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樂章間拍手 蕭邦、李斯特最愛

林采韻/綜合報導  (20080116)

 現代人聽音樂會,要是在樂章之間拍手,常被當作沒「常識」。不過,十九世紀
蕭邦、李斯特的時代,音樂行進間拍手,反而是對演奏家讚揚的表現。英國鋼琴家、作家
漢彌爾頓(Kenneth Hamilton)在新書《黃金時代之後》(After the Golden Age:
Romantic Pianism and Modern Performance),大力剖析浪漫派鋼琴演奏美學與現代風
氣的差異。

 漢彌爾頓引用貝多芬的話,道出十九世紀初音樂家對掌聲的態度:「沈默不是我們
藝術家要的,我們需要掌聲。」十九世紀末,作家伯納蕭在寫樂評時,曾說,「李斯特的
《但丁》交響曲在倫敦演出,觀眾寧靜的反應傳遞出對樂曲的不悅。」

 觀眾掌聲代表認同,甚至打斷演奏也沒關係。蕭邦彈奏他改編自莫札特歌劇《唐喬
望尼》詠嘆調〈讓我們手拉著手〉變奏曲時,每段變奏彈一段落,觀眾就拍手中斷樂曲。
漢彌頓在書中也提到,一八○六年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首演時,發生了音樂史上
有名的怪事。由於貝多芬完成這曲子太過匆忙,小提琴獨奏部份是在最後一秒才寫完。小
提琴家克雷蒙第在台上幾乎是當場看譜拉奏。或許是他想發洩怒氣,他在第一樂章和第二
樂章中間,居然加入一段自己的創作,而且是把琴顛倒著拉,在單一絃上拉奏。

 整體來說,浪漫時期的音樂講究感情抒發,演奏家突顯強烈風格。李斯特、蕭邦皆
屬作曲家兼獨奏家的才子,並有美少年的樣貌,群眾魅力不輸現代流行歌手。後來德國派
哲學思想的興起,講求對藝術完整的追求,相信作品必須不受間斷演出,才能體會整體之
美。

 所以,現代鋼琴家要背譜演奏,也不可以彈錯音。但在十九世紀,鋼琴家不需要背
譜上台,鋼琴名家安東˙魯賓斯坦、李斯特在台上掉過不少音,李斯特彈錯時,還乾脆自
己發展出新旋律。而書中描寫李斯特進場演奏時,穿過一群觀眾,與贊助者打招呼,又與
朋友們閒談,輕鬆自在登台。到了二十世紀之後,古典音樂被視為精緻藝術,音樂廳的座
位數擴張到數千,聽眾和演奏者之間的親密性就大大降低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