some cases this season are said to be even higher than the works’ sales estimates, the two companies are buying works of art outright, advancing sellers money ahead of the sales and in rare cases even becoming involved in seller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These confidential deals are so abundan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whether a strong evening sales result is a smoke screen. But if profits dry up, such face-saving strategies can’t last forever.

For now auction houses are playing up the suspense. “We really won’t know till the night,” said Tobias Meyer, director of Sotheby’s contemporary art department worldwide. “Even in this market collectors are tortured by the idea that they could miss an opportunity.”

Risky Play?

ARTIST Monet
TITLE “Le Pont du Cheminde Fer à Argenteuil,” 1873
AUCTION HOUSE Christie’s
ESTIMATE $35 million

SOME dealers must have gulped when they saw that the most expensive painting in Christie’s May 6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auction is a Monet, not a modern work. In a sense Christie’s seems to be swimming against the tide. (The most expensive work in Sotheby’s sale of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is a 1912-13 Léger, “Étude Pour ‘La Femme en Bleu,’” which carries a $35 million to $45 million estimate.) Yet the Monet, “Le Pont du Chemin de Fer à Argenteuil,” depicting two puffing locomotives, was considered unabashedly modern in its time. In 1988 Stavros Niarchos, the Greek shipping magnate, sold it for $12.6 million at Christie’s in London to the Nahmads, dealers with galleries in New York and London.

Defending the house’s decision to give this painting a starring role, Guy Bennett, co-head of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at Christie’s worldwide, said the work was a seminal one for Monet. He said Monet produced only three other comparable paintings of the subject. One is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 another in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and the third in the Musée d’Orsay in Paris. “I still believe there are buyers for top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he added.

If Mr. Bennett is wrong, it could be an expensive mistake. He declined to disclose what guarantee Christie’s promised the Nahmads, but experts in the field say it was around $34 million. (Sotheby’s is taking a parallel gamble on its Léger. Experts familiar with the terms said the auction house guaranteed it for $38 million. “It’s one of those last-chance pictures,” said Simon Shaw of Sotheby’s. “We wouldn’t have put our money in it if we’d believed otherwise.”)

Undervalued?

ARTIST Alberto Giacometti
TITLE “Grande Femme Debout II,” 1959-60
AUCTION HOUSE Christie’s
ESTIMATE $18 million

CATALOGS are brimming with interesting sculptures this spring. The medium has been a particularly popular market choice lately, and experts are betting the trend has far from peaked. “Getting great pictures is expensive, but sculptures are less so,” said Simon Shaw of Sotheby’s, whose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sale on May 14 includes sculptures by Julio González and Giacometti as well as a rare painted Picasso bronze. “These sculptures make an instant impact,” he said.

Christie’s will serve up an exceptional group of Giacomettis from various periods on May 13, including a plaster from his Surrealist period.

The $100 Million Man

ARTIST Roy Lichtenstein
TITLE “Ball of Twine,” 1963
AUCTION HOUSE Christie’s

PETER Brant, the Greenwich, Conn., newsprint magnate, is emerging as the season’s craftiest seller. Seeking to raise money to buy another paper mill, he hit up both Sotheby’s and Christie’s for substantial guarantees. Experts familiar with the deals say Sotheby’s came through with between $70 million and $80 million in exchange for various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Christie’s got a share of art too, providing Mr. Brant with a reported $35 million.

Mr. Brant’s collection boasts hundreds of works by artists like Andy Warhol, Jean-Michel Basquiat, John Chamberlain, Richard Prince and Jeff Koons. It may appear that he is unloading the bulk of what he owns, but the art being sold now amounts to only a fraction of his holdings. Among the best for sale is Lichtenstein’s “Ball of Twine,” a 1963 painting. Mr. Brant bought it in 2001 at Sotheby’s for $4 million, the highest price paid for a work in that sale. Now it is estimated at $14 million to $18 million.

Mr. Brant is also selling Warhols, including two self-portraits (one at each auction house) and works by Basquiat, Mr. Koons andMr. Prince.

Topping Out?

ARTIST Richard Prince
TITLE “Millionaire Nurse,” 2002
AUCTION HOUSE Sotheby's

RICHARD PRINCE, whose retrospective last year at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in New York won critical acclaim, is still considered a hot commodity. Yet it seems surprising that so many Princes have surfaced on the market recently, privately as well as at auction. Sotheby’s and Christie’s are both selling paintings from Mr. Prince’s popular nurse series, images inspired by the covers of erotic pulp fiction of the 1940s.

Some experts say the private sellers are hedge-fund managers who have supported Mr. Prince but are now facing tough times and need cash. Other collectors received overtures from auction houses they simply couldn’t refuse. One of the nurse canvases belongs to Peter Brant, who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Prince works, including other nurse paintings.

Sotheby’s is selling his “Millionaire Nurse,” depicting a blonde wearing a surgical mask. It is estimated to fetch $3.5 million to $4.5 million. At Christie’s the television producer Douglas S. Cramer is offering “Man-Crazy Nurse #2.” He bought this image of a buttoned-up blonde literally dripping paint, from the dealer Barbara Gladstone for less than $100,000 shortly after it was painted in 2002. Christie’s has estimated it will bring $6 million to $8 million. “Eight months ago I was privately offered $10 million for it,”Mr. Cramer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And I said no.” He said Christie’s had offered him a “gratifying’’ guarantee but that he might one day regret the deal, not least because he is fond of the picture. “Five years from now I may think ‘I’ve been taken,’” he joked.

Higher, Higher!

ARTIST Edvard Munch
TITLE ”Girls on a Bridge,” 1902
AUCTION HOUSE Sotheby’s
ESTIMATE $24 million to $28 million

YOU might presume that Graham Kirkham, the London collector and founder of the retail chain DFS Furniture, decided to sell Munch’s “Girls on a Bridge” because he thinks he can get a good return. But some wonder how high collectors will be willing to go. Consider this: In 1980 Wendell Cherry, a founder of the Humana healthcare corporation, bought the painting at Christie’s for $2.8 million. In 1996 Mr. Cherry’s widow put it on the block at Sotheby’s, where Mr. Kirkham bought it for $7.2 million. Now Sotheby’s predicts this boldly colorful canvas, depicting a group of young women huddled together, will fetch $24 million to $28 million.

“Munch is one of those artists that people are finally recognizing for his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said Simon Shaw, head of Sotheby’s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department in New York.

Foreign Enticements

ARTIST Erik Bulatov
TITLE “New York,” 1989
AUCTION HOUSE Sotheby's
ESTIMATE $700,000 to $900,000

IN an overture to Russia’s new rich, Sotheby’s sent highlights of its big spring sale of contemporary art from New York to Moscow this year for the first time. Sotheby’s also has works that should appeal to new collectors in other emerging markets. Curiously, fewer examples of today’s ho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are on offer than a year ago, but Sotheby’s contemporary sale on May 14 includes examples by two of today’s most sought-after artists from Russia and India. Erik Bulatov, a Russian born in 1933, is being re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his painting “New York.” And the auction also includes a 2003 painting by the Indian artist Subodh Gupta, “Across the Seven Seas,” which depicts a bustling airport. Its $500,000 to $700,000 estimate isn’t cheap, but Mr. Gupta, 44,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hottest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in India. Hi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 high-profile shows like the 2005 Venice Biennale.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Market news: private art sales

BST 29/04/2008 Telegraph

Colin Gleadell rounds up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art market

  • Art sales: New York sales
  • Sotheby's and Christie's sold about $9 billion of art last year. But, according to Arne Glimcher, chairman of Pace Wildenstein in New York, private sales by art dealers amount to "two or three times the auction market". In a survey published this week by the American magazine Art News, it is estimated that current annual private art sales are between $25 billion and $30 billion.

    Mary Fedden, Denny's flowers
    Denny's Flowers: still up for grabs at £50,000
  • An Old Master painting that had been withdrawn from sale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t had been looted by the Nazis from a Polish art dealer, was re-offered by Christie's last week after the painting was restituted to the dealer's heirs. Pieter de Grebber's A Boy, in Profile was bought by London dealer Johnny van Haeften for £46,100, almost double its estimate.

    But the star of the sale was a tiny 16th-century, Holbein-style portrait of the French "seigneur" Charles de la Rochefoucauld, by the Dutch artist Corneille de Lyon, which sold to a collector for £558,000, five times its estimate.

    Another version of the painting is in the Louvre museum, but this one, says London dealer Richard Green, who underbid the painting, is probably the primary version.

  • Born in 1915 and still going strong, Mary Fedden has long been one of Britain's most popular artists. Twenty years ago you could, if you were lucky, pick up one of her joyous, Matisse-inspired still-life paintings at the Royal Academy's summer exhibitions for under £2,000.

    But no longer. Fedden's auction prices have risen to more than £50,000, and at an exhibition (closing next week) of more than 60 of her paintings and watercolours spanning five decades at the Richard Green gallery, prices range from £8,000 for watercolours up to £95,000 for some of the oils. To that must be added an artist's resale royalty payment. Nonetheless Green has sold half the exhibition.

    One painting still up for grabs is Denny's Flowers, which is priced at £50,000.

    Another exhibition incorporating more than 120 paintings by Fedden opens at the Portland Gallery in St James's on May 8, and, judging by the gallery's website, those are selling fast, too.


  • A devastating report on Art Cologne, Europe's oldest contemporary art fair,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Saatchi Gallery website and on Artnet.com. Both are written by the outspoken London and New York dealer Kenny Schachter, who claims the fair, which closed 12 days ago, was extremely poorly attended and that, unusually, he didn't sell one thing.

    This is refreshingly honest, but does not tally with the fair's official report, which lists numerous sales by other galleries.

    Art Cologne, once the hottest fair on the continent, has been in decline, suffering from competition from Frieze as well as several local fairs in Berlin, Dusseldorf and Brussels. Its director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Gérard Goodrow, was made a scapegoat and unceremoniously sacked earlier this year. But he was instantly snapped up by Phillips de Pury & Co, for whom he will now run an office in Germany.


  • Art sales: nerves still holding

    BST 29/04/2008 Telegraph

    Colin Gleadell on New York sales

  • Market news: private art sales
  • This week, the warm-up begins for the big Impressionist and contemporary art auctions in New York, in which the auction rooms hope to rack up as much as $1.8 billion (£900million) in sales.

    Girls on a Bridge
    Edvard Munch's Girls on a Bridge was last sold in 1996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otals for these biannual New York auctions, which form the bellwether of the art market, have risen from $598million to $1.75billion last November, and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can continue to rise. As each month goes by, tension mounts in anticipation of a major reaction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ut, so far, the market has stood firm, and sellers hop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while the moment is still ripe.

    The series opens with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works that go on view on Friday prior to being auctioned next week. Among the sellers that can be identified are the actor Sean Connery and the cosmetics heir Ronald Lauder, who are both selling works by Egon Schiele; the Nahmad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art dealers; and the British collector Graham Kirkham, founder of DFS Furniture.

    At Sotheby's, the focus is very much on modern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as opposed to 19th-century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This is partly because the latter are becoming much rarer, but also because Sotheby's experts have conceived it that way.

    "We have buyers for certain things and we source them accordingly," says Simon Shaw, Sotheby's head of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in New York. "We wanted to be strong on modern art because it has a broader marketplace. We were not looking so aggressively for Impressionists."


    The stars of Shaw's sale are an unusually large and colourful Cubist composition by Fernand Léger that is estimated to fetch a thumping new record at between $35 million and $45million, and Edvard Munch's Girls on a Bridge (1902), painted at the same location as the artist's The Scream, which is also estimated to fetch a record between $24 million and $28million. This painting was last sold in 1996, when it was bought by Graham Kirkham for $7.7 million, and Sotheby's was sufficiently confident to approach him and offer a guaranteed sum for the work.

    The Léger, which is owned by the descendants of the German silk manufacturer Hermann Lange, is also guaranteed, as are several works by Alberto Giacometti. A portrait of his young lover, Caroline Tamagno, carries the highest estimate ever placed on a painting by the artist at $10million to $15million.

    Prices for works by Giacometti, whose estate has recently come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powerful Gagosian gallery, have soared in the last year to $11million for a painting and $18million for a sculpture at auction, and some owners are being offered considerably more on the private market, says Shaw, who has six Giacomettis in his sale.

    Altogether, Sotheby's has either fully guaranteed or taken part-ownership in works that are expected to fetch at least $126million - roughly half the value of the sale. This could be risky considering the experience of last November when the failure of van Gogh's The Wheat Fields and several other guaranteed works sent its shares plummeting by 30 per cent overnight.

    But Sotheby's is not alone: at Christie's flagship Impressionist sale, an almost identical amount has been risked. The main guaranteed work is Monet's The Railway Bridge at Argenteuil, which was bought by the Nahmad family in 1988 for $12.4million and is now estimated to fetch a record $35 million. Is this, though, a bridge too far?

    Christie's has also targeted the burgeoning Giacometti market, offering the almost 9ft bronze Grande femme debout II for $18 million together with four other works by the artist. The number of Giacometti works - 11, in total, are included in Sotheby's and Christie's evening sales - is unprecedented and could bring as much as $73million.

    The total value of next week's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sales is estimated at up to $809million, not quite a record. But in the following week, the stakes will be higher when nearer $990million of post-war and contemporary art goes on sale, the highest amount in history. The star lots are a $70million Francis Bacon triptych at Sotheby'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Moueix family of wine producers in France, and a $40 million abstract painting by Mark Rothko being sold by Californian collector Roger Evans at Christie's.

    But the level of guarantees - at least $340million, or more than half the value of the evening sales alone - is gargantuan. A collapse in confidence now would send Sotheby's and Christie's reeling.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華爾街見聞] 金融危機會沾染藝術品市場嗎?

    2008-04-14 03:01:20

      蘇富比(Sotheby)的富豪客戶們似乎開始拖欠付款了,對這家拍賣公司及藝術品市場而言,這或許是個不祥之兆。

      蘇富比的年報顯示,該公司2007年的應收帳款達到8.3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一倍多。這個指標也就是買家拖欠它的藝術品拍款。去年的應收帳 款之高在蘇富比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當今這樣一個沃霍爾(Warhol)和羅斯科(Rothko)等藝術家的名字已成奢侈品牌中的新貴、新富們對藝術 品的出價屢創新高的藝術品市場上,這可能意味著一段較為黯淡的日子將要來臨。

      


    蘇富比去年的應收帳款中有超過5.2億美元發生在第四季度,那也正是金融危機剛剛發端之時。這些應收帳款還不包括600萬美元的“可疑帳款”,蘇富比將那些很可能支付無望的拍款歸入這類款項。

      蘇富比去年也向更多的藝術品賣家作出承諾,無論他們的拍品在拍賣會上被多低的價格買下,蘇富比都會向他們提供一個保底賣價。該公司此舉實際上是 在賭經濟疲軟不會阻止藝術品價格繼續上揚。蘇富比的年報顯示,它去年給出的保底價合計達9.02億美元,是2006年的兩倍,遠高于2005年的1.31 億美元。藝術品代理商們說,在5月份舉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蘇富比將繼續向賣家提供保底價。

      目前正值藝術品市場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隨著一批新富涉足藝術品收藏,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也大幅飆升,這些新富有許多來自華爾街和房地產行業,他們 購買藝術品既可裝點自己的豪宅,也可豐富自己的投資組合。蘇富比及其競爭對手佳士得拍賣公司(Christie's International PLC)每年春秋兩季的拍賣會已經成為富人們炫耀財富的舞台,競拍者中充斥著名人大腕、對衝基金經理和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等地的億萬富翁。自從蘇富比去年減 少了拍賣會的嘉賓數量以來,其5月份春季拍賣會的門票已成了紐約最令人垂涎的寶貝之一。

      Artprice.com的數據顯示,全球的藝術品價格2007年躍升了18%,而蘇富比一直是藝術品身價暴增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它去年的藝術 品拍賣收入達到創紀錄的8.33億美元,高于2006年的6.31億美元。該公司股價去年10月升至57.64美元的52周高點。上周五該股在紐約証交所 收于24.52美元,下跌1.32美元,跌幅5.1%,與去年10月時相比下跌了57%。

      蘇富比的股價去年11月遭遇重挫,此前該公司一幅昂貴的梵高(Van Gogh)畫作未能賣出,人們曾估計這幅作品會賣到2,800萬美元以上。自那以來蘇富比的股票持續下跌。

      該公司首席財務長比爾•謝里丹(Bill Sheridan)說,蘇富比的應收帳款和開出的保底價都沒什麼可擔心的。他說,應收帳款上升主要是因為該公司的銷售額增加了。包括拍賣銷售、私下交易和 委托代理商銷售在內,蘇富比的合並銷售額2007年增長了51%,其中拍賣銷售額增長了44%。

      他說,新增應收帳款中的2.432億美元應歸因于該公司藝術品拍賣和私下出售所選擇的時間。蘇富比的主要拍賣會都在11月初舉行,由于客戶有 30天以上的付款寬限期,因此他們很有可能要到2008年的某個時候才會付款。蘇富比還說,它給2007年11月拍賣會上所拍出藝術品定下的最後付款期限 比往年又有延長,這種做法也並非什麼稀罕事。

      謝里丹說,延長一些主要拍賣會上所拍出物品的付款期是為了鼓勵人們踊躍競拍,並說蘇富比通常在從買主處獲得拍款前是不會向賣主付款的。

      他說,實話說,收款和壞帳不是什麼問題。

      但藝術品代理商們私下里表示,蘇富比目前允許買主拖上三到四個月再付款,這較正常付款期要長得多。一位代理商說,這意味著你能把一幅畫免費在自己家里挂四個月,這種事以前可從來沒有過。

      藝術品代理商們說,藝術品市場的表現依然相對強勁,他們還未發現有富人收藏家們付不起拍款的跡象。蘇富比稱,今年一季度的拍賣收入增長了3%。

      但也有人仍然持謹慎態度。紐約理查德•格雷畫廊(Richard Gray Gallery)的部門負責人安德魯•法布里康特(Andrew Fabricant)說,人們似乎有種感覺,現實世界里發生的事情總會影響到藝術品市場,雖然目前看來這種影響好像不會發生。他說,將會發生些事情,不過 還沒有發生。

      蘇富比給拍品提供保底價的做法也給自身帶來了風險。由于可在市場上出售的名作數量稀少而藝術品收藏家的數量又不斷增加,因此拍賣機構一直苦于自 己的大型拍賣會上拍品不足。為了確保拍品供應,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在提高拍品的保底價。如果蘇富比為某件拍品開出的保底價是2,000萬美元,而實際只賣了 1,500萬美元,那公司就要賠錢。如果作品沒能拍出,蘇富比也會把它留在手中,希望日後能賣個更高的價錢。

      謝里丹說,蘇富比並不願意冒險,公司提供保底價的做法已持續了多年,每年總的來說在這方面都沒賠過。他說,即使拍品的賣出價低于保底價蘇富比也能獲得佣金,這能降低甚至抹平其因價格倒挂而蒙受的損失。

      代理商們說,令人擔心的是,如果蘇富比許下高達數億美元的保底價,但最後卻賣不掉拍品或從買家那里收不到錢,那許下的保底價只能用自己的錢兌現了。

      紐約藝術品代理商理查德•L•費根(Richard L. Feigen)說,危險之處在于,如果市場需求突然減弱,那麼資產負債狀況不佳的公司將出現問題;鑒于蘇富比開出的保底價如此不菲,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它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Robert Frank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蘇富比拍賣公司

      英文名稱:Sotheby's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証交所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印度、中東當代藝術熱延燒杜拜

    【文.攝影/陳沛岑】

    這個月全球藝術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是什麼?答案不外乎是現正舉辦的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博覽會VIP之夜現場,大批的人潮湧入,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家、投資客、策展人、記者、特地前來觀望市場熱度與藝博會品質的畫廊業者塞滿博覽 會的舉辦地——一座看似阿拉伯古城、實為七星級豪華度假村的朱美拉(Madinate Jumeirah)運河酒店內外,親臨到場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皇室家族更是引爆現場的熱度,整個會場燃起莫名的興奮感,現場媒體也瘋狂陷入跟拍皇室參觀的 過程。

    而今年的參展畫廊推出的是什麼作品?賣的最好的又是什麼?據本刊實際走訪策展人、現場畫廊業後得知英國收藏家沙奇(Charles Saatchi)雖然未到場,卻在開幕前就已買下「巴基斯坦國家館」(Pakistan Pavilion)中的巨大的箱裝駱駝裝置作品《阿拉伯之樂》(Arabian Delight),而至截稿日前整個國家館中的作品已賣掉60%;展覽會場中最受人關注的還是要屬印度與中東的當代藝術作品,如代理中東當代的The Third Line、展出印度當代的Walsh Gallery現場總是人潮滿滿,兩者均表示售出80%以上的作品,後者甚聲稱當中幾件作品要買的人太多,他們還在考慮到底要賣給誰!此外,許多畫廊業者 表示:從國際拍賣行開始開闢專拍後,大家對印度與中東當代藝術瞬間產生極大的興趣,而雖有為數趨增的海外藏家入場,但中東的金融業者、藏家、印度人、印裔 的海外工作者仍是展場中最大的買家;就連展場中唯一一件台灣藝術家陳奕竹的作品,買下它的也是在杜拜工作的印度新貴!



    Chinese Art Continues to Soar at Sotheby’s


    Published: April 10, 2008

    BEIJING — Sotheby’s sold $51.77 million wort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ree auctions in Hong Kong on Wednesday, allaying concerns that the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would depress the prices.


    The highlight of the day was the highly anticipated afternoon sale of more than 100 works from the Estella Collection, which Sotheby’s has called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ver to come to auction.

    That sale brought in nearly $18 million from aggressive bidders who crowded into a Hong Kong convention center and from others who called in bids.

    The star of that auction was a 1995 painting by Zhang Xiaogang, one of China’s most prominent artists, which sold for just over $6 million, the highest price ever paid for a painting by a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

    That oil on canvas, “Bloodline: Big Family No. 3,” depicts a family of three during the tumultuous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when children were sometimes led to denounce their parents. Three collectors bid feverishly for the piece, which sold for far above its high estimate, about $3.4 million.

    Sotheby’s identified the buyer, who bid by telephone, as a Taiwanese-born collector now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ice was a bit above the record set at Sotheby’s auction house last October, when a Yue Minjun painting called “Execution,” inspired by the 1989 crackdown on student demonstrators at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sold for about $5.9 million.

    Collectors also offered high bids on works by other well-known Chinese artists like Zeng Fanzhi, Cai Guo-Qiang, Ai Weiwei and Sui Jianguo.

    The most sought-after artists are mostly in their 40s and 50s and came of age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when contemporary art was just beginning to blossom in China after broa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 installation and sketches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by the artist Xu Bing sold for nearly $1 million. And “Two Wandering Tigers,” a gunpowder-on-paper work by Mr. Cai, sold for over $973,000.

    In an equally ebullient evening session, a set of nine paintings by the realist painter Liu Xiaodong sold for $7.9 million.

    The works, “Battlefield Realism: The 18 Arhats,” portray soldiers from Taiwan and China.

    A colorful painting by Yue Minjun, known as a cynical realist artist for his toothy, delirious self-portraits, sold for $2.6 million.

    The soaring pric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jolted the global auction market, setting off a building boom in arts district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turning many Chinese artists into multimillionaires.

    Just a few years ago works by Mr. Zhang sold for less than $50,000. But last year Mr. Zhang, 50, was one of the hottest living artists in the global auction market, just behind Damien Hirst and Gerhard Richter and ahead of Jeff Koons, according to the Artprice publication Art Market Trends 2007.

    That report also said China surpassed France last year as the world’s third-biggest auction market, behind on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Among the biggest winners on Wednesday was Sotheby’s, which along with William Acquavella, the Manhattan dealer, had recently acquired the Estella Collection. It originally belonged to a small group of investors and collectors, including Sacha Lainovic, a director of Weight Watchers International, and Ray Debban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private-equity firm the Invus Group. The Manhattan art dealer Michael Goedhuis helped them amass the collection.

    A few years ago Sotheby’s did not even hold auction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ut last year it sold nearly $200 million worth of Asian contemporary art, the bulk of it by Chinese artists.

    Christie’s auction house has also benefited with record-breaking sal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recent years.

    In September Sotheby’s plans to sell more works from the Estella Collection at a New York auction.

    The $51.7 million raised over all on Wednesday was far above the auction house’s high estimate of $46 million, and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works sold. The $18 million from the sale of the Estella Collection was far above a high estimate of $12 million.

    Estimates did not include Sotheby’s commission and buyer’s premium, which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inal prices.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老夫子 蘇富比全球首拍漫畫原稿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

    老夫子漫畫將登上蘇富比拍賣會,這是蘇富比公司(Sotheby's)全球首次拍賣漫畫原稿!老夫子漫畫不但是四、五年級生的回憶,如今更成為有價的藝術品;老夫子第二代作者王澤表示,自他父親出版第一本漫畫至今四十五週年,登上蘇富比藝術拍賣會是肯定他藝術上的成就。

    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春拍四月九日將於香港舉行,被選中的標的物為六十至七十年代兩套「老夫子」早期極珍貴的手稿。其中一套四張的黑白原稿,全為王澤六十年代的代表作,起標價港幣六至八萬元;另外四張七十年代單行本與合訂本的封面彩稿,都以老夫子中三名主角─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為中心人物,構圖新鮮,極為罕見,起標價為港幣八至十萬元。

    王澤的父親當年畫漫畫,用了很多筆名,但用他的名字當筆名時大發,便延用至今;因其父親年紀漸長,王澤才於十二年前接手漫畫事業,成立「老夫子哈媒體公司」。

    王澤以極為開闊的態度與眼光來經營「老夫子」。曾經拍過卡通、拍成3D真人動畫電影、和周杰倫合作潮流T-Shirt、製作各式創意公仔上市等。這一回和「飛躍羚羊」紀政的希望基金會合作,推動「行‧為藝術」,將號召老夫子百萬漫迷響應,將「行」動力運用到每個想達成的目標上,讓「行」提升到更深層的境界。

    未來「老夫子哈媒體公司」將藉由實際的行動,尋找國內優秀的創作人,協助他們的作品與「老夫子」一同走向國際。

    王澤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紀政女士致力推廣「行」的運動家精神,與老夫子成功的精神符合,事實上老夫子也是愛運動的,所以捐出部分蘇富比畫作拍賣所得,拋磚引玉,來推動「行‧為藝術」。

    8幅老夫子 蘇富比32萬起標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華人漫畫史上第一樁,由王家禧(筆名王澤)所繪的「老夫子」漫畫原稿登上香港蘇富比春拍,八幅原稿以港幣八到十萬元(約台幣三十二至四十萬元)起標,讓老夫子與曾現身香港蘇富比的張大千、顏水龍、蔡國強等大師作品並列。

    王家禧兒子王澤表示,半年前他接到蘇富比邀約電話時,第一個反應是「莫名其妙」,楞了十秒才回過神,從不可置信漸漸變得驚喜。「爸爸以前畫畫只想著養家,從沒想過原稿竟能拿來拍賣,很多稿都發黃撕裂了,沒想到也能有拍賣價值。」

    王澤說,他詢問過爸爸意見後,大家看在「以前的通俗作品也能登上拍賣殿堂」對大眾的啟發意義上,雖然捨不得,仍決定將堪賣的原稿都拿出來,至於手邊僅存一本的一九六四年老夫子首賣本,「絕對不能賣!」

    這些手稿包括四張六十年代的黑白漫畫原稿,及四張七十年代單行本、合訂本封面彩稿,畫面均包括老夫子、大蕃薯、秦先生三名主角,四月九日拍賣。

    昨天王澤並捐出一幅畫的預估拍賣所得給紀政的希望基金會,紀政直呼「我超感動」。王澤說,紀政的希望基金會從二○○二年推動國人「日行萬步」運動,其中往前行、尋找台灣靈性的精神,和老夫子不斷前進的意義不謀而合。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中國當代藝術被狂炒 某些"當代藝術"是惡搞

    來源:文匯報

    當下某些繪畫作品的畫面中充斥呆滯、媚俗、色情、變態、暴力或血腥,並且被冠以“中國當代藝術”的名義,被人狂炒。一些收藏者開始疑惑了,懷疑起自己的審美取向和藝術理解能力。在被忽悠了一段時期後,更多的人清醒:這是一場對藝術進行惡搞的遊戲。

    “醜惡”和“媚俗”已成為某些中國當代繪畫的時尚和潮流

    某些中國當代油畫作品中的醜態圖像表現為:形態醜陋或呆板、色彩媚艷或蒼白、趣味怪異或庸俗,以及運用圖式化的政治符號。這些作品採用醜化人物、反諷政治的方式來不適當地表現中國的社會與文化。這樣的作品根本不能真正反映中國的社會文化現實狀況,也沒有任何文化方面的反思意義,而只呈現出一種模式化、片面化、庸俗化的藝術形態,是一種文化無知和思想淺薄的表現。“醜惡”和“媚俗”已成為某些中國當代繪畫的時尚和潮流,並假扮成一種前衛的姿態,影響著中國當代繪畫的主流審美思潮,以所謂“當代”的名義對藝術進行著惡搞。

    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海外藏家手中

    有數據統計,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是被海外少數收藏者所購買的,他們成為擁有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莊家。海外投機者拉動這些作品的價格,使這些作品在短時期內升值巨大,並將他們的價值標準強加給國內的收藏者。國內的資本不得不被動跟隨成為跟風者,最後,真正獲益的是少數海外投機者。由于這一收藏鏈條中,缺少真正終端的專業藏家參與,所以,被惡搞了的“中國當代藝術”根本就沒有真形成國際藝術收藏的板塊。

      前蘇聯也曾經出現過所謂的當代藝術熱現象

    早在二十多年前國內“85美術新潮”時期,海外某些所謂的藝術品投資者(或叫投機者)已經在一些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東南亞和港臺地區,設下了一個文化價值觀的圈套。那些被市場所吹捧的“當代藝術”,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的價值觀念,之後也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產生了一定的“戰略效應”。

    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的這些所謂的現象,過去曾經在前蘇聯和東歐等地區出現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的前蘇聯也曾經涌現出一批所謂的“前衛藝術家”,並被西方媒體大肆炒作,他們的作品價格被某些西方炒家一手操縱,一路飆升。然而好景不長,如今,這些“前衛藝術”作品身價早已一落千丈,無人問津,那些原來被西方捧紅了的前蘇聯藝術家也沒人理了。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全球拍賣前十藝術家 07世界藝術品市場盤點

    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每一年,Artprice都會制作一個根據每個藝術家作品公眾銷售總額得出的一個排行榜,而巴勃羅?畢加索在市場中總是排行第一。但是在2007年情況有所不同:經過差不多十年的奮鬥,現代藝術家的桂冠被流行藝術之王安迪·沃霍爾摘取。沃霍爾在2006年排行第二,而在2007年,他成為了全球市場的領頭人。

    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取代了另一個名字的問題,這一“事件”其實反映了拍賣世界中名副其實的劇變。在上世紀90年代,藝術市場的王座屬于印象派畫家,尤其是奧古斯特?雷諾阿還有克勞德?莫奈;然後到2000年以後,輪到了現代藝術的畢加索和古斯塔夫·克裏姆特;今天,很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市場把當代藝術推到了金字塔的塔尖。

    在2006年,排名前十的藝術家中只有沃霍爾、裏奇特斯坦和威廉姆·德·庫寧是屬于當代藝術的,他們分別代表了流行藝術以及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在2007年,隨著弗蘭西斯·培根、馬克·羅斯科和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的進入,當代藝術提高了相當大的份額。而因為在這一年沒有主要的名作出現在拍賣場上,古斯塔夫·克裏姆特和埃貢·席勒都意外地滑出了前十名之外。

    在2007年,前十位的藝術家的收益加起來超過了18億美元,這一數據與前一年相比上升了50%!這種暴漲的局勢絕對是由安迪·沃霍爾和弗蘭西斯·培根推動的,他們的作品比2006年多賣出4億美元!價格急劇上漲,隨之而來的是進入前十名的入場券與2006年相比上升了44.8%。確切地說,這意味著在2007年每個藝術家必須賣出至少8699萬美元才能進入前十,而在之前的一年,這個標準只是5900萬美元。

      安迪·沃霍爾:4.2億美元

    2007年,安迪·沃霍爾從排行榜第二躍升到第一,鞏固了其藝術市場明星的地位。與前一年相比,他畫作的銷售額增加了2200萬美元,而他的基本價格指數在十年間上升了450%。在2006年,沃霍爾就已經有43幅畫作銷售超過百萬美元,也就是比市場巨匠畢加索還要多出四幅。但是與2007年相比,這完全算不上什麼。在2007年,他有多達74副售價數百萬乃至數千萬的作品賣出,這些是他從上世紀60到80年代的作品。之前的8年,他作品的最高紀錄是《橙色瑪麗蓮》,價格是1575萬美元。但是在2007年5月,他的《綠色車禍(綠色著火的車I)》在紐約佳士得的拍槌下拍出6400萬美元,而此前這幅作品的估價是2500- 3200萬美元!這一類的通貨膨脹正在加速市場的轉手率,而有一些很幸運的作品所有者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獲得了豐厚的收益。比如說,2007年11月,演員休·格蘭特在佳士得以21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了一張沃霍爾的《莉斯》(1963年拍的伊麗莎白·泰勒的肖像),而他在六年前購買這幅作品的時候只花了 325萬美元,而且同一係列的一張《莉斯》在2005年的蘇富比拍賣中只賣出1125萬美元。

    巴勃羅·畢加索:3.19億美元

    2007年,畢加索畫作賣出的最高價格是2750萬美元——《蹲著的穿土耳其服裝的女人(傑奎琳)》。雖然這個數額很巨大,但是相對于他在2004年憑借《拿煙鬥的小孩》拍出的9300萬美元的價格,這個價格真的差得太遠了。《拿煙鬥的小孩》是畢加索粉色時期(1905年)的一幅難得的佳作。然而,2007年畢加索賣出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他的畫作,而是一座青銅雕塑,名字是《女人的頭像:朵拉·馬爾》。該作品在去年11月蘇富比紐約的拍賣中以2600萬美元拍出,佔據了全球藝術市場雕塑價格最高的地位。《女人的頭像》是畢加索第一件超過1000萬美元的雕塑作品,並且這一價格把雕塑銷售的總數從2007年的八位數推到了九位數(2006年是6位數),這反映了現代雕塑的強大勢頭——現在顯現出比同期繪畫作品更大的價格上漲——價格指數在十年間上升了100%以上。雖然售出了45件高于百萬美元的作品,就是說比2006年多出 10件,畢加索的年度銷售額在2007年下降了2000萬美元。而這並不代表他已經不流行了:要記住,他2006年的年度銷售額飆升了116%,這明顯是由《朵拉·馬爾與貓》8500萬美元的天價帶起來的。所以,這個前十名中第二的位置並不代表他的市場價值有所縮減。畢加索作品售出數百萬價格的比之前更加常見,但是他的年度銷售額只是因為市場上他的主要作品越來越少而變得有限。

    弗蘭西斯·培根:2.45億美元

    培根作品中那些痛苦的軀體並沒有把買家嚇跑!恰恰相反的是,藏家們非常喜歡他作品強烈的感情,以至于他的價格指數在十年間翻了三倍。從2006年的19位,他憑借著2007年的年度銷售額提高了2億美元躍升到了前十名的第三位。7場銷售描畫了這一引人矚目的進程:有七幅畫在2007年2月到11月之間每張售出超過1000萬美元。這一係列的作品中包含了弗蘭西斯?培根作品的新價格紀錄:《無辜的X之研究》在 2007年5月15日蘇富比紐約的拍賣中售出4700萬美元。在這次銷售六個月以後,他的《鬥牛研究一號第二版》(1969)再次在蘇富比紐約的拍槌下以4100萬美元拍出,鞏固了其價格急速上升的地位。對培根作品的追捧促使很多藏家售出他們手中培根的作品。這使市場上有了豐富的供給,在2007年,總共有13張他的油畫進入拍場,相比之下,在1997年到2006年期間,年度平均水平是2到7張。

      馬克·羅斯科:2.07億美元

    馬克?羅斯科躍升至前十位更加促進了現在正慢慢顯現出來的美國對這個排名的掌控地位,而且也表明了戰後藝術價格上漲的勢頭。事實上,他在1950年創作的《白色中心》在一次拍槌的敲定下,成為了拍賣市場上最昂貴的戰後藝術作品,同時也是那一年的銷售冠軍,《白色中心》在蘇富比5月的拍賣中售出6500萬美元,高出沃霍爾的價格紀錄100萬美元。羅斯克此前的價格紀錄是2005年11月在佳士得賣得2000萬美元的《彩色場,向馬蒂斯致敬》(1954),而《白色中心》的售價比這一紀錄翻了三倍還多。在2007年,我們看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羅斯克的作品售出數百萬美元的價格:在一年以內,6件羅斯克的作品每一件售價都超過1000萬美元(在2007年5月到11月之間),相比之下, 2000年到2005年只有四件。他最受歡迎也是最昂貴的作品是他在上世紀50年代創作的大版的繪畫:色彩繽紛的冥想空間。然而,上升至七八位數的售價使得之前很少人問津的作品走進市場,比如他畫在紙上的作品,或者是他1969年的黑色和灰色的《無題》。另外,在2007年,還有一張他在更加灰暗的時期的《無題》,第一次越過了1000萬美元的門檻(11月14日,蘇富比)。

    克勞德·莫奈:1.65億美元

    作為法國印象派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克勞德·莫奈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這份名單之中。 2004年,他的作品銷售額為8000萬美元,佔據了第二位,排在了畢加索之後。但是,在2007年,這個分數在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倫敦短短兩天(7月 18、19日)的銷售中就被擊敗了,在這兩天,他一係列的主要作品售出接近4500萬英鎊(8400萬美元)。這個夏季拍賣的焦點是《雲霧中的滑鐵盧橋》,在假釋的拍賣會的第一天就以1600萬英鎊(3170萬美元)賣給了一位美國藏家,這個價格是前擁有者17年前購買價格的10倍。作為回擊,第二天蘇富比以1650英鎊賣出與《雲霧中的滑鐵盧橋》同年創作的《睡蓮》。克勞德·莫奈因此保持著作為安全投資的地位。他的作品在穩健的藝術品市場中很明顯是有利可圖的,2007年,他的27件作品售價超百萬,而此前的一年這個數目是16件。更樂觀的是,相對于1990年的投機泡沫的高峰(23場銷售超過百萬),他的作品在2007年售出了更多上7、8位數的價格。

    亨利·馬蒂斯:1.14億美元

    2007年,亨利·馬蒂斯的三件主要作品打破了此前他創下的紀錄:兩幅宮女繪畫和《椅子上的舞女》。在之前的那年,馬蒂斯憑借《露背的裸女》在蘇富比紐約拍出1650萬美元創下了新高。一年以後,還是同一個拍賣行,對《宮女,灰色調》(1925)寄予更高的期望,估價高達2000萬美元。該作品最終以1310萬美元售出,甚至沒有達到最低估價。但是在2007年10月的佳士得拍賣中,《宮女,藍色調》的叫價一直攀升到令人眩目的3000萬美元,比估價高出1000萬美元。這樣,這兩張宮女以及舞女售價就比2006年12張油畫、4個雕塑還有差不多60張素描的總銷售(5970萬美元)還要多。事實上,2007年的銷售使馬蒂斯在我們的前十名排名中上升了三位,同時創下了他自己年度收益的新紀錄。

      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1.02億美元

    這位前十名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同樣有著讓人印象深刻的增長:2007年,他的價格指數在十年間上升了480%。巴斯奎特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名的排名中,在2005年他就出現在第九的位置,當年他的總銷售額超過了3500萬美元,包括11 件作品售出100萬美元以上。但尤其出色的是2007年的成績更加引人注目:他的作品兩次超過百萬美元以上的銷售額,而這一年的銷售總額比2006年的三倍還多。這一急速上漲的價格趨于加速市場上藝術品的轉手。比如說《武士》,在2005年11月蘇富比的拍賣中賣出160萬美元,而在同一拍賣行,這件作品再次在拍槌下成交,售價高于500萬美元(250萬英鎊)。2007年百萬美元的作品中排名第一的作品是一幅1981年的多技巧的作品,以超過1000萬美元的價格大大的打破了該藝術家此前的紀錄。這件作品估價在600至800萬美元之間,而在蘇富比紐約5月15日的拍賣中賣出了1300萬美元。在秋拍中,巴斯奎特鞏固了其前所未有的上升勢頭,他的大幅畫作《電椅》(Electric Chair)售得1050萬美元,這一次,還是在蘇富比紐約的拍賣。

    費爾南德·雷捷:9200萬美元

    費爾南德·雷捷在2006年跌出了前十名,但是在2007年他爬回到第八位,這是他在2005年佔據的位置。他的作品在5月還有11月在紐約的成功拍賣為這位藝術家創下新的紀錄。五月份的奠基石是《工廠》(1918)。這幅作品描述了雷捷最喜歡的主題,基本的色調還有自然的互補排列得色彩繽紛。這幅作品在蘇富比的拍賣中,叫價從估價500到700美元一直飆升到1275美元。六個月以後,佳士得以1050萬美元的高價售出其佳作 (1950)。同一天,佳士得推出《外形對比繪畫(第二部分)》,這是一張立體派時代的佳作,畫在一張米色的紙上的黑白水粉畫。該作品創作于1913年,最終以驚人的4200萬美元成交。這標志著雷捷作品的最高紀錄。

    馬克·夏卡爾:8900萬美元

    雖然馬克·夏卡爾相對于2006年滑出了前三名的位置,但是雖然他的作品供給減少了,他的繪畫銷售額依舊穩固。2007年,有62幅油畫被拍出,比2006年差不多100幅的數量有所下降。然而夏卡爾是一個極其高產的藝術家,而且,由于他的大量知名的平版畫和蝕刻版畫,他是排在巴勃羅·畢加索後面,第二位被拍作品最多的藝術家。他其他作品的銷售佔到了他本人總交易額的85%;差不多 400件作品在2007年被拍賣。一件售價超過1000萬美元的佳作使他依然能夠留在今年前十名的位子上。這是一幅三米多寬的馬戲團表演的畫,在5月蘇富比紐約的拍賣中售得1225萬美元。但是這個高價並沒有能打破保持了17年的紀錄,這幅《生日》 (1923)同樣是在蘇富比拍賣,在1990年投機泡沫的頂峰時期拍得1350萬美元。盡管他標志性的作品越來越少,這位藝術家作品的市場還遠未達到沉寂的時候:他的作品的價格指數在2006年1月到2007年底之間幾乎上升了80%。

      保羅·塞尚:8700萬美元

    2006年是塞尚逝世100周年,而去年他作品的年度銷售額上升了50%以上。塞尚被畢加索譽為現代藝術之父,但是在近年他一直無緣于這個排行榜的前十位,這主要是由于缺乏他能夠售出上百萬的主要作品。在2002到2006年期間,他的年度銷售額都沒有超過4300萬美元(2007年水平的一半),而事實上他也只有一幅繪畫作品售價超過了這一水平。這件作品在蘇富比1999年被拍賣,惠特尼的藏品《簾子、罐子、盤子》是一幅1893到1894年的靜物作品,以5500萬美元在拍槌下成交。雖然最近有很多他其他的靜物作品賣出數百萬美元的價格,但是這件作品創下的塞尚作品的紀錄至今未被打破。比如說在2006年的拍賣中,蘇富比拍賣了他的巨作《靜物:水果與姜壺》,這是一幅他的成熟畫作,創作于大約1895年,售得3500萬美元。在2007年,塞尚沒有其他比這個質量更好的作品出現在拍賣會。這一年最貴的作品依然是一幅靜物畫,但這幅畫創作時期較早(1877年)且並不是很受重視,不過《水果盤與小碟餅幹》依然在11月6日紐約佳士得的拍賣中賣出1125萬美元的價格。

    作者:禤光毅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 "當代藝術"高價不勝寒

    來源:市場報

    近兩年,當代藝術似乎一夜走紅,國內國外天價迭出,無論是拍賣交易金額和成交率都超過了傳統國畫和瓷器,至于單件當代藝術作品,更是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睞和追逐。

    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的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巨幅油畫,上拍時各路藏家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最後被國內一買家以2200萬元收入囊中;同年,老畫家吳冠中的《長江萬裏圖》油畫在翰海以3795萬元成交;2007年在嘉德拍賣會上,陳逸飛的代表作《黃河頌》獲價4200萬元,再創國內油畫新高。在海外市場上,當代藝術更是火爆,一批名望在徐悲鴻和陳逸飛之下的異軍突起,傲視群雄。以 2007年為例,這一年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在紐約蘇富比獲價2372.31萬元;岳敏君的《處決》在倫敦蘇富比以4398.7萬元拍出;曾凡志的《協和醫院三聯畫第2幅》在倫敦菲利浦斯以4116萬元成交;蔡國強的精心之作《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在香港佳士得獲價7350.5萬元,此價創下了當代藝術的最高紀錄,並為其他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上升打開了巨大空間。而被媒體稱為藝術界“四大金剛”、“F4”的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在海外市場上大放異彩,他們的作品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成為了藝術市場“天價”藝術家。從市場表現看,新一代的價格遠超過老一輩,比如蔡國強的《焰火草圖》以7424萬元力壓徐悲鴻,對此蔡國強表現出清醒的頭腦,他說:“如果你注意到與這個市場熱度相比,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會因為高價而得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它的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說明高價並不意味著藝術成就。”

    那麼,當代藝術究竟能否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這是廣大收藏者和投資者所關心的。面對當代藝術價格如此局面,有的媒體認為是炒作,有的專家認為是泡沫。總之不少人對當代藝術的前景表示擔憂。美國波普藝術領袖沃霍爾曾說過:“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當代藝術品價值被高估,經不起時間和歷史考驗。有的若幹年後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市場是多麼的殘酷、風險是多麼的大。而對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問題,也有專家認為是合理的,比如被英國報紙稱為“藝術女王”的路易斯·布勞恩認為,價格沒有離譜,但問題在于要保證博物館有辦法得到這些作品,而中國藝術家也必須在博物館舉辦更多的展覽,為他們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無論是認為當代藝術有泡沫,還是看多當代藝術投資者,最終要用時間和歷史來檢驗。不過,炒作名家油畫的現象已經有前車之鑒。記得十幾年前,日本經濟崛起,日本人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出手闊綽,梵·高的《向日葵》、《鳶尾花》和《加歇醫生肖像》均被日本人買去。這個時候,很多收藏家以為印象派會有升值空間,于是,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流入日本。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衰退,當初高價買來的畫以斬腰一半的價格都沒人要,但是梵·高的畫價格卻要堅挺得多。由此看來,精選作品並以合適的價格吃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文/一俊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拍賣場上 百花齊放

    ‧讀者文摘 2008/03/25

    【撰文/SONIA KOLESNIKOV-JESSOP】

    當時林壁興才三十八歲,在貿易公司上班。那天他陪着公司總經理前往新加坡手工藝中心,來到陳文希的畫廊,準備買幾幅畫裝飾新辦公室。早在三十年前,陳文希就是夙負盛名的傳統水墨畫大師,以高超手法融合了西方繪畫觀念與中國水墨技巧。

    林壁興的上司選了幾幅傳統風格的水墨畫,林壁興自己挑了一幀較具現代感的小幅作品,主題是水墨蓑羽鶴,以立體主義風格呈現。

    「這幅畫在陳文希的作品中還算便宜,所以選了它。」林壁興回憶往事,呵呵笑道:「不過還是花了我五百元新加坡幣(約美金三百三十元),在當時可是相當大的數目。」雖然林壁興只因「喜歡」而買畫,但這筆投資相當值得──最近的一場拍賣會上,陳文希一幅水墨畫的成交價高達一萬二千五百美元。

    林壁興也萬萬料想不到,過去三年來,亞洲藝術家的作品竟然炙手可熱。蘇富比公司在二○○六年拍賣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總金額高達七千零三十萬美元,比起二 ○○五年增加將近四倍,且為二○○四年熱潮興起前的二十五倍。中國大陸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水漲船高,讓其他地區望塵莫及;他們過去只能為宣傳服務,談不上什麼報酬,如今的行情卻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也令人刮目相看。

    著名中國藝術家徐冰說:「我這一代原本對藝術品市場沒什麼認識。我們從小就深信,藝術只是宣傳工具。」徐冰現年五十二歲,長居紐約。當年他初出茅廬,畫的是毛澤東肖像版畫。

    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像徐冰這樣的版畫家,同一件作品通常都只印兩幅,一幅參加畫展,一幅自己保留。他們創作完全是為了展出,並不在意展覽結束後作品的去處。

    這位觀念藝術家要歷經十年光陰才體認到他的創作身價。徐冰第一場大型個展「天書」於一九八八年登場。他花了一年時間,用梨木雕刻四千多個自創的方塊字,印在幾百冊大書和古代經卷式卷軸上。一位美國收藏家買了一卷四冊,只花了一百三十美元。但在二○○五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其中一冊《天書》以十四萬八千二百美元拍出。

    裝置藝術家林天苗說:「實在想不到中國藝術品發生這麼快速的變化,這麼地欣欣向榮。」幾年前,她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賣到今天的價格。

    這股風潮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興起。當時正逢理想主義風行全中國,文化大革命黑暗年代已逝,新生代藝術家期待為復興中華文化盡一分心力。

    上海香格納畫廊創辦人何浦林憶述:「那時候的藝術家滿懷熱忱,勇於實驗創新,這些特質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是第一場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出流派風格各異。其中有幾項表演藝術甚至被人視為離經叛道(例如用槍射擊一具裝置藝術作品),導致展覽屢次被公安局強迫關閉。

    就在同一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的精神也銷聲匿跡。

    天安門事件落幕後,藝壇蕭瑟。藝術家以北京為中心,倚賴外交官、企業家夫人、新聞記者支持贊助。何浦林說:「不少藝術家遷居海外,在紐約與巴黎落腳。」

    二○○六年,曾梵志的《面具1999 No. 3》在一場拍賣會中創下八十一萬六千四百美元的天價。他年輕時也曾上北京闖蕩,結果連展出作品都有困難。

    曾梵志追憶當時情形:「展覽還沒開始,就有人上門說是有問題,不准辦展覽。他們不明講哪一幅畫出事,只拿消防安全法規之類的理由當幌子,而且往往開展前一個小時才通知。」曾梵志早期畫作經常描繪醫院與肉品市場的血腥場景,那是他家附近常見的景象;但官員質疑這些血淋淋的畫面是影射政治。他回想當時心情:「我嚇壞了。」

    當年藝術家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林天苗也難以忘懷:「展覽只能在自己住處舉行,時間不過幾個小時。當天開幕,當天閉幕,偷偷摸摸。」

    天安門事件陰影籠罩一九九○年代,藝術家惴惴不安,而且找不到買家,只有香港幾家畫廊還舉辦大型展覽。何浦林說:「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尤其美國,一九八九年後的中國是化外之地;中國當代藝術也乏人問津。」

    突然間,情勢丕變。由於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所得節節高升,中國成為全球傳播媒體焦點,形象轉為正面,世人對中國的人事物無不好奇,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此一飛沖天。

    二○○四年,蘇富比在香港舉辦第一場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買家反應非常踴躍。

    蘇富比亞洲及澳洲地區副主席司徒河偉說:「情況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顯然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不只香港,許多地方的買家都躍躍欲試。」蔡國強的《為龍年所作的計劃No. 3》運用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創造出一幅「畫作」,以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六美元成交;岳敏君的《向日葵》以他最具代表性的笑臉圖像為主題,也賣出七萬七千一百二十四美元的好價錢。

    二○○七年四月,蘇富比復於香港舉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司徒河偉親自主鎚。當天會場人滿為患,主辦單位臨時加了好幾張座椅。那天的成交總值是五千二百八十萬美元,創下新高。眾所矚目的徐悲鴻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九百二十萬美元拍出, 更打破中國繪畫以往的紀錄。

    中國藝術家作品數量與價格步步高升,買家背景也不同以往。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說:「二○○四年我們在香港舉行第一次拍賣會,只提供五十件作品;買家有七成來自歐美國家,亞洲買家只占了三成。第二年,歐美和亞洲的買家平分秋色。到了二○○七年,亞洲買家占了四分之三。」

    買家背景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快速累積財富,有閒錢大手筆購買名車、房地產、藝術品。司徒河偉說:「這類收藏家往往選購與他們同一個年代且能產生共鳴的作品,而非緬懷過去。」

    歐美買家偏愛政治意味濃厚、普普藝術風格的作品,但中國買家青睞新寫實主義,陳丹青(以描繪西藏的鄉村、山水與牧民而知名)與王沂東、陳逸飛都是這個流派的佼佼者。

    林家如說:「這一代中國買家在文革中成長,因此特別喜愛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容易理解,主題環繞中國風情,例如鄉野美景或傳統的內地生活。」

    買家爭相收購亞洲作品蔚然成風,藝術家與經紀人多樂見其成。但也有人擔心炒作風氣太盛,未來恐怕引發危機。林天苗說:「買家有兩種:一是投資型,收購之後很快就脫手;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很不幸,許多買家收購藝術品憑的是人云亦云,而不是眼光獨到。」

    此外,今天的市場雖是欣欣向榮,為中國藝術家帶來可觀財富,許多藝壇人士卻另有所見。曾梵志說:「我很擔心,因為大家關注的是拍賣價格,而不是藝術家或作品本身。有些藝術家為了金錢而創作,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的許多同行也是這個看法。藝術家不能以賺錢為終極目標,應該努力創造有靈性、有理念的作品。創作時如果只想到金錢,作品一定有問題。」

    目前不僅中國藝術家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韓國的藝術市場也交易熱絡。司徒河偉說:「我個人覺得,在技巧上,有些韓國、日本的藝術家比中國藝術家更有意思,讓人眼睛一亮,只不過他們沒有『中國』這個因素推波助瀾。」

    頂尖藝術家的行情持續發燒,但許多後起之秀的作品價格平易近人,說不定就是明日的徐冰或曾梵志。林壁興身為藝術愛好者的經驗之談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永遠會有精彩絕倫的新一代藝術家出現,而且作品價格不會太昂貴。收藏家不必迷信藝術家的名氣,要買,就買真正能夠感動你的作品。」

    他強調:「作品價格不貴並不代表價值不高;說不定這位藝術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讀者文摘2008年3月號】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藝」股熱談 (下) 

    【文/喬.希爾(Joe Martin Hill);翻譯/宋偉航;圖/本刊資料室】

    另一市場的「中國現象」

    在作進一步申論之前,幾個落在中國當代藝術之外的參考點,尚須一提。首先,另一市場裡也有「中國現象」。「埃雪富時新華25基金」(iShares: FTSE/Xinhua 25),這一支追踪中國股指數的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FXT),2006年3月31日的收盤價為74.28美元,而蘇富比在紐約首度舉行亞太當代藝術拍賣,就在這同一天。至於2007年10月5日,最近一次香港秋拍前一天的禮拜五,FXI收盤在191. 61美元。因此,這一支中國指數同樣在這18個月內上漲了約158%──未若蘇富比紐約亞太當代藝術拍賣的總額可觀,但以股票指數言,怎麼看都是很顯著的漲幅。不止FXI股票以蘇富比拍賣平均價的一小部分就可以買到,而且流動性極強;雖然成交量(交易的股份數量)每天有別,但是,2006年3月31日的成交量是267,100,2007年10月5日則是5,824,300──增加了20倍。這裡的重點,不在於把中國當代藝術當投資,拿來和股票指數基金比較,二者各有其利益,也有其風險。這裡要說的是,同一期的這18個月內,股市指數飆漲加上畫作成交量暴增,顯示在這期間熱門的不僅只是中國當代藝術而已。凡是和中國沾得上邊的──尤其是和中國大陸沾得上邊的,只要不是最近屢登頭條的瑕疵消費品就好──幾乎全都很「火」。

    驚人的增值幅度

    現在再回頭談「藝術」。2004年11月9日晚上,我就正在蘇富比的夜拍現場,那時羅斯科(Mark Rothko)1954年的漂亮大畫《No.6(Yellow, White, Blue over Yellow on Gray)》,以1,736.8萬美元賣出(內含蘇富比佣金),遠遠超過預估的900至1,200萬美元。這樣的金額,看來應該是要咋舌才對;賣主當然很是高興(賣主是慕欽(Robert Mnuchin),由高盛(Goldman Sachs)高層退下來轉任藝術經理人)。這一幅作品上一次在蘇富比公開拍賣,是1987年5月,售價是92.4萬美元,由此可知這17年的年報酬率是眾所豔羨的18.2%──若真要把這樣一件空靈脫俗的畫作用粗俗的金錢價值來玷污的話。那一晚的拍賣成交總額,達9,350萬美元,創下15年來的新高。先前的拍賣紀錄,是1989年11月創下的──時間正好在藝術市場出現世人難忘的倒栽蔥,直墜而下久久無法翻身的前夕。

    當然,2004年11月羅斯科的買主一樣可以好好高興一下:由於買得起的人愈來愈多,羅斯科的重要作品一幅現在就算賣1,740萬美元,還根本像是撿到了便宜!大衛和佩姬.洛克斐勒(David and Peggy Rockefeller)夫婦收藏的羅斯科1950年略小一點的《白色中心(在紅色上的黃色、粉紅和紫色)》(White Center(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在2007年5月的蘇富比拍賣,以7,284萬美元落槌。這一幅畫是洛克斐勒家族於1960年向席德尼簡尼斯藝廊(Sidney Janis Gallery)購入的,此後便一直在該家族手中。雖然《白色中心》絕對是兩幅作品裡面比較重要也比較好的,但兩幅畫的售價,依然可以拿來約略大概算一下羅斯科的重要作品從2004到2007年增值的幅度:約319%。

    全球當代藝術市場普遍旺盛

    5月15日蘇富比的拍賣所得,高達2億5,490萬美元的巨量,較諸2004年11月破紀錄的成交額,增加達172.6%──雖然其間有很多紀錄都已經破過了。我記不清楚5月15日的成交金額是否創下新的紀錄,但從數字一直往上飆的情況來看,作記錄就顯得沒有多少意義了。第二天晚上,佳士得緊跟著舉行拍賣會,一別苗頭,賣出74件作品,金額高達3億8,470萬美元。那一場拍賣會最搶眼的作品,是沃荷(Andy Warhol)1963年的《綠色車禍──火燒車》一號(Green Car Crash—Burning Car I),90x80英吋的經典之作,以7,172萬美元賣出,預估價是2,500萬至3,500萬美元。那一場拍賣會也拍出了沃荷1962年的《檸檬黃夢露》(Lemon Marilyn),20x16英吋的帆布畫作,以2,804萬美元賣出(預估價未公布)。等到了5月16日晚上落幕,拍賣會上出手的十幅沃荷作品,已經進帳高達嚇死人的13,670.4萬美元,羅斯科1961年的兩幅精緻作品,進帳436萬美元,一幅德庫寧(Williem de Kooning)賣出1,910萬美元,一幅瓊斯(Jasper Johns)賣出1,740萬美元……總共有26位藝術家的作品,創下新的拍賣紀錄,有65件作品的售價超過100萬美元,74%的售價都高出高預估價……事情就這樣。

    這倒不是在拿羅斯科、德庫寧、沃荷或是瓊斯作品售出的天價,來和中國當代畫家的售價作比較,中國當代畫家的售價雖然已經狂飆,但還是比較低。這樣的比較,以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在我只覺得荒謬之至;這比較我稍後會再回來略談一下。反之,這裡東一串000、西一串000,為的是要指出現今旺的不僅只是中國當代藝術,現代和當代藝術市場,有很大部分全都跟著很旺。前幾百年裡,當代藝術從來未曾在同一時間,吸引到這麼多人注意,而且,還是在錢潮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候。「這年頭不值錢的東西就只剩錢」先前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同儕,就跟我說過這一句話。

    總之,迷「中國東西」的人變多,對當代藝術的興趣變廣,市場的錢坑像是無底洞,價值低估的新興風險性資產大爆炸隨之冒出投機客──這些加總起來,就創造出絕對完全的環境,供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而中國當代藝術由此會再往哪裡去,每個人都像掐指神算,只是,有的人算得準,有的人算不準──其他人則是用推論的吧。不過,過去這三年我們目擊的發展速度,無疑是無法持續下去的。沒有哪一資產類別可以用每六個月擴張30%以上的速度發展下去,漫無止境。這樣的動能──到目前為止跑得還真是快──終究有耗盡的一天。這不是說價格一定會往下跌,或不再往上爬;只不過,價格終有一天是沒辦法跟最近一樣攀升得這麼快。只是在飆得暈頭轉向的市場裡,只要一有平盤的走勢,在有些人,可能就覺得像是天塌下來了。

    未知的歷史定位,無法比較的價格

    所以,若是羅斯科或沃荷的一幅作品都可以賣到7,200萬美元,另外還有很多畫家也都可以輕易就賣到500萬美元或1,000萬美元以上,那麼,有誰看到張曉剛或是岳敏君的作品標價為幾百萬美元之後,就該瞠目結舌的呢?若分開來個別看,當然不必。只不過,拿沃荷去和岳敏君或是王廣義──舉例罷了── 作比較之所以禁不起推敲,不僅在於沃荷是沃荷,而別人都不是沃荷;光這樣子看,幫助不大。這樣子作比較很笨,是因為蘋果和橘子雖然是在同一區域市場用同一類貨幣在作買賣,但用二者的相對訂價來判斷蘋果或是橘子的本然質素,未必特別有用。沃荷在1960年代以降的藝術發展太過重要,影響也太長久──而且遍及全球,王廣義的作品即為明證(艾未未的創作手法也是)──20世紀少有藝術家可以與之相提並論者,尤以20世紀後半葉為然。沃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大家在後世藝術家的造型策略和創作手法上面,一直都看得到沃荷的遺緒,而且是遍及全球。而這一點,是否就可以證明7,200萬美元的標價合理呢?我不知道。不過,管你喜不喜歡他,沃荷的作品和生平,確實是後世發展的基石,而且,現今看起來,這一層關係還要更切近。沃荷自己就說過,「我喜歡把鈔票掛在牆上。你若要花20萬買畫,那我看你還不如把這些鈔票捆好直接掛在牆上就好。這樣,有人到你家去,最先看到的就是牆上的鈔票。」

    沃荷於1987年過世,得年58。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超級巨星──大部分都生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看來都還有好幾年餘裕可以追趕,再讓我們拿他們的作品去和沃荷終身的創作作評比。不過,我們也該記得,沃荷的市場本身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也是很低迷的。所以,或許還要過個 20年,我們才有辦法真的來比較個別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市場上該有的地位,及其於國際藝壇引發的迴響和有何重要的影響──也就是:他們於同輩和後世有多大的衝擊。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說拿羅斯科、沃荷或瓊斯來比較價位會顯得似是而非:這連說拿中國蘋果和西方橘子在比也不算,這簡直就是拿不同世代摘下來的果子在比,產出國是哪裡就根本別提了。荷於1987年過世,得年58。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超級巨星──大部分都生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看來都還有好幾年餘裕可以追趕,再讓我們拿他們的作品去和沃荷終身的創作作評比。不過,我們也該記得,沃荷的市場本身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也是很低迷的。所以,或許還要過個20年,我們才有辦法真的來比較個別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市場上該有的地位,及其於國際藝壇引發的迴響和有何重要的影響──也就是:他們於同輩和後世有多大的衝擊。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說拿羅斯科、沃荷或瓊斯來比較價位會顯得似是而非:這連說拿中國蘋果和西方橘子在比也不算,這簡直就是拿不同世代摘下來的果子在比,產出國是哪裡就根本別提了。

    生於1950年之後的藝術家比較

    不過,一旦把焦點調整到比較可以作比對的事情上,結果還真的頗有可觀。在此不妨改看一看世代相近的藝術家──像是把全世界生於1950年後的藝術家拿出來比的──而且作品經大型拍賣公司落槌價達七位數者來作比較吧──這所謂的大型拍賣公司,就姑且以倫敦和紐約的佳士得、蘇富比為準吧。這樣劃出來的範圍,無疑是可以貼上「全球當代藝術」的標籤;而且,這範圍裡面,就有蔡國強(生於1957年)、岳敏君(生於1962年)、和張曉剛(生於1958年)等人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售價超過百萬美元。

    在此,我可能會掛一漏萬,而且,到了下禮拜名單可能就又不一樣了。不過,在我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數得出來的這一類藝術家,連中國藝術家在內,約莫只有30位──相較於現今動輒要從荷包裡掏出來的天文數字,是少得很奇怪。這「百萬俱樂部」的會員有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孔斯(Jeff Koons, 1955)、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1963)、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全都算是沃荷的嫡傳或是門人,只是層面不一──外加美國人稱「不良少女」的畫家優絲卡瓦潔(Lisa Yuskavage, 1963)和她的英國同輩薩維爾(Jenny Saville, 1970)、希絲莉.布朗(Cecily Brown, 1969),這幾位算是俱樂部裡最年輕的。德國攝影家安德瑞斯.高斯基(Andreas Gursky, 1955)也有此架勢;他在美國著名的同儕雪曼(Cindy Sherman, 1954)亦然。比利時畫家圖伊曼(Luc Tuymans, 1957)和生於南非的瑪琳.杜瑪絲(Marlene Dumas, 1953)、蘇格蘭的多依格(Peter Doig, 1959),也都躋身其間。

    至於中國這一邊,我寫這篇文章時,有九位生於1950年後的藝術家躋身這一「百萬俱樂部」──這幾人是蔡國強(1957)、陳丹青(1953)、方力鈞(1963)、冷軍(1963)、劉野(1964)、嚴培明(1960)、岳敏君(1962)、曾梵志(1964)、張曉剛(1957)。另外還有幾位,不出幾個禮拜或幾個月,也應該可以跟他們平起平坐。但這裡最特出的一點,還是這俱樂部那麼快就從歐美獨擅勝場變成有近1/3都是中國人了。至於這市場比較晚才打進來的人裡面,有幾顆最亮的新星,已經數度締造耀眼的成績:我在寫這一篇文章時,張曉剛已經有20件作品於2006和2007年售價衝破百萬,岳敏君有十件(全都在2007年),劉野有五件(全在2007年),曾梵志有六件(一樣全都是在2007年)。我相信再過幾個禮拜這數字會再攀升,「百萬俱樂部」的會員很可能會再多好幾人,不管是不是中國人。

    依這樣的數據,我看有三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我們應該可以說,現在有一些非中國籍的藝術家,其作品相較於中國的同輩,售價算是打了折扣;這就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家於枱面上的價格,變成了國際同儕團體比較分析的基準點,也由此可以推論,應該還有「別的」同級甚或略勝一籌的藝術家的「價值」,未獲認同。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也可以說,中國當代藝術最閃亮的明星(或者至少有幾位),目前的價值是高估的,這就又使得當代國際藝術家於枱面上的價格,成為同世代同儕團體裡的基準點了。最後,可能有人要說,如今,國際上生於1950年後最重要的藝術家裡,有整整1/3都是中國人──雖然不過幾年前,根本沒人想得到會有這狀況;而這樣一看,就等於是把市場價值當成「重要意義」的替代詞,而「百萬俱樂部」的人口統計資料,也就只剩表面價值了。上述這些說法或許各有千秋,有的切中真實面的部分遠大於其他;只是,這些說法無一算得上充分。

    由於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各色飛靶還在繼續演進,讀者可以自行就數據資料來選擇自認為可信的解釋──若真還有可信的解釋的話。從今而後的發展,任誰都可以作解讀。只是,現在最清楚可見的僅只是:我們現在的處境,18個月後絕對不會一樣──這一點,有些人的解釋可能就比較好了。(本文譯自〈Taking Stock〉,《Yishu》,2007.12,頁44-50)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香港蘇富比春拍 競標高潮可期

    【經濟日報╱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2008.03.11 04:43 am

    香港蘇富比去年秋季拍賣創下許多傲人佳績,刷新多項當代中國藝術拍賣的世界紀錄,2008年春季拍賣將於4月9日在香港舉行,逾270件當代及現代中國藝術作品,拍賣總估價達港幣2億5,000萬元,預計將再掀起競標熱潮。

    這次香港蘇富比春拍焦點,包括劉小東歷年來唯一寄意政治的大型油畫傑作《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估價港幣4,500萬元至5,500萬元)、郭柏川以紫禁城為題的油畫代表作《北京故宮》(估價港幣3,000萬元至4,000萬元)。

    中國書畫包含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鴻和林風眠等。其中張大千後期代表作品的潑墨潑彩紙本作品「橫貫公路」和臨摹古人之作的「春山讀書圖」等,估價都超過新台幣千萬元。

    拍賣會是資深收藏家喜歡搶貨的地點,然而一般投資者如何選擇藝術家?涉獵藝術市場多年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副理事長黃河認為,如何挑選藝術家可從五大原則檢視。

    第一,藝術家作品是否具有原創性的生命力?好的藝術家不能僅有一件作品讓人驚艷,之後卻像曇花一現,再也沒有感動人心的新作。值得投資的藝術家必須要有作品不斷推陳出新,不能一招半式闖江湖。

    第二,作品是否有充分的表現力?他說,每件創作都要有獨特的精神,而非只有幾件作品有水準,其他則表現平平。

    第三,是否有完整的高度與統馭力?表現的精神是否夠投入?

    第四,是否有強烈的存在感?黃河強調:「藝術家的作品給人的感受像一般早餐店沒特別感覺,或是像高檔的星巴克,一開幕便人潮洶湧地無法忽略其存在。是否可以像賓士車上市,在廣告強打行銷下,給人很大的存在感。」

    第五,是否具有承先啟後的能力,是否繼承古人的技法展現現代文化生活的精神。

    畫家在藝術市場最受到注意,黃河特別推薦其他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比如攝影、琉璃藝術、陶瓷、雕塑等藝術家,具有投資單價低、後續上漲潛力更高兩大好處。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新聞側寫》「封面陳」出手 專挑貴族

    【經濟日報╱記者 黃啟菱】

    2008.03.07 03:36 am

    蘇富比春拍即將登場,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北京故宮」,出自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藝術圈人士驚嘆不已。陳泰銘這三年來持續售出舊藏,光是封面級的大作品,獲利甚豐。

    陳泰銘收藏資歷極深,特別愛買拍賣場上最精彩、最高價的作品,由於最高價作品的圖片,通常會被選為拍賣圖錄封面,藝術圈中稱陳泰銘是「封面陳」。

    比如說「北京故宮」,陳泰銘是1994年秋天、在蘇富比拍場上以新台幣1,017萬元買下的,經過十多年,行情已翻漲至少15倍;去年拍賣市場最重量級的作品:陳澄波油畫「淡水夕照」衝上2.11億元,創台灣前輩畫家紀錄,這也是陳泰銘舊藏。

    不過,陳泰銘也並非「只出不進」。市場人士觀察到,陳泰銘近來將收藏目光轉向歐美大師作品;去年底,他就在紐約蘇富比秋季當代藝術拍場上,以超過新台幣10億元的價格,買回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自畫像畫作。

    寒舍董事長王定乾表示,陳泰銘收藏品味非常好、投資眼光也很精準,每次在拍賣場上出手時,手筆之大,總是令人咋舌;過了幾年,陳泰銘再拿出舊藏送拍,價格也幾乎都比當初買價「多了一個0」。

    陳泰銘舊藏「北京故宮」 上看1.6億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 雷盈/台北報導】

    2008.03.07 03:36 am

    每年最早開槌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今年春拍將在4月初登場,其中,最受矚目的拍品是台灣前輩畫家郭柏川的大型油畫「北京故宮」。據了解,這幅畫是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舊藏,此次割愛,成交價上看新台幣1.6億元。

    藝術品收藏界人士指出,陳泰銘投資眼光精準,近三年賣名畫、骨董共進帳12億元,獲利都是十倍以上,像「北京故宮」十年前購入時僅新台幣1,017萬元,如今身價已翻漲至少15倍。

    藝術品拍賣會向來集中於春、秋兩季舉辦,香港蘇富比昨(6)日在北京作為此次春拍預展的第一站,宣告今年春拍正式鳴槍起跑。蘇富比表示,這次春拍將推出東南亞藝術、當代中國藝術、珠寶及翡翠、腕錶等一系列專拍,於4月初陸續登場,並訂在3月25日、26日兩天來台預展。

    其中,又以當代中國藝術專拍最有看頭。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表示,此次當代中國藝術共徵集了270餘件拍品,總估價超過港幣2.5億元。

    特別的是,台灣前輩藝術家郭柏川的「北京故宮」,最受市場矚目。蘇富比表示,郭柏川早年曾留日,畢業後選擇直接前往滿洲發展,一年後又轉往北京,其後旅居北京十多年。

    「北京故宮」是郭柏川極少數在文革中倖存的傑作,預估將會衝上港幣4,000萬元(約新台幣1.58億元)。據了解,這張作品是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舊藏,陳泰銘當初買進價、僅新台幣1,000餘萬元。

    印象畫廊經理歐士豪分析,因為郭柏川已經過世、且是台灣美術史上有定位的畫家,他的作品在市面上十分稀少,加上這幅畫是台灣美術史畫冊其中一本的封面,價格當然可以預期。

    歐士豪說,好作品絕對不寂寞,但是藏家要理性買畫,如果藏家能辨別拍賣公司的訂價策略,並且與自身的財力、藝術市場動態作一連結,就能避免盲目追高,然後買到價格合理的作品。

    此外,劉小東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創作為九組18幅,每組各描繪一位大陸軍人與一位台灣阿兵哥、對比兩岸軍人,預估總價達港幣5,500萬元(約新台幣2.17億元),是全場最高價拍品。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當代藝術夯 畫廊搭順風車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8.03.02 03:47 am

    這個周末,台北藝術味很濃。昨(1)日共有近十個畫廊推出新展覽,特別的是,當代藝術正火紅、在拍賣市場屢創高價,目前各展覽全都搭上這班順風車,聚焦華人當代藝術家。

    由寒舍主人蔡辰洋所投資的寒舍空間,昨日展出「擦拭另一個空間的記憶:徐格麟個展」。寒舍董事長王定乾表示,台灣當代藝術家徐格麟的創作媒材,雖然是傳統的炭筆跟鉛筆,但徐格麟主張,黑白之間既能呈現光線、也能表現色彩,作品極具張力。

    蔡辰洋的夫人賴英里,昨日也現身賞畫;賴英里說,她很欣賞徐格麟層次豐富、簡潔又細膩的畫風,此次經她「三顧茅廬」,徐格麟才願意讓寒舍舉辦他人生第一檔個展。

    索卡藝術中心昨日推出「解放:溫普林8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檔案」。索卡董事長蕭富元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大約在1979 年改革開放後開始暖身,1985年以後,各地零星出現充滿儀式性的表演行為,後來,如溫普林、孫良、徐冰等行為藝術家陸續崛起。

    行為藝術「秀完就沒了」,但相關的圖片或影像紀錄,仍具有同樣的藝術價值,此次索卡就展出了中國80年代重要行為藝術的紀錄。

    由老牌拍賣行景薰樓轉投資的景薰樓藝文空間,昨日也推出「旅法畫家呂榮琛個展」。景薰樓董事長陳碧真說,台灣出生的呂榮琛旅法多年,受趙無極、朱德群兩位大師影響頗深,善於掌握光影的變化,蜷曲的線條與深鬱的色彩,很能應出藝術家本身的浪漫與懷舊;此次辦展,呂榮琛也特別回台參與開幕。

    至於印象畫廊,昨日則推出「抽象與材質的當代開拓」,展出七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此次挑選的藝術家,全都對藝術創作的材質有新想法,例如陳浚豪就選擇以圖釘作為創作媒材。特別的是,參展藝術家也都很年輕,其中陳浚豪才35歲、吳東龍更只有32歲。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第四屆日本東京Art@Agnes藝博會——東京當代畫廊的新春聚集 (下) 

    【文.攝影/潘廣宜】

    Art@Agnes的六大特色

    1.限定與限量
    日本限定、人數限量是Art@Agnes的特徵之一。這是個東京地方性的藝術博覽會,所展現的是東京地區的畫廊業者、藏家的品味以及藝術家的特色,也因此 Agnes藝博會的最大特色就是「日本限定」。主辦單位表示明年度如果報名人數過於踴躍,估計可能會採用畫廊推薦入場的方式,完全不對外開放以限制人數。這樣的限定與限量正是為了維持展會的精緻化。

    2.日本當代藝術核心的縮影
    這幾年來日本的當代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短短數年間東京地區的新畫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Art@Agnes藝博會所遴選出來的畫廊可說是日本當代藝術的精髓,這裡也是許多藝術界核心人物的交流場所。在會場房間中穿梭的嘉賓都是熟面孔,晚宴上更有所有代表日本當代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出現,這樣的藝博會可說是日本當代藝術核心的縮影。

    3.粉領族也買得起的藝術小品
    由於Agnes飯店場地精緻小巧,業者所挑選的作品以小品居多,藝術家也比較年輕,平面作品的平均價格大約在10萬至50萬日圓不等,屬於上班族也付得起的價格,故而吸引了許多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年輕收藏家蒞臨。但由於原本主要舉辦的目的是提供日本內需市場為主的小型藝博會,與招攬國際畫廊參展的「東京藝術博覽會」(Art Fair Tokyo)目標群不同,因此會場中鮮少看到明星級、高單價的日本當代藝術大師作品。不過年輕收藏家族群的增加卻是這幾年來明顯的趨勢,新一代畫廊業者 MISAKO & ROSEN表示,這幾年有許多日本的上班族女性前來購買作品,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前往Art@Agnes藝博會,而在這之後慢慢成為收藏家的例子也越來越多。

    4.低調而高雅的風格
    在飯店內舉辦藝術博覽會的形式在歐美已行之有年,由於空間帶來的親和力,讓觀眾與作品的關係更接近。一方面,房間內的展示不但讓收藏家可以有個參考的陳設方式,每家畫廊業者也費心展現作品充滿玩心的趣味性擺設,深受觀眾喜愛,「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以及「Scope藝術博覽會」(Scope Art Fair)都是成功的典型例子。但Art@Agnes與這些歐美的飯店藝博會不同的是,這裡的空間精緻素雅,展示的小品作也尤其適合日本住宅空間的陳列。不論是畫廊的選擇、藏家的邀請、限量限定客層的藝術博覽會,都在在符合了日本人獨特的感性與需求,低調中帶著高雅的風格。

    Art@Agnes在32間客房裡呈現所有東京優秀畫廊推出的作品,而畫廊業者在飯店空間內各處費心陳列,當我們穿梭於各個房間,往往連某個小角落都能發現日本人獨特的細膩心思與有趣發想,令人驚豔,尤其是浴室空間裡的布置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小冰箱上的空間陳列更可以看到各家獨特的日式幽默及趣味。

    5.畫廊獨特的品味與特色
    Art@Agnes藝博會場中,「老舖」和年輕一代畫廊各有千秋。其中相當令人注目的「毒」特畫廊有:成山畫廊(Gallery Naruyama)、山本現代畫廊(Yamamoto Gendai)、Rontgenwerke AG、Mizuma畫廊(Mizuma Art Gallery)等,他們所選擇的藝術家風格都相當強烈特出,充滿著一種「毒」特的風格與品味。最近前衛異端的創作相當受到歡迎,不但美術館爭相邀展,收藏家也呈倍數成長中。例如成山畫廊所代理的松井冬子(Matsui Fuyuko)的絹布畫是目前許多收藏家最想要納入典藏清單的作品之一;Mizuma畫廊所代理的會田誠(Aida Makoto)、鴻池朋子(Konoike Tomoko)也都是拍賣會場上耳熟能詳的藝術家,這次在Art@Agnes會場中展出了棚田康司(Koji Tanada)黑色詭譎的雕塑,令人過目難忘。山本現代畫廊所代理的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的雕塑女巨人的姿勢與表情也都有著相當震懾視覺的力量。

    除了個性派的畫廊以外,尚有許多經營多年的日本東京老畫廊例如:小柳畫廊、Taka Ishii畫廊(Taka Ishii Gallery)、SCAI the Bathhouse、東京畫廊(Tokyo Gallery)、小山登美夫畫廊、Mizuma畫廊等國際規格的畫廊。這些第一代的畫廊由於堅持原則,更因為經歷過泡沫時期的蕭條,也因此相當有危機意識,它們撐過了泡沫經濟時的困境,不但打開了國際視野,也擴張了在亞洲的版圖。這些畫廊代理的藝術家由於藝術語彙國際化,因此歐美的收藏家眾多,更時常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且與國外畫廊合作展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新一代畫廊業者的興起,譬如負責人原本在小山登美夫畫廊工作達十年之久的MISAKO & ROSEN,以及Sora畫廊(gallery Sora)、ARATANIURANO等三間最近都相當受到美術館策展人及藝評家的注目。

    MISAKO & ROSEN的藝術家群非常國際化,海爾登(Nathan Hylden)的素描以及奧村敏雄(Okumura Toahio)的作品相當受到日本藝評家的喜愛。Sora畫廊在Art@Agnes中相當突出,墨西哥籍的藝術家托瑞斯(Mario Garcia Torres)的裝置藝術作品《一封寫給音樂家的信+詩+音樂唱盤》,開幕當天就以300萬日圓售出,畫廊負責人羅森(Jeffery Rosen)有著在Taka Ishii畫廊工作多年的經驗,因為是洛杉磯出身,因此畫廊風格有著加州陽光般的清新活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ARATANIURANO最近也因為代理藝術家加藤泉(Kato Izumi)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因此媒體曝光率大增,作品供不應求。第二代畫廊的興起似乎給日本的當代藝術界注入了更多新視野,相當令人期待!

    6.亞洲藏家的湧進
    Art@Agnes往年反應踴躍,今年更增加了許多國外收藏家的面孔。其中尤以亞洲收藏家(台灣最多,韓國其次,中國、美國也有收藏家前來)的加入讓主辦單位大感意外,台灣藝術界的大批湧入更讓日本當代藝術畫廊界倍感驚訝。

    確實,台灣在今年吹起了一股日本當代藝術風潮,更在卡漫風大型展覽的推波助瀾下,收藏家以及畫廊業者對日本當代藝術作品趨之若鶩;當代藝術界的哈日風潮讓日本當代藝術的主要標籤「卡漫」成為本年度台灣最頻繁出現的關鍵字。

    在日本當代藝術畫風細緻、藝術家的語彙豐富多層次、且價格相對合理的情況下,台灣收藏家對於日本當代藝術的喜愛自然不需贅言。不僅如此,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的興起也讓許多原本收藏古美術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再度有了新的注目焦點。從這次來到Art@Agnes的外國收藏家陣容可以看到日本當代藝術的魅力確實已經成為國際的潮流。來到這裡可以看到日本國內核心畫廊的風格與新秀作品,也的確是個學習日本當代藝術很好的機會。然而,眾多的日本畫廊業者對於這樣的現象其實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亞洲收藏家的口袋深度大感讚嘆。一位日本當代藝術業界人士就感嘆地說,真希望日本國內收藏家的出手也可以跟其他亞洲收藏家一樣闊綽。不過也有一些日本畫廊業者對於海外藏家多於日本國內藏家、亞洲收藏家大量湧進的現象感到憂心,畢竟只依靠海外收藏家這種「外強中乾」的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現況,似乎並不是一個健全的生態。

    【典藏今藝術2008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第四屆日本東京Art@Agnes藝博會——東京當代畫廊的新春聚集 (上) 

    【文.攝影/潘廣宜】

    Art@Agnes.新春開市大吉

    日本的新年春節長假剛結束,日本國民還在努力克服「長假後遺症」,雖然大多數的人寧願窩在家裡看電視也不想出門,但是寒流仍擋不住日本當代藝術的空前熱氣與絡繹不絕的人潮。1月11日在神樂坂Agnes飯店(The Agnes Hotel and Apartments Tokyo)所舉辦的「Art@Agnes藝術博覽會」,不算是國際級的藝術博覽會,卻是日本當代藝術界每年必參加的活動之一。根據大會的統計,兩天內來訪的藏家與觀眾雖只有2,500人(去年有4,500人),但是今年每家畫廊平均都售出了超過80%的作品,販售比例高出往年水準,反映出今年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的好景氣,更鼓舞了日本畫廊業者和整體市場士氣。

    日本當代藝術界的新年聚會
    由於Agnes飯店是精美雅緻的五星級旅館,可容納的觀眾流量有限,因此Art@Agnes開幕邀請的大多是日本當代藝術界的圈內人,往來的人群處處可見熟面孔,不但可以遇到經營日本當代藝術的畫廊業者及藝術市場相關人士,更可看到影響日本當代藝術脈動的策展人、藝評、媒體、藝術家、館長、收藏家等,由於適逢新年假期過後的第一個禮拜,因此會場中人們互道新春快樂,就像是個自家人的新年聚會般熱鬧而溫馨。畫廊業者忙著到處串門子,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負責人則一派輕鬆地說:「與其說是參加藝博會,我更覺得這是畫廊業者間聯絡感情、交換心得與消息的新年聚會。」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目前的好景氣也反映在藝術市場業者的燦爛笑容上,晚宴由備受畫廊界推崇的小柳敦子女士(Koyanagi Atsuko,小柳畫廊(Gallery Koyanagi)社長)起頭致詞,畫廊業者們舉杯慶祝開幕成功,期望今年的日本當代藝術又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Art@Agnes的成立背景與架構

    為期三天的Art@Agnes藝博會,從2005年開辦至今已經是第四屆,其緣起是由Agnes飯店業者千賀徹(Senga Toru)與小柳畫廊開始。千賀一開始想與兒時同學小柳敦子租借畫作在飯店中展示,然而小柳則有更嶄新的發想,她建議在Agnes飯店舉辦藝博會。因此 Agnes飯店就於2005年第一次開始嘗試舉辦Art@Agnes藝博會(Agnes是千賀的日文Senga的倒讀音)。由於參展畫廊以及作品的素質優良,深獲許多收藏家及當代藝術業界的好評,也因此參展畫廊從第一屆的七間,逐年增加到今年的32間滿額。

    Art@Agnes的參展畫廊是由數位資深畫廊業者所組成的委員會嚴格評選,從11日到13日展覽期間,將飯店內的32個房間提供給遴選出的參展畫廊使用。不管是老字號還是新一代,這些畫廊都是來自日本關東地區最優秀的當代藝術畫廊,在藝博會規模看來雖屬小型,但是素質相當高。

    根據去年參加過Art@Agnes藝博會的藝術界人士觀察,由於去年Art@Agnes人潮蜂擁而至,蒞臨的觀眾超過4,500人,導致在冷風颼颼的門口排隊將近三小時的收藏家與觀眾們抱怨連連,所以今年主辦單位特別記取了教訓,將參觀人潮以時段分散:第一階段First Choice在下午三點舉行,邀請的是日本頂級藏家;第二階段自下午五點開始,邀請各家畫廊推薦的收藏家入場;而最後在晚間七點的開幕晚宴,則邀請眾多日本當代藝術界人士參加,這樣不但可以讓觀眾在限定的時間內參觀、選購作品,更可以讓畫廊業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客層與觀眾。每年由Agnes飯店提供全數的客房,各家畫廊負擔展品的運輸、保險以及布置,廣告宣傳及人事費用則是唯一的開銷,不過,由於Art@Agnes基本上是針對特定的客層,因此宣傳上也相對低調,傳播媒體方面只與J-WAVE廣播電台合作。除了開幕前一個月的宣傳期外,開幕第二日起則由J-WAVE電台的DJ整班人馬移駕到飯店入口處,每天都會輪番邀請不同的畫廊業者接受現場直播訪問。由於訪談內容生動、話題新穎,吸引了一般普羅大眾的注目,可以說是相當經濟而有效的經費運用方式。統籌企畫、聯絡、營運整個Art@Agnes藝博會的人員只有一位,即市川靖子(Ichikawa Yasuko)。雖然算不上是大型藝博會,但是32間畫廊的聯絡、場地的配置、藏家的導覽加上媒體以及晚宴活動的安排也相當費心費力。據市川表示,所有的畫廊業者像一家人般同心協力地支持Art@Agnes,加上逐年增加的知名度以及市場業界的景氣,連續多年下來建立的好口碑讓她感到相當欣慰。

    預測!日本當代藝術未來趨勢

    2008年日本當代藝術會有什麼樣的趨勢及變化?綜合藝術媒體、策展人以及畫廊界人士的消息,日本在未來將會有以下的趨勢:

    我有一位在這個世紀華人藝術作品收藏領域很有成就的藏家朋友,他曾自我解嘲地安慰我:「不要著急,不要著急,就讓他們忽略吧。等到他們發現了這些藝術的美好,已經來不及,畫都在咱們家裡了。」話雖說得幽默,其實我們都明白彼此心中的感嘆。

    1. 拍賣會如雨後春筍般開張
    現在日本的M型社會加劇,高消費族群一面倒向奢華精品與藝術投資的情況下,拍賣公司的人潮更多出了金融界的加入。日本的拍賣會目前有八家之多,其中老字號拍賣會Est Quest與National Discovery Auction house於去年合併,目前是日本資金最龐大、最國際化的拍賣公司。藝術市場業界人士表示今年將會有更多家新的拍賣公司成立,競爭會愈演越烈。

    2.旅館+畫廊的新型空間設立
    日本的觀光產業不斷擴張,相對的大型五星級飯店的建設也不斷增加,其中汐留等地(日本電通以及富士電視台附近)更有多間飯店正在籌建中。飯店業者在競爭激烈的觀光事業當中也必須找到更特別的USP(Unique Sales Point,獨特賣點)以增加其特色。其中也有飯店計畫與當代藝術結合,在飯店中除了陳列藝術品,更可以進行作品的買賣,一舉兩得。

    3.小型年輕畫廊不斷設立
    從第一代畫廊中獨立出來的新一代畫廊業者表現不凡,第一代的畫廊業者也對年輕一代畫廊的表現非常支持,不論是在人脈上或是技術層面上都提供相當多的資源,讓人感到日本人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或許可以這麼說,第一代老舖的堅持與第二代年輕畫廊的活力,是讓日本當代藝術再度起飛的最重要因素。

    4.藏家的普遍化年輕化
    從去年東京藝博會會場就可以見到日本年輕收藏族群的增加。此外,現在日本女性經濟獨立,不論是女性社長或者粉領族都加入了新興收藏家行列。整個日本當代藝術市場呈現收藏家年輕化、女性藏家增加的趨勢。

    結語:浮游特質的時代精神
    今年 Art@Agnes藝博會的成績相當可觀,即使作品的選擇以及規模還是針對國內市場。分析其原因是由於四月的東京藝博會即將開始,因此畫廊業者傾向將壓軸大型作品留到國際規模的藝博會展出是原因之一。目前日本當代市場一片喧騰,除了市場以外是否有其他的活動更值得注意?本刊專訪日本當代藝術雜誌《ARTiT》社長兼總編輯小琦哲哉(Ozaki Tetsuya),他針對目前日本當代藝術的現況表示:「亞洲經濟的興起、日圓走低、投資家的興起都是讓去年東京藝博會以及本屆Art@Agnes成功的主要原因,另外,日本年輕當代藝術家素質的提高對整個藝術環境蓬勃發展不無貢獻。《ARTiT》17期(2007.01.17出刊)的專輯中提到日本當代藝術家的獨特語彙有下列幾項:跨領域、交叉、異種交配等多重要素,這也是時常於國外駐村或者遊走於不同媒材的藝術家例如:大伸嗣(Ohmaki Shinji)、鬼頭健吾(Kito Kengo)、金氏徹平(Kaneuji Teppei)、青木綾子(Aoki Ayako)、中川Torao(Nakagawa Torao)、田尾創樹(Tao Soju)、三宅砂織(Saori Miyake)、田中功起(Tanaka Koki)、照屋勇賢(Teruya Yuken)、小金澤+久納鏡子(Kokanezawa + Kunoh Kyoko)等備受矚目的原因。」

    年輕世代的藝術家跨越國界、領域,不斷嘗試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因為這樣充滿彈性而具浮游特質的時代精神,不只讓日本的藝術家,包括亞洲當代藝術家都以更國際化的視野、更寬廣的度量衡來看待世界。

    【典藏今藝術2008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