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lassic Music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lassic Music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挪威歌劇院 嗆雪梨閃邊去

2008/04/14 09:30 編譯廖玉玲綜合奧斯陸十三日電

位於奧斯陸峽灣旁的挪威國家歌劇院12日正式開幕,這是挪威七個世紀來最大的文化建築,不僅一圓當地樂迷100多年的夢,也展現出挪威身為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實力。

挪威國王和皇后、丹麥皇后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等約1,350位各國政要和貴賓,12日齊聚挪威國家歌劇院,欣賞兩個半小時的開幕表演。挪威國王哈拉爾在致詞時表示,歌劇院位於奧斯陸峽灣的最深處,為極具紀念價值的新地標,未來此地將滿溢音樂、舞蹈和歌聲。

挪威國家歌劇院總監畢昂(Bjorn Siemens)更是意氣風發地說:「 雪梨歌劇院閃到一邊去吧!」

這棟新劇院花五年時間完成,造價高達42億克羅諾(8.4億美元)。光是劇院內部擺設的藝術品,價值就高達6,000萬克羅諾。由於歌劇院就在奧斯陸峽灣旁,因此整棟建築物看起來彷彿從水中緩緩升起。

歌劇院的屋頂用3.6萬塊高級義大利大理石舖成斜坡,參觀者可以走上屋頂,俯瞰整座城市和峽灣。劇院占地3.85 萬平方公尺,內部有1,000個廳,號稱是挪威700年來最大的文化建築物。

挪威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近40年來光是靠出口天然資源就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油元更讓該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擴增到1.97兆克羅諾(3,920億美元),在全球規模僅次於阿布達比投資局。去年挪威經濟成長率為1971年來最快。

早在1890年代,就有人提議在奧斯陸打造國家級的歌劇院,但直到1999年挪威國會才同意,而條件是,如果新歌劇院能建造在市區東邊人跡罕至的濱水區,就能以都市更新計畫的名義提撥經費。而此區也從原來只有汙染專家才會造訪的地方。

目前歌劇院周遭看起來還像是個建築工地,被貨櫃、鐵軌和馬路團團圍住。奧斯陸當局從2000年開始重新開發此區,濱海的土地從2003年開始銷售,整個更新計畫預定2018年完成。

奧斯陸市區計畫和建築物服務部門發言人表示,歌劇院目前是整個開發案的中心,未來必定是奧斯陸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德國指揮家來台 詮釋巴赫難度最高合唱曲

【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

2008.03.27 07:37 pm

鑽研「音樂之父」巴赫權威的德國指揮家海慕特‧瑞霖 (HelmuthRilling)應邀來台,將在三月二十九日率領台北愛樂合唱團、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巴赫的「B小調彌撒」,此曲華麗而難度甚高的演唱技巧,國內至今尚無演出紀錄,此次台灣首演令人期待。

台北愛樂表示,巴赫的「B小調彌撒」被譽為「音樂領域中最崇高的作品」,這一次由高齡七十五歲,畢生鑽研巴赫音樂的海慕特‧瑞霖指揮,由知名聲樂家廖聰文、鄧吉龍、旅德聲樂家李佩穎以及德籍女低音安亞‧許洛瑟(Anja Schlosser)擔任獨唱。

海慕特‧瑞霖畢生研究巴赫音樂,自1970年起每年七月皆於美國奧瑞岡州舉行巴赫音樂節,並開設大師班研究巴赫音樂作品。1981年瑞霖又創立國際司徒加巴赫音樂學院,並以十四年的時間完成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巴赫清唱劇錄音。

西元2000年,海慕特‧瑞霖指導完成了巴赫作品全集錄音,共一百七十二張CD,在國際上贏得了最高的評價。這一次是繼2005年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合作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後,再次與台灣的聲樂家與合唱團合作。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名指揮家林克昌歡度80歲 NSO以音樂會致敬

【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

2008.03.26 07:30 pm

國家交響樂團(簡稱為NSO)三月二十八日將舉辦第二場「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音樂會,歡度知名指揮家林克昌八十週歲,林克昌將與NSO及年輕鋼琴家林佳靜,共同演出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NSO今天下午在國家音樂廳舉行「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綵排記者會。林克昌受訪指出,他對音樂非常投入,不但白天讀譜,晚上睡覺時也在背譜,曾因為睡覺時「指揮演出」打到另一半,後來只好分床睡。

林克昌對獲NSO邀請演出表示感謝,「很開心NSO沒有忘記我,還記得我的生日並辦慶生會跟音樂會,覺得非常感動。」

對這次音樂會有年輕鋼琴家加入演出,他認為,林佳靜是個很好的鋼琴家,共同合作可互相學習。

至於首次與林克昌合作的林佳靜,曾多次與國外大師合作;她表示,林克昌的指揮很有力量,與其他指揮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很尊重獨奏者,會與獨奏者溝通」,她很榮幸與林克昌以及NSO合作。

首場音樂會已於三月二十一日圓滿落幕,獲得全場熱烈迴響。第二場音樂會三月二十八日在國家音樂廳晚間演出。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藝言堂》初準備‧淺準備‧深準備

【經濟日報╱邱天元】

2008.03.22 04:15 am

文化創意無所不在,有時更像打撲克牌時的鬼牌(Joker)無所不能。文化創意可以發揮在各行各業,大家也無不希望藉助文化創意讓自己的商品能討客戶喜愛,賣更高的價錢。

1月初,師大公布「2006-2007全國文化消費調查」,台灣過去一年一人約花470元看電影,平均一人一年進電影院不到兩次;花在表演藝術的金額平均才百元上下,花費在音樂類型活動的金額最高,年平均消費金額為169元。報告中也說經濟不景氣,物價飛漲,消費者自然不敢亂花錢在文化事物上。

對於分布在食衣住行育樂的文創市場,消費者對文化消費其實需要文化的學習準備,而這準備約略可分為「初準備」、「淺準備」與「深準備」。

「文化初準備」:老街上的臭豆腐、蚵仔煎、炒米粉、擔仔麵、烤蕃薯;書展中以動漫畫、同人誌為主打;或娛樂方面的布袋戲、台客文化等,稍加簡單的文化包裝、視覺設計,消費者不需要太多文化上的學習積累,就可以消費、享受,並且很容易獲得滿足。目前在台灣各地以仿古老街、活動市集等招攬觀光的模式,大致屬於此類。

「文化淺準備」:一些利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等人物時代背景的故事,或利用三國演義、水滸西遊等來發展內容,或像明華園歌仔戲的《白蛇傳》、《媽祖》等,可屬文化淺準備,因為這些文化商品的提供者,並不用花大力氣去介紹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一般消費者對他們早已經耳熟能詳。

「文化深準備」:交響樂演奏《柴科夫斯基系列》或其他舞蹈、戲劇表演藝術,有時少了公關票、政府或企業包票,要讓觀眾自掏腰包的話,恐怕也有好多場子坐不滿人;或美術館的展覽,那怕門票再便宜,也很難在參觀人數上有所突破。因為除了金錢考量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消費者必須有長時間的美學訓練與文化學習的「深準備」。

在社會的金字塔結構裡,當然是文化初準備的人數最多,淺準備其次,深準備的最少。但沒有深度文化準備的消費者,則文創業者無法銷售高文化附加價值的商品。若要長期健康地發展文創產業,就必須提升消費者的文化準備來支撐,而不是政府與企業的資源贊助。

台灣的科技創新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排名為世界第七,那是因為台灣在過去30年有很深的科技準備;在目前台灣重科技、經濟而不重社會人文的大氛圍裡,台灣文化消費者的文化準備可說是「一丈差九尺」,那又遑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作者是前台灣愛普生公司幕僚長;目前是政大EMBA班文化創意特邀講座主講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etroshack)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史帝法諾辭世 美聲成絕響

林采韻/綜合報導  (20080305)

義大利一代男高音史帝法諾(Giuseppe di Stefano)三月三日在義大利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六歲。史帝法諾是歌劇輝煌時代的第一男主角,也是歌劇天后卡拉絲舞台上最佳搭檔。

 史帝法諾過去幾年近乎癱瘓,原因是二○○四年他偕妻前往非洲肯亞度假,遇到歹徒藏匿在車上,對他攻擊並搜括財物。史帝法諾頭部受到嚴重傷害,在肯亞第二大城蒙巴薩進行兩次手術,之後送回義大利米蘭療養,但始終未康復。
 史帝法諾一九二一年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六歲全家搬至米蘭。他加入當地唱詩班,十七、八歲時開始拜師學藝。二次大戰他在軍隊服役,據說他在軍中常以唱歌娛樂同袍。離開軍隊後,他以法羅里歐(Nino Florio)的藝名到處走唱。

 一九四七年,廿六歲的史帝法諾登上義大利歌劇殿堂,在史卡拉歌劇院演出法國作曲家馬斯奈的《曼儂》,從此展開職業生涯。史帝法諾是天生的歌唱家,他的音色溫暖,洋溢著高貴、陽光的氣質。他承襲了義大利美聲的傳統,切實將人物的悲喜透過聲音表現,加上穩建的台風以及帥勁的外表,被劇壇視為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最重要的義大利抒情男高音,也為《波希米亞人》的魯道夫、《托絲卡》的卡伐拉多西等角色立下典範。

 在歌劇舞台上,史帝法諾時常與小他兩歲的卡拉絲出雙入對合作,錄製不少經典錄音。包括薩巴塔指揮的普契尼《托斯卡》、卡拉揚指揮的董尼采第《拉默蕾的魯奇亞》、沃托指揮的普契尼《波西米亞人》及朱里尼指揮的威爾第《茶花女》等。一九七三年卡拉絲復出演唱會,更「欽點」史帝法諾陪同巡迴。

 史帝法諾極受後輩推祟,帕華洛帝曾指出史帝法諾對他影響甚深。一九六三年史帝法諾在英國柯芬園演出《波西米亞人》,臨時身體不適無法上台,廿八歲的帕華洛帝代他上台,一戰成名。

 史帝法諾年輕時沒有妥當保嗓,四十多歲後逐漸淡出舞台。他最後一次公開現身,是一九九二年在羅馬卡拉卡拉浴池演唱歌劇《杜蘭朵》裡父王的角色。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黑膠唱片 轉動音樂的懷舊時光

記者陳立儀/報導

●黑膠唱片達人/林可(YES 007網路電台主持人)

復古風潮起 老唱片新魅力

如果以歌手特質來區分,林可說像是聲音渾厚低沉如蔡琴、黃小琥,飽滿高亢如蘇芮、張惠妹、林志炫、費玉清,中氣十足轉音技巧優的鳳飛飛、江蕙,迷幻情境式的黃鶯鶯、林宥嘉,清新民謠風的陳綺貞、張懸等,都具有挑戰黑膠唱片的實力,不過新一代歌手已經沒有這個機會囉!

在歐美至今都還有針對特定族群發行黑膠唱片,不過單價可不便宜,從6百元到2千元以上都有。除了發燒友和收藏家之外,台灣也因為復古風潮興起,加上近來有不少早年巨星復出開演唱會,喚起歌迷回頭收集偶像陳年舊作的欲望,包括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不少買家。

黑膠唱片與CD的差別:
黑膠唱片→飽和且柔軟
CD→清晰而犀利

黑膠唱片(LP)的音樂格式是未經壓縮的類比式,播放出的聲音飽和且柔軟,但難免會有一點雜音;CD播放的數位音樂則以透過壓縮技術去除雜音,聲音聽起來清晰而犀利,相對卻少了點真實感。

聲音具有特殊性的歌手,使用簡單樂器的靈魂樂、爵士樂或鋼琴、小提琴演奏,甚至氣勢磅礡的古典交響樂,都很適合透過黑膠唱片來表現。大約從1970年起,因為錄音格式和隨身聽的風行,體積大、保存不易的黑膠唱片就逐漸被卡帶、CD、MP3所取代。

【2008/03/02 聯合報】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更中國的杜蘭朵 向普契尼致敬

中國時報  2008.02.29

林采韻/綜合報導

 今年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一百五十歲冥誕,他生平最後一齣歌劇《杜蘭朵》充滿了中國情味。為了慶祝大師冥誕,北京國家大劇院三月廿一日推出中義合作的新版《杜蘭朵》,由中國作曲家郝維亞為普契尼「補遺」,還創造出新的角色。

 普契尼一九二○年著手譜寫《杜蘭朵》,一九二三年被診斷出罹患喉癌後,赴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治療。一九二四年撒手離世,享年六十六歲。普契尼去世前,並未完成《杜蘭朵》,音符停在第三幕柳兒對著公主唱《公主妳冰冷的心》自殺身亡的那一刻。

 這刻距離歌劇真正的結局還有近廿分鐘。後來作曲家阿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手稿,接手完成了最後廿分鐘,也就是今日普遍的《杜蘭朵》版本。不過,為了向普契尼致意,一九二六年《杜蘭朵》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時,突然在柳兒自殺那刻放下指揮棒,說了句「大師就在此歇筆」,結束了音樂會。

 即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新版《杜蘭朵》,將由郝維亞來做過去阿法諾的工作,他要以中國作曲家的觀點續寫普契尼未完成的部分。

 《杜蘭朵》描寫高傲的中國公主與韃靼王子卡拉富因招親而成婚的過程。劇中只要無法通過招親的男人都被斬首。長年以來,杜蘭朵冷酷血腥的形象常令中國人詬病,覺得劇情有醜化中國公主的嫌疑。因此,郝維亞的首要任務,就是突出公主人性化的那面。

 在原版歌劇中,普契尼為卡拉富王子譜下《公主徹夜未眠》、為愛戀他的丫環柳兒打造《王子,請聽我說》等動人詠嘆調。杜蘭朵卻沒有一首賺人熱淚的歌曲。郝維亞將寫下《第一滴眼淚》為她平反,展現公主內心的柔情。此外,在原本的《茉莉花》旋律外,郝維亞還計畫加入《小放牛》的樂段。

 這齣歌劇的導演由大陸導演陳薪伊擔綱,她導過話劇《紅樓夢》、《雷雨》等。在她的操刀下,《杜蘭朵》將出現新角色:由兒童合唱團扮演的「羽人」及由舞蹈演員扮演的樓靈公主。

 羽人象徵愛與善的化身,當柳兒身亡時,他們簇擁著她走向天際。樓靈公主則是杜蘭朵的祖先,曾在感情上受傷害,將心中的恨透過血液遺傳後代,杜蘭朵則背負祖先的原罪。這齣新製作由北京國家大劇院和義大利普契尼歌劇節合作。普契尼歌劇節每年夏天在義大利中部的小漁港Torre del Lago舉行,普契尼曾在此居住,過世後也安眠於此。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伊東豐雄開講 談大都會歌劇院設計理念

【中央社╱台中市十六日電】

2008.02.17 02:48 am


以「壺中居」為主題、「美聲涵洞」為發想概念,設計建造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日籍建築師伊東豐雄,16日晚在東海大學與三千名熱愛建築美學人士分享設計歷程;透過影片介紹及伊東豐雄解說,讓現場觀眾一窺「美聲涵洞」奧秘。

台中市長胡志強、副市長蕭家旗、彰化縣長卓伯源,及台中市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源釗、學學文創志董事長徐莉玲等建築、藝文界人士共襄盛舉,分享伊東豐雄對現代建築美學獨特見解與心得。

胡志強表示,他心中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古根漢美術館未能在中市落腳,還好中市不久將擁有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他覺得,能跟伊東大師合作相當開心,伊東豐雄也將全部心力放在大都會歌劇院,要讓劇院順利興建啟用。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於九十四年完成國際競圖,伊東豐雄的設計圖獲選首獎;伊東豐雄以「美聲涵洞」為設計主軸,充滿現代前衛感的劇院模型,令人驚豔。

對於自己設計的大都會歌劇院,伊東豐雄認為,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

「美聲涵洞」的展現不僅只呈現於室內,同時與戶外環境做整體連繫,用以表示聽取都市的聲音,容納市民生活,使建築物與藝術、音樂、表演、都市及生活相融合,成為劇場藝術表現。

被伊東豐雄暱稱為「壺中居」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建物的流暢性,使室外也能聽到室內傳來悠揚樂聲,這座充滿穿透感的建築物,除將帶給市民活力的空間,也是座可以容納多樣性文化活動的最佳藝文場所。

遼寧小女生張弦 紐愛首位女指揮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8.02.18 02:13 am

傳統認為交響樂團指揮要五官緊繃君臨天下,最好加一點年紀,才罩得住。紐約愛樂這位副指揮不一樣。她只有150公分高,清湯掛麵,笑容可掬,親切得使樂手們如坐春風。她帶出來的音樂,境界和她的身高完全成反比。

好像是名字定命運,張弦,看名字就像吃這行飯的。她出身鴨綠江畔的遼寧省丹東市,爸爸是樂器廠工人,後來自開樂器行,媽媽的鋼琴夢被文化大革命粉碎。張弦鋼琴從三歲啟蒙,小學一年級時,每天練六到八個小時,11歲進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就在那裡拿到音樂學士和碩士學位。

但她的鋼琴夢也碎了,一位老師老實說她手指太短。張弦改攻指揮,進步神速,20歲那年,北京中央歌劇院演出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原定指揮是張弦的老師,臨時吩咐她代打。這個不大起眼的女生表現出色,隨後演出不斷。

她前往美國,1998年拿到辛辛納提音樂學院博士學位,並成為校史最年輕的教授,但她人生事業的真正突破,是2002年在「馬捷爾/維拉爾指揮大賽」勇奪首獎,接著2004年指揮「青少年音樂會」,隨即獲得紐愛音樂總監馬捷爾升任為副指揮,是紐愛百年史首位女指揮。

2002年指揮大賽的樂團大提琴手費茲傑羅說,一開始合作,張弦就以她的自信、效率、台風和親切耐心,令全團心服口服,一般年輕的指揮為了顯示我是老大,往往緊張而做作,張弦大異於是,內在信心足,棒下造詣高,侃侃揮棒,真正感受音樂,而且將感受傳達給樂手。

34歲的張弦說,她極少碰到明顯的性別歧視,但感覺不少,男指揮搞岔了,改過來就船過水無痕,女指揮出了岔,風言風語很難聽。

她給年輕指揮家的建議:指揮台上別太多說話,盡量以最有效的方式讓音樂自己說話。

她最喜歡布拉姆斯,但指揮家不能獨沽一味,她向俄國和當代作品擴展,希望不久還能打入馬勒等後期浪漫派作品。

人小志氣豪,張弦說,她最終目標當然是當上紐愛的音樂總監,更好是在美國和海外各當一個音樂總監。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莫札特最後歌劇「魔笛」改編電影版 

【聯合晚報╱焦元溥】

2008.01.28 03:07 pm


由英國戲劇鬼才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導演,資深電影編劇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英譯歌詞的電影版莫札特歌劇《魔笛》,即將於除夕夜於台灣上演。對於所有電影與非電影迷,歌劇迷和非歌劇迷而言,都應是值得喜悅的年度盛事。

《魔笛》究竟有何魅力?此劇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但它並非以義大利文寫作、給當時上流社會看的「歌劇」,而是以德語演唱並含對話的「歌唱劇」。電影以自由改編後的英語演唱,精神上而言並未離開《魔笛》。由於《魔笛》劇本作者史卡奈德(J. E. Sehikaneder)和莫札特都是共濟會(Freimaurer)成員,此劇也因而隱含共濟會的宗旨與對當時政治的批評,過多的暗示和理念宣傳雖導致《魔笛》情節發展不合邏輯,卻也利於導演在不悖原作精神下整理改編。布萊納將場景從古埃及拉至一次世界大戰,細心剪裁下盡展老練的戲劇功力,確實提出成功的改編成果。

但《魔笛》的精神是什麼呢?雖然史卡奈德在劇中多所諷喻,但莫札特的音樂仍然一本初衷。他雖能不留痕跡地融會各種風格,以刻劃入微的心理描寫為劇中人譜下最適合的旋律。然而,無論劇中人是正是邪,是好是壞,莫札特永遠只描寫而不「批判」。他不是不能看出劇中角色的問題,也不會傻到不知道劇本的確有「壞人」,但莫札特總能站得更高一點,看到所有「惡行」背後的無奈與痛苦,知道所有誇張、脫序、殘酷、無情,其實都有深沉的人性因素。他真正憐憫劇中人,博愛地給每一個角色優美的旋律,讓他們真實唱出自己的故事與生命。電影版真正懂得莫札特的心,除了鞏固愛情主線,在夜后與大祭司薩拉斯托的角色設定上也更為合理,讓《魔笛》除了諧趣更能令人感動。

即使寫作《魔笛》時已貧病交迫,身處絕望之中的作曲家仍然譜出明朗澄澈的樂想,而《魔笛》也終成莫札特一生寫照,以無與倫比的天才將飄搖的生命化作永恆。而無論世人如何評價這個電影版本,布萊納的導演心得堪稱經典名言—「《魔笛》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中得到愛和幸福。但音樂則非關可不可能,而是人生所必須!」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樂章間拍手 蕭邦、李斯特最愛

林采韻/綜合報導  (20080116)

 現代人聽音樂會,要是在樂章之間拍手,常被當作沒「常識」。不過,十九世紀
蕭邦、李斯特的時代,音樂行進間拍手,反而是對演奏家讚揚的表現。英國鋼琴家、作家
漢彌爾頓(Kenneth Hamilton)在新書《黃金時代之後》(After the Golden Age:
Romantic Pianism and Modern Performance),大力剖析浪漫派鋼琴演奏美學與現代風
氣的差異。

 漢彌爾頓引用貝多芬的話,道出十九世紀初音樂家對掌聲的態度:「沈默不是我們
藝術家要的,我們需要掌聲。」十九世紀末,作家伯納蕭在寫樂評時,曾說,「李斯特的
《但丁》交響曲在倫敦演出,觀眾寧靜的反應傳遞出對樂曲的不悅。」

 觀眾掌聲代表認同,甚至打斷演奏也沒關係。蕭邦彈奏他改編自莫札特歌劇《唐喬
望尼》詠嘆調〈讓我們手拉著手〉變奏曲時,每段變奏彈一段落,觀眾就拍手中斷樂曲。
漢彌頓在書中也提到,一八○六年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首演時,發生了音樂史上
有名的怪事。由於貝多芬完成這曲子太過匆忙,小提琴獨奏部份是在最後一秒才寫完。小
提琴家克雷蒙第在台上幾乎是當場看譜拉奏。或許是他想發洩怒氣,他在第一樂章和第二
樂章中間,居然加入一段自己的創作,而且是把琴顛倒著拉,在單一絃上拉奏。

 整體來說,浪漫時期的音樂講究感情抒發,演奏家突顯強烈風格。李斯特、蕭邦皆
屬作曲家兼獨奏家的才子,並有美少年的樣貌,群眾魅力不輸現代流行歌手。後來德國派
哲學思想的興起,講求對藝術完整的追求,相信作品必須不受間斷演出,才能體會整體之
美。

 所以,現代鋼琴家要背譜演奏,也不可以彈錯音。但在十九世紀,鋼琴家不需要背
譜上台,鋼琴名家安東˙魯賓斯坦、李斯特在台上掉過不少音,李斯特彈錯時,還乾脆自
己發展出新旋律。而書中描寫李斯特進場演奏時,穿過一群觀眾,與贊助者打招呼,又與
朋友們閒談,輕鬆自在登台。到了二十世紀之後,古典音樂被視為精緻藝術,音樂廳的座
位數擴張到數千,聽眾和演奏者之間的親密性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