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aiw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aiw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伊通公園20載 藝術抱滿懷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2008.11.24 02:31 am
伊通公園慶祝成立廿周年,現正舉行「小甜心」特展,集結展出152位藝術家作品。
記者 周美惠攝影

喧囂的台北鬧區,隱匿在公園旁的一棟老公寓裡,循著奇窄的樓梯往上,來到了「伊通公園」。這裡沒有林木草地、不像一般「公園」,映入來客眼簾的,盡是藝術品。

20年來,這裡如藝術家湯皇珍形容,彷彿「總是安著一枚磁石」,吸引文化人絡繹不絕。

源起 藝術家有話說

時光倒轉回1986至1987年,當年的台灣正歷經解嚴前後的激情─報禁解除媒體爭鳴、社會運動如火如荼、股票指數暴衝到1萬2000點…有群藝術家,為了「我有話要說」聚在一起。

從西班牙回國的莊普,在離台8年後返國,深切感受到藝術家的創作不再有顧忌,創見百花齊放。

「早年出國留學的人總是一去不復返,80年代開始,大家都回來了!」和莊普「亦師亦友」的藝術家林壽宇從英國回來,賴純純從日本、美國返台…大家群聚高談藝術、論理想「80年代就該有所不同」。

當時藝術家們常在台北東區的「春之藝廊」辦展覽、聚會,就近約在東區聚餐,結識於「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的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藝術家「迫不及待想探討現代藝術的精神相聯結」,在固定聚餐聊天半年後,決心找個地方定下來。

想開攝影工作室的劉慶堂在伊通街找到了一棟3層樓老公寓,於是2樓成為攝影工作室,3樓的客廳成了大夥兒「清談」聊藝術的論壇。一開始只是小圈圈的同好常 來,鮮有藝文圈內的人士走動,也未取名。直到劉慶堂把隔壁也租下來打通、1990年第一次正式對外辦展覽時,才定名為「伊通公園」。

迎新 白天聊到黑夜

1988到90年的伊通公園,「空間屬性如客廳一般,主人好客,對藝術既熱忱又謙卑…並以耳語的方式作小眾傳播的經營方式。」黃文浩為文回憶伊通公園時指出。

「莊普那一代的『文藝青年』不論是流行樂壇的李泰祥、詩人管管、羅門或是藝術家林壽宇,不分領域的藝術家都有個崇高的目標,他們承先啟後孜孜不倦的精神教誨,樹立了我對現代藝術的典範取向。」陳慧嶠說。

早期的伊通積極尋找各行各業「對美的看法」,並不侷限在視覺藝術領域,不僅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曾受邀,就連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甚至政治人物都是座上賓。

「當時一聽說有人剛從國外回來,我們就主動邀請;也有許多剛從國外回來的人主動前來。」劉慶堂回憶,「大家感受新時代已來臨,經常從白天聊到黑夜、再竟夜長談到天明!」

酒吧 耗盡原始熱情

進入90年代的伊通,開始定期對外展覽,「任何人有創作,即使不夠成熟、不敢在別的地方展覽、怕被人家笑…都可以來這裡!」莊普說,「實驗藝術的可能性」是伊通的宗旨,百無禁忌、什麼都可一試。

90年代初,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已在國際上風行,但台灣人還不熟悉,一般人進入藝術空間,普遍擔心「看不懂藝術、買不起畫、怕裡面的人瞧不起自己」,為了讓民眾在進入藝術場域時,能先有心理的緩衝,伊通在1990年開始增設咖啡座兼賣咖啡。

「咖啡廳時期」的伊通公園,室內採藍白色調、地中海式風格的裝潢,當時在台灣還很罕見,一時蔚為風尚,吸引不少業界人士慕名而來。而當時的藝術家「多能鄙事」,舉凡水電、木工、水泥…什麼都得會一點,因為伊通常三不五時重新改裝潢,以順應聊天的氣氛。

1994年,伊通多了一座吧台供應酒類,「西班牙人常說,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可以在吧台解決!」莊普笑說。

做為階段性功能,這種吧台文化拉近了彼此關係,卻也因一些人整夜喝酒「耗盡了藝術家的熱情」。更糟的是,莊普發現有些來客「為了趕時髦而來」,已失去伊通創設時的初衷,為了怕藝術的內容不見了,進入21世紀後,他們毅然決然拆了吧台「回到藝術的原點」。

執著 重返過去態度

現在的伊通依舊舉辦常態展覽、個人專展,維持「實驗性展場」的風格。「希望能更純粹、更冷靜!」陳慧嶠說。

經過20年耕耘,這裡已是國際策展人、國際藝術媒體來台灣時必定會造訪的園地,而伊通也開始在網路上和國際著名藝術雜誌打廣告。

展望未來,劉慶堂認為,只要本著對藝術的執著和態度,「順其自然發展,沒有轉型的問題。」陳慧嶠希望的卻是「回到過去的態度」,「我們最關心的仍然是藝術 的本質,每一年都要給藝術下個定義。」在這個藝術家曾經「一同佇足、溝通、捉摸不定、爭論不休」的地方,不斷歷經「重返藝術原點」的感動,仍將是伊通賴以 繼續前進的動能。

【2008/11/24 聯合報】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在地活力》迷你藝術品 擺進辦公室

活動名稱:藝流台北春拍預展

活期期間:5月16、17日上午10:00至下午5:00

活動地點:台北展演二館(世貿二館,台北市松廉路3號)

主辦人:藝流國際拍賣

藝術本是人人皆可親近,藝流國際這次台北春拍特別規劃一般價位的藝術品,讓年輕的新一代藏家們以較低的門檻進入藝術投資領域。預展中,除了可以看到精品,也可以看到名家較小號、價位較低的作品,這些較小號的作品適合擺掛在辦公室或家裏。

預展中可以看到書畫家溥心畬的墨跡、江兆申的五言對聯、臺靜農行書對聯等;當代藝術名家也有不少小品,包括趙無極的系列版畫、水彩名家馬白水的作品、朱銘的青銅12生肖系列、攝影大師郎靜山作品…。不少作品都是數萬元起標。

還有張大千和黃君璧作品、林玉山的老虎畫作、于右任的草書、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墨跡「博愛」、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朱銘的木雕、周春芽和侯俊明的版畫、李善單國際大獎畫作,起標價也在百萬元以內。

店家傳奇》故宮晶華獨家曝光

「故宮晶華」提供觀光客更完備的用餐環境。
記者蘇健忠/攝影
斥資台幣四億元,歷時兩年半興建的「故宮晶華」,終於要在5月中旬試營運了!這家規畫在故宮展覽大樓西側的宴飲中心,提供八大菜系,將可同時容納近千人用餐。

外觀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以仿宋朝青瓷自然形成的「冰裂紋」為外觀,古意與時尚感交錯,比起故宮更像故宮。

這棟地上三層、地下兩層的建築物,內部由日本空間設計師橋本夕紀夫操刀,他擅長使用燈光來營造氣氛,包廂牆面有「蘭亭序」、「前赤壁賦」的燈影,地板更是變化多端,使用了仿古灰磚等十種材質,讓人猶如身處古畫中,享受杯觥交錯的樂趣。

「冰裂紋」是構成故宮晶華內外連貫的主要符號,概念來自宋朝青瓷的自然裂紋。
記者蘇健忠/攝影

包廂牆面是宋朝「清明上河圖」剪影,經光線透視出當時市井小民的風貌。
記者蘇健忠/攝影

餐廳內部與故宮展品有許多巧妙連結,像柱身是根據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祭祀的禮器)打造而成。
記者蘇健忠/攝影

【2008/05/09 聯合報】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招兵買馬 台北藝穗節8月底開跑

2008/04/14 16:39 韓啟賢

為 了鼓勵另類、非主流與獨立藝術的發展,讓台灣的青年藝術家能有更多、曝光度更高的表演空間,台北市政府引進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的概念,預定在今年秋天於台北 舉辦2008「台北藝穗節」(TaipeiFringeFestival);並自即日起到5月底,接受海內外新興、小眾與前衛性的表演團體或個人報名演 出。

在城市文化堙A除了大眾文化的主流表演與劇場藝術外,還有一種藝術是屬於另類、非主流、地下文化與獨立藝術;它們可能在畫廊、公園、咖啡廳,或是戶外廣場演出。這一類的演出在英國愛丁堡被稱為「藝穗」(Fringe),在法國亞維儂被稱為「外」(off),象徵自由開放以及成熟主動的演出精神。

像是在今年秋天就要邁入第61個年頭的2008英國愛丁堡藝穗節,預計會有來自40個國家的小眾藝術工作者與團體,在當地的250個場地進行約2000場的演出。此外,澳洲的阿德雷德,韓國的首爾,香港與中國的上海也有舉辦藝穗節活動。

而為了鼓勵年輕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讓他們的藝術表演以及原汁原味的創意能在台灣發光發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等單位,預定從8月30日到9月14日在台北舉辦第一屆台北藝穗節。藝穗節總監王文儀說:『前所未有,台北第一次,當然我們希望大家都可以快速加入台北藝穗節;我們希望台北藝穗節會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最佳的曝光活動平台。』

主辦單位指出,今年的台北藝穗節是從本月7日起接受網路(www.taipeifringe.org)報名,報名截止日期是到5月29日為止。可表演的項目包括歌唱,戲劇,舞蹈與即興表演等等;根據統計,到本月14日為止,已有22個團體或個人完成報名。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企業社會責任 營收成長保證


企業社會責任(CSR)成為全球企業界的最夯的話題,台灣IBM總經理童至祥昨(12)日表示,最新調查發現,有68%的企業認為CSR可以為企業帶來營收成長,超過半數認同CSR是企業的競爭優勢。

台達電副董事長海英俊也指出,受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衝擊,CSR已成為全球趨勢,影響所及,包括產業鏈產生重要變化,像電子業的產品回收、綠色設計及電子業共同規範(EICC)等,未來所有產業也都無法回避。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則說,台灣中小企業可藉由公民責任意識的內化,轉化為企業的新競爭力,包括節省能源消耗、植樹綠化等,再者透過提案改善製程中的原材損耗、工時浪費等,都是不難做到的。

天下雜誌昨天在台中舉辦2008天下企業公民論壇,以「企業公民v.s.企業競爭力」為題,邀請童至祥、海英俊及卓永財,暢談各自的見解與企業相關作法。儘管昨天為周末假期,這項論壇仍吸引500餘人參與,座無虛席。

海英俊首先指出,台達電身為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製造商,去年生產1.8億顆各式電源供應器,但早在20年前就提出「要提供環保節能產品」的使命宣言,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海英俊說,如果伺服器使用的電源供應器,電源效益能由90%提升至92%,一年就可省下350百萬瓦的用電量,相當於0.7座發電廠的發電量。對台達電而言,把核心競爭力提高,或許比種樹的效果來得更大。

童至祥指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企業所有資訊都變得透明化,如果企業的產品在某個地區發生問題,可能在另一個地區或市場,這家企業就會被認為不夠誠實。

IBM對於CSR的定義,在於企業能否與個人(員工)連結,進一步擴大與社會連結。IBM鼓勵員工參與社會有意義的活動,公司內部甚至建立網站,提供200多個案例作為參考,員工擔任義工超過100個小時,還可獲頒獎狀。

上銀全體員工每月有一個星期六要接受教育訓練,這項名為「知識成長日」的制度已進入第七年,內容從專業領域到親子教育都有。卓永財強調,台灣人工已不再便宜,企業必須朝知識密集的產品走,這是經營基礎環境的一部分。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印度、中東當代藝術熱延燒杜拜

【文.攝影/陳沛岑】

這個月全球藝術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是什麼?答案不外乎是現正舉辦的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博覽會VIP之夜現場,大批的人潮湧入,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家、投資客、策展人、記者、特地前來觀望市場熱度與藝博會品質的畫廊業者塞滿博覽 會的舉辦地——一座看似阿拉伯古城、實為七星級豪華度假村的朱美拉(Madinate Jumeirah)運河酒店內外,親臨到場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皇室家族更是引爆現場的熱度,整個會場燃起莫名的興奮感,現場媒體也瘋狂陷入跟拍皇室參觀的 過程。

而今年的參展畫廊推出的是什麼作品?賣的最好的又是什麼?據本刊實際走訪策展人、現場畫廊業後得知英國收藏家沙奇(Charles Saatchi)雖然未到場,卻在開幕前就已買下「巴基斯坦國家館」(Pakistan Pavilion)中的巨大的箱裝駱駝裝置作品《阿拉伯之樂》(Arabian Delight),而至截稿日前整個國家館中的作品已賣掉60%;展覽會場中最受人關注的還是要屬印度與中東的當代藝術作品,如代理中東當代的The Third Line、展出印度當代的Walsh Gallery現場總是人潮滿滿,兩者均表示售出80%以上的作品,後者甚聲稱當中幾件作品要買的人太多,他們還在考慮到底要賣給誰!此外,許多畫廊業者 表示:從國際拍賣行開始開闢專拍後,大家對印度與中東當代藝術瞬間產生極大的興趣,而雖有為數趨增的海外藏家入場,但中東的金融業者、藏家、印度人、印裔 的海外工作者仍是展場中最大的買家;就連展場中唯一一件台灣藝術家陳奕竹的作品,買下它的也是在杜拜工作的印度新貴!



Chinese Art Continues to Soar at Sotheby’s


Published: April 10, 2008

BEIJING — Sotheby’s sold $51.77 million worth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ree auctions in Hong Kong on Wednesday, allaying concerns that the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would depress the prices.


The highlight of the day was the highly anticipated afternoon sale of more than 100 works from the Estella Collection, which Sotheby’s has called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ver to come to auction.

That sale brought in nearly $18 million from aggressive bidders who crowded into a Hong Kong convention center and from others who called in bids.

The star of that auction was a 1995 painting by Zhang Xiaogang, one of China’s most prominent artists, which sold for just over $6 million, the highest price ever paid for a painting by a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

That oil on canvas, “Bloodline: Big Family No. 3,” depicts a family of three during the tumultuous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when children were sometimes led to denounce their parents. Three collectors bid feverishly for the piece, which sold for far above its high estimate, about $3.4 million.

Sotheby’s identified the buyer, who bid by telephone, as a Taiwanese-born collector now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ice was a bit above the record set at Sotheby’s auction house last October, when a Yue Minjun painting called “Execution,” inspired by the 1989 crackdown on student demonstrators at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sold for about $5.9 million.

Collectors also offered high bids on works by other well-known Chinese artists like Zeng Fanzhi, Cai Guo-Qiang, Ai Weiwei and Sui Jianguo.

The most sought-after artists are mostly in their 40s and 50s and came of age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when contemporary art was just beginning to blossom in China after broa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 installation and sketches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by the artist Xu Bing sold for nearly $1 million. And “Two Wandering Tigers,” a gunpowder-on-paper work by Mr. Cai, sold for over $973,000.

In an equally ebullient evening session, a set of nine paintings by the realist painter Liu Xiaodong sold for $7.9 million.

The works, “Battlefield Realism: The 18 Arhats,” portray soldiers from Taiwan and China.

A colorful painting by Yue Minjun, known as a cynical realist artist for his toothy, delirious self-portraits, sold for $2.6 million.

The soaring pric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jolted the global auction market, setting off a building boom in arts district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turning many Chinese artists into multimillionaires.

Just a few years ago works by Mr. Zhang sold for less than $50,000. But last year Mr. Zhang, 50, was one of the hottest living artists in the global auction market, just behind Damien Hirst and Gerhard Richter and ahead of Jeff Koons, according to the Artprice publication Art Market Trends 2007.

That report also said China surpassed France last year as the world’s third-biggest auction market, behind on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Among the biggest winners on Wednesday was Sotheby’s, which along with William Acquavella, the Manhattan dealer, had recently acquired the Estella Collection. It originally belonged to a small group of investors and collectors, including Sacha Lainovic, a director of Weight Watchers International, and Ray Debban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private-equity firm the Invus Group. The Manhattan art dealer Michael Goedhuis helped them amass the collection.

A few years ago Sotheby’s did not even hold auction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ut last year it sold nearly $200 million worth of Asian contemporary art, the bulk of it by Chinese artists.

Christie’s auction house has also benefited with record-breaking sal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recent years.

In September Sotheby’s plans to sell more works from the Estella Collection at a New York auction.

The $51.7 million raised over all on Wednesday was far above the auction house’s high estimate of $46 million, and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works sold. The $18 million from the sale of the Estella Collection was far above a high estimate of $12 million.

Estimates did not include Sotheby’s commission and buyer’s premium, which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inal prices.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老夫子 蘇富比全球首拍漫畫原稿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

老夫子漫畫將登上蘇富比拍賣會,這是蘇富比公司(Sotheby's)全球首次拍賣漫畫原稿!老夫子漫畫不但是四、五年級生的回憶,如今更成為有價的藝術品;老夫子第二代作者王澤表示,自他父親出版第一本漫畫至今四十五週年,登上蘇富比藝術拍賣會是肯定他藝術上的成就。

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春拍四月九日將於香港舉行,被選中的標的物為六十至七十年代兩套「老夫子」早期極珍貴的手稿。其中一套四張的黑白原稿,全為王澤六十年代的代表作,起標價港幣六至八萬元;另外四張七十年代單行本與合訂本的封面彩稿,都以老夫子中三名主角─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為中心人物,構圖新鮮,極為罕見,起標價為港幣八至十萬元。

王澤的父親當年畫漫畫,用了很多筆名,但用他的名字當筆名時大發,便延用至今;因其父親年紀漸長,王澤才於十二年前接手漫畫事業,成立「老夫子哈媒體公司」。

王澤以極為開闊的態度與眼光來經營「老夫子」。曾經拍過卡通、拍成3D真人動畫電影、和周杰倫合作潮流T-Shirt、製作各式創意公仔上市等。這一回和「飛躍羚羊」紀政的希望基金會合作,推動「行‧為藝術」,將號召老夫子百萬漫迷響應,將「行」動力運用到每個想達成的目標上,讓「行」提升到更深層的境界。

未來「老夫子哈媒體公司」將藉由實際的行動,尋找國內優秀的創作人,協助他們的作品與「老夫子」一同走向國際。

王澤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紀政女士致力推廣「行」的運動家精神,與老夫子成功的精神符合,事實上老夫子也是愛運動的,所以捐出部分蘇富比畫作拍賣所得,拋磚引玉,來推動「行‧為藝術」。

8幅老夫子 蘇富比32萬起標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華人漫畫史上第一樁,由王家禧(筆名王澤)所繪的「老夫子」漫畫原稿登上香港蘇富比春拍,八幅原稿以港幣八到十萬元(約台幣三十二至四十萬元)起標,讓老夫子與曾現身香港蘇富比的張大千、顏水龍、蔡國強等大師作品並列。

王家禧兒子王澤表示,半年前他接到蘇富比邀約電話時,第一個反應是「莫名其妙」,楞了十秒才回過神,從不可置信漸漸變得驚喜。「爸爸以前畫畫只想著養家,從沒想過原稿竟能拿來拍賣,很多稿都發黃撕裂了,沒想到也能有拍賣價值。」

王澤說,他詢問過爸爸意見後,大家看在「以前的通俗作品也能登上拍賣殿堂」對大眾的啟發意義上,雖然捨不得,仍決定將堪賣的原稿都拿出來,至於手邊僅存一本的一九六四年老夫子首賣本,「絕對不能賣!」

這些手稿包括四張六十年代的黑白漫畫原稿,及四張七十年代單行本、合訂本封面彩稿,畫面均包括老夫子、大蕃薯、秦先生三名主角,四月九日拍賣。

昨天王澤並捐出一幅畫的預估拍賣所得給紀政的希望基金會,紀政直呼「我超感動」。王澤說,紀政的希望基金會從二○○二年推動國人「日行萬步」運動,其中往前行、尋找台灣靈性的精神,和老夫子不斷前進的意義不謀而合。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德國指揮家來台 詮釋巴赫難度最高合唱曲

【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

2008.03.27 07:37 pm

鑽研「音樂之父」巴赫權威的德國指揮家海慕特‧瑞霖 (HelmuthRilling)應邀來台,將在三月二十九日率領台北愛樂合唱團、長榮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巴赫的「B小調彌撒」,此曲華麗而難度甚高的演唱技巧,國內至今尚無演出紀錄,此次台灣首演令人期待。

台北愛樂表示,巴赫的「B小調彌撒」被譽為「音樂領域中最崇高的作品」,這一次由高齡七十五歲,畢生鑽研巴赫音樂的海慕特‧瑞霖指揮,由知名聲樂家廖聰文、鄧吉龍、旅德聲樂家李佩穎以及德籍女低音安亞‧許洛瑟(Anja Schlosser)擔任獨唱。

海慕特‧瑞霖畢生研究巴赫音樂,自1970年起每年七月皆於美國奧瑞岡州舉行巴赫音樂節,並開設大師班研究巴赫音樂作品。1981年瑞霖又創立國際司徒加巴赫音樂學院,並以十四年的時間完成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巴赫清唱劇錄音。

西元2000年,海慕特‧瑞霖指導完成了巴赫作品全集錄音,共一百七十二張CD,在國際上贏得了最高的評價。這一次是繼2005年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合作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後,再次與台灣的聲樂家與合唱團合作。

Alessi故宮家飾 繽紛喧鬧台灣味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台北報導】

2008.03.27 04:26 am

故宮收藏的老祖宗遺產,果然是個挖不完的金礦。Alessi與故宮合作的「清宮家族」系列,在全球廣受歡迎,本季Alessi乘勝追擊再推出「東方傳奇」系列,義大利設計師Stefano Giovannoni以故宮收藏的傳統民俗畫作中擷取元素,如金魚、蓮花、百合鳥、猴子等,創作一系列的家飾品,預計又會在全球熱賣。

Alessi表示,「清宮家族」以清朝乾隆皇帝的畫像,創造造型可愛的清宮家族成員,如今已推出第二季,銷售業績比預期還要高出三倍,不但歐美人士很喜歡,前往故宮參觀的日本、中國大陸觀光客也都會買回家當紀念。

今年Alessi再度與故宮合作,這一次設計師Stefano Giovannoni選擇有台灣本土風味的年畫、民俗畫如金魚、天堂鳥、百合鳥等,而且色彩採用「台灣紅」的牡丹色、鮮綠、豔紅等,色彩繽紛喧鬧,很有台灣味,與前兩季的中國風大不相同。

目前「東方傳奇」系列已在台灣搶先上市,單品售價從1,300元起跳,有胡椒罐、糖罐等餐桌用品。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名指揮家林克昌歡度80歲 NSO以音樂會致敬

【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

2008.03.26 07:30 pm

國家交響樂團(簡稱為NSO)三月二十八日將舉辦第二場「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音樂會,歡度知名指揮家林克昌八十週歲,林克昌將與NSO及年輕鋼琴家林佳靜,共同演出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NSO今天下午在國家音樂廳舉行「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綵排記者會。林克昌受訪指出,他對音樂非常投入,不但白天讀譜,晚上睡覺時也在背譜,曾因為睡覺時「指揮演出」打到另一半,後來只好分床睡。

林克昌對獲NSO邀請演出表示感謝,「很開心NSO沒有忘記我,還記得我的生日並辦慶生會跟音樂會,覺得非常感動。」

對這次音樂會有年輕鋼琴家加入演出,他認為,林佳靜是個很好的鋼琴家,共同合作可互相學習。

至於首次與林克昌合作的林佳靜,曾多次與國外大師合作;她表示,林克昌的指揮很有力量,與其他指揮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很尊重獨奏者,會與獨奏者溝通」,她很榮幸與林克昌以及NSO合作。

首場音樂會已於三月二十一日圓滿落幕,獲得全場熱烈迴響。第二場音樂會三月二十八日在國家音樂廳晚間演出。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奧美創意博覽會:小比賽玩出大整合

‧Cheers 2008/03/25

【文/史書華;攝影/黃建賓】

奧美集團用創意博覽會,要讓員工拼個別創意,也拼內部的整合力。

這天在奧美集團大樓內,有一股說不出來的能量。

電梯中早已貼著「夯」和「劣」兩大字的海報,分別把兩字上下拆解,多了有趣的解釋:用對力是「夯」;用錯力就是「劣」。

隨著電梯上升,屬於會議室空間的樓層更蠢蠢欲動。原先各有主題的會議室,被奧美集團旗下6間子公司重新裝扮,有的擺出專案的大大小小獎盃、有的在地板上貼上指引線,提醒參觀者不要忘了:愈到盡頭,愈藏有精彩。

這是奧美集團一年一度的創意觀摩大賽,6家子公司拿出過去一整年的優秀案子展現,400多位員工手上握著「夯」票,一人一票進行票選,結果就要在當週的尾牙會上公布。

受傷的創意,有機會亮相

去年第一次試辦時,員工卯起來玩,在展覽的前天晚上還留在公司布置會場。

不過,要員工額外花時間的活動,為什麼要舉辦?

「這樣的創意競賽活動,有對外、對內兩個用意,」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長黃復華說。以某個層面而言,這讓員工有了發洩的管道。他觀察,提創意給客戶,總有幾個受傷的創意進醫院,被冰起來、不能玩,「但這裡完全是自己的空間,就自己玩吧。」當邀請客戶來參觀博覽時,那些沒有正式出場的創意,等於也有了發聲的機會。

互相觀摩創意,才能做到員工整合

這次創意觀摩大會,更是內部溝通的好時機。

奧美旗下有4個事業體(廣告、公關、數位、互動),彼此好像都懂對方領域一點,「但要往同、還是往異的地方想?很tricky(兩難),」黃復華點出,「做傳播的原理是一樣的。如果有機會能看到別人跟你核心一致、但切入角度和方法不同,可能思維會很不一樣。」

而這樣的觀摩刺激,正好呼應消費者現在的媒體消費習慣。

消費者並不在乎企業做的是廣告還是公關活動,不管是從報紙、電視、數位平台上看到,這些都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面對消費者,所有東西都要被串連和整合,」黃復華分析。就像這次拿到集團最大獎的「NIKE 5K RUN跑吧!」案例,奧美廣告將廣告策略與路跑活動整合,把「跑」的概念從單純的廣告延伸到實體活動,讓消費者從各媒介接收完整概念。

「各部門要做到整合,第一步就是了解彼此、尊重彼此,」黃復華解釋。不過,要學會從別人身上挖寶,卻需要點磨練。

「很多人鑽進自己的領域後,會有commitment(使命感),」他觀察,「難就難在,當你進去後,還要能夠出來,欣賞其他領域。」

這也是創意博覽會的最大用意。「當大家看到各部門整合的結果,才能創造更大效益,」黃復華說。在傳播環境走向整合發展的同時,一場創意博覽會,「用對力」聚集員工創意,對奧美集團來說,也預告自己新一年的挑戰。

個人篇:整合你的創意力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長黃復華

在這一行,on跟off之間沒有界線。我們工作有很大的特質是要和消費者、社會趨勢產生連結,在上班時能透過客戶、工作團隊取得連結,但那只能提供50%的資訊。事實上我們就是消費者,生活和工作不要切得太清楚,如果不把思維打開,會讓自己躲在一個自認為不受打擾的空間,從另外角度來看,你失去和社會連結的機會。

我的方法是有空就到外面走走。走是「看」跟「吸收」,所以要先有一套消化和整理的邏輯,若沒有抓到軸心,看到更多資訊會愈慌、愈亂。

我建議不妨從3大脈絡為軸心來整合資訊:1.商業環境:你的通路、競爭者是誰?自己產品創新能力如何?2.消費者:現在的消費者是 king,當消費者產生反轉效應時,你把消費者這端當成軸線,在這軸線之下去觀察和消費者相關的資訊。3.文化:所有傳播都在文化脈絡下。在文化相同的基礎上來進行傳播,溝通品質才有深度。雖然這層表面看不出來,但它實際上會影響你的溝通語調,也會影響人們透過語言和圖像所勾起的感受。

【2008年3月Cheers雜誌 單身,最夯】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藝言堂》初準備‧淺準備‧深準備

【經濟日報╱邱天元】

2008.03.22 04:15 am

文化創意無所不在,有時更像打撲克牌時的鬼牌(Joker)無所不能。文化創意可以發揮在各行各業,大家也無不希望藉助文化創意讓自己的商品能討客戶喜愛,賣更高的價錢。

1月初,師大公布「2006-2007全國文化消費調查」,台灣過去一年一人約花470元看電影,平均一人一年進電影院不到兩次;花在表演藝術的金額平均才百元上下,花費在音樂類型活動的金額最高,年平均消費金額為169元。報告中也說經濟不景氣,物價飛漲,消費者自然不敢亂花錢在文化事物上。

對於分布在食衣住行育樂的文創市場,消費者對文化消費其實需要文化的學習準備,而這準備約略可分為「初準備」、「淺準備」與「深準備」。

「文化初準備」:老街上的臭豆腐、蚵仔煎、炒米粉、擔仔麵、烤蕃薯;書展中以動漫畫、同人誌為主打;或娛樂方面的布袋戲、台客文化等,稍加簡單的文化包裝、視覺設計,消費者不需要太多文化上的學習積累,就可以消費、享受,並且很容易獲得滿足。目前在台灣各地以仿古老街、活動市集等招攬觀光的模式,大致屬於此類。

「文化淺準備」:一些利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等人物時代背景的故事,或利用三國演義、水滸西遊等來發展內容,或像明華園歌仔戲的《白蛇傳》、《媽祖》等,可屬文化淺準備,因為這些文化商品的提供者,並不用花大力氣去介紹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一般消費者對他們早已經耳熟能詳。

「文化深準備」:交響樂演奏《柴科夫斯基系列》或其他舞蹈、戲劇表演藝術,有時少了公關票、政府或企業包票,要讓觀眾自掏腰包的話,恐怕也有好多場子坐不滿人;或美術館的展覽,那怕門票再便宜,也很難在參觀人數上有所突破。因為除了金錢考量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消費者必須有長時間的美學訓練與文化學習的「深準備」。

在社會的金字塔結構裡,當然是文化初準備的人數最多,淺準備其次,深準備的最少。但沒有深度文化準備的消費者,則文創業者無法銷售高文化附加價值的商品。若要長期健康地發展文創產業,就必須提升消費者的文化準備來支撐,而不是政府與企業的資源贊助。

台灣的科技創新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排名為世界第七,那是因為台灣在過去30年有很深的科技準備;在目前台灣重科技、經濟而不重社會人文的大氛圍裡,台灣文化消費者的文化準備可說是「一丈差九尺」,那又遑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作者是前台灣愛普生公司幕僚長;目前是政大EMBA班文化創意特邀講座主講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etroshack)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台灣嘸設計?

【text/馬修;photo/曾敬福】

蔣友柏嗆外國設計師是「塞」? DFUN 還原專訪第一手報導!

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接受 2 月號 DFUN 專訪,在我們出刊後引起各界熱烈的關注,與電視、平面和網路媒體的轉述報導。身為當天的採訪者,我想我有必要藉此機會回應一下各界諸多反應。為免蔣友柏的言論在本刊變成一言堂的觀點,我們也嘗試訪問一些設計師,針對他的觀點呈現出一些外界的意見。

從事媒體工作十多年,我深信一篇報導文章其實很難呈現原貌。從傳播哲學的觀點,「真相」只在時間的當下產生意義,「還原真相」變成一種不可能的遺憾。所以,這篇回應也只算是一種「勉力嘗試的企圖心」。

說實在的,可以約訪蔣友柏、甚至是說服他進棚拍照,一開始是超出我們期待的。因為蔣友柏特殊的背景,我了解許許多多媒體都有極大的意願邀訪;很多媒體界的朋友也知道,蔣友柏極少進棚拍照。所以,無論他的專訪引起怎樣的效應,我們還是非常感謝他願意破例為 DFUN 的改版「犧牲」。

直率的蔣友柏其實非常不喜歡拍照,更遑論進棚!在專訪前的溝通過程,我與橙果的公關主管約定好:不化妝、不做造型、拍照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蔣友柏冷峻的形象,加上這「三不」,其實讓我在專訪前就感受到「這次專訪是一次不輕鬆的任務」。

我的壓力著實也感染了當天的名攝影師曾敬福。經過與阿福的溝通,拍照當天的氣氛其實也是少有的緊繃。只見與無數大明星交手過的阿福,在過程中頻頻跟友柏說謝謝。令人意外的,蔣友柏覺得渾身不自在、打恭作揖,也三番兩次回以:「你別一直跟我說謝謝,是我該謝謝你才對吧!」

我跟阿福是多年好友,事後我糗他「你怎麼一直跟友柏說謝謝啊,很不像你喔!」阿福說「因為不知要跟他說什麼?」一個上午統計下來,可能是友柏說謝謝的次數還比我們多呢!

這是我感受到,與螢光幕上不同的蔣友柏。他的謙恭。

設計圈是他自己的舞台。在開放的言論市場上,蔣友柏以設計圈從業者的角色談他的設計觀點,絕對有其正當性。媒體如果算是發言機器,我們都不否認,蔣友柏的家世光環確實讓他先天上就佔據了有利的發言位置,成為媒體競逐的所謂「媒體寵兒」。

公眾人物當然應該謹言慎行,但,觀點卻是可受公評之事。蔣友柏的直言不悔,這點,至少是我、與幾位我熟識的設計人都感到激賞。

就我從事媒體相關工作十餘年的經驗,絕大部分的公眾人物選擇與鄉愿同行。我時常在採訪過程中聽到的 off record(不能報導)的字眼,我願意這樣說,大部分讀者看到的報導文章,都是一種採訪與受訪的妥協關係。

這點,至少蔣友柏的坦白是一種氣魄,沒有任何 off record 的扭捏作態。

如剛剛所言,這篇小短文,只試圖從記者的角度讓讀者接近一點現場氣氛。我們在後面的文章中摘錄一些設計人的看法(還是無法完整呈現每個人的意見),做為一點點平衡。裡面有好有壞。從媒體的角度,也只能很謙卑地讓可受公評的觀點呈現多方意見。至於我擔任 DFUN 雜誌的總編輯,我的觀點還是回到「總編的話」裡發表個人意見比較好!

教授、設計師、記者、網友各界反應

DFUN 2 月號蔣友柏專訪摘要

柏語錄之 1:很多朋友說蔣友柏是個「塞」。
柏語錄之 2:外國設計師對我來說都是塞!因為他們一直覺得台灣的設計都很爛。
柏語錄之 3:台灣設計界有個問題,當他們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擺「我是個設計師,你不了解我」的悲劇姿態。
柏語錄之 4:台灣設計界最大的問題是「老師」。

嶺東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所)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 賴淑玲

我覺得他有病,再跟他耗下去,是浪費我自己的生命。懶得理他!

阿信(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西肯設計公司資深設計師)

我覺得說外國設計師都是「塞」這應該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一種反諷!外國人可以批評我們是塞,我們何時可以理直氣壯的反嗆回去?

我瞭解台灣設計師總是會委屈自己去配合廠商的要求,所以蔣友柏這樣說也反映了許多設計師的心情,設計出的東西往往被客戶一改再改,即使很不情願也沒辦法。

其實一開始對於蔣友柏有點反感,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他的這些作法與說法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或許能透過蔣友柏這個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角色來教育民眾,一同檢視台灣設計界的問題。國外得獎的產品其實很多也是台灣設計師設計、或是台灣製造的,台灣一定有能力可以做設計!

蔡漢翔(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成大工業設計系二年級)

因為還在學校就讀,對於設計界實際的狀況還沒有太全面的瞭解。但目前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有些的確不太清楚對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黃少韋(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Vizio 瑞軒科技高級設計師)

對於蔣友柏的說法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不過我覺得台灣近期已經開始對「設計」這件事情有比較多的關注,也比較積極的在發展這個領域。不過還有很大一段空間需要努力,台灣企業對產品設計的著墨程度和國外相比,還是太薄弱了!

羅立德(台灣藝術大學)

只能說他是個很厲害的商人,這篇文章的標題下的也很好,因為蔣友柏在設計界真的很「塞」!

Morson(創河設計總監)

國內設計師 Morson 進一步闡述,設計 → Design → 滴塞(豬屎)!他認為設計本身就是種能量,就像點燃一根火柴,光和熱但也只是瞬間,要能遇上企業這桶汽油,才具有驚人的爆發力,而企業要是沒有設計來點燃,汽油是跟水沒兩樣,這之間缺一不可,端看怎麼讓「滴塞」變黃金!

台灣人向來跟「寒吉(蕃薯)」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隨處可開花結果,同樣也造就台灣設計師逆來順受的特質,台灣設計師懂得學習多方的能力,包容多樣的文化,因為台灣設計師必須設計符合歐、美、日的市場,台灣跟設計師一樣為這個世界貢獻很多,很多東西大家都知道「Made in Taiwan」但台灣卻始終都沒有身分地位,甚至連「Design in Taiwan」都不敢講,台灣設計師缺乏的並不是能力是自信還有發揮的舞台。

蔣友柏在訪問中批評台灣的設計教育出了問題!這部份與其說是老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教育制度的僵化。台灣師資制度還拘泥於老八股的「學位制」,工業設計系裡有多少老師具備了機械背景?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還可以兼具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觀點?學校教育跟企業市場脫節是現代教育制度下各個領域都面臨到的問題。設計講求的是一分的天份 + 九十九分的努力,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分天份,才能成為真正的設計師,當然要是有九十九分的努力,也是不錯的所謂「工程師」(很多設計師在職場上都是掛名工程師)。在這部份蔣友柏也的確道中了台灣設計界後起之秀養成的問題。

師傅也只是領進門,修行還是要靠個人,老師並不是萬能的上帝,大學也只是提供個學習的舞台,一切都還是要靠自己 。就算王羲之般的奇才也要寫完一缸墨水,試問現在的設計師有沒有這樣的學習精神?還是半桶水就響叮噹?

angelosu(網友)

「利用部落格來做行銷」這一點我覺得沒有什麼錯耶,如果你有產品、你有理念,而且剛好也有部落格,你想推銷產品、想推廣理念,難道不會想用部落格來行銷嗎?這個時代如果不用部落格來行銷那肯定是落伍的。

【DFUN 設計風尚誌 2008. Mar. No.18】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社教館改名 「生活美學館」美得有特色

【聯合報╱阮子華】

2008.03.11 02:35 am

走過半個世紀,北、中、南、東各地的社教館改名了,各館不只改掛「生活美學館」的新招牌,功能也將轉型。

文建會主委王拓日前在主持生活美學館等機關首長的布達暨宣誓典禮上說,從教育部移撥至該會的新竹、彰化、台南、台東等四個生活美學館,除延續原有的社教功能,也將加強推展社區總體營造、推廣生活美學、藝術展演、協助社區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及生活品質。

文建會指出,四個生活美學館以往多以辦理各式研習班為主,未來將各自發展特色及定位。

例如,台東生活美學館將以發展社區玉石文創產業為主軸,該館館長莊三修表示,台東美學館鄰近豐濱、長濱一帶,當地人口外流嚴重,發展文創產業將是振興地方的重要手段,該館將與珠寶協會、玉石協會等合作,發展家庭玉石代工,將長濱、豐濱打造成「玉石村」。

四館中,以台南館最具規模也最新,占地逾三萬坪,含公園、停車場、八百多席的演藝廳及藝廊,性質近乎地區文化中心。此外,原有館舍已老舊的彰化館,現在八卦山上另建新館,將增設研習教室及展覽空間。

至於新竹館,則是四館中輔導區縣市最多、幅員最廣、人口最眾,區域內民眾的教育水準、社經地位也在水準之上。館長蘇解得期許,發掘過去的生活品味、提升現在的生活品質,以迎向更美好的明天。

未來,各館也將發展社區劇場,以劇場技法推展社造,讓民眾藉以表達對社區事務的關心。同時運用現有二百多個社教站推展社造理念。文建會表示,上述四館表面上雖由三級單位降為四級,但員額將增加一倍。各館原本只有十三員額,未來將增為廿五至廿八員額,各館長則維持十職等不變。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檳榔西施」藝術創作 巴黎展出

【中央社╱布魯塞爾七日專電】

2008.03.07 08:32 pm

六位台灣藝術家創作與台灣在地「檳榔西施」特有現象相關的攝影、後製合成影像作品,目前正在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中展出。

這六位藝術家是陳敬寶、鄧文貞、黃庭輔、林慶芳、吳瓊華與施工忠昊。

除巴黎「世界文化館」外,行政院文建會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及高雄美術館也協同策劃這項展覽,希望透過展出的藝術創作,探究台灣在地「檳榔西施」的特殊現象。

文建會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指出,台灣歷史變遷,產生多樣常民文化,今日台灣在各地交通要衢旁,因應城鄉之間往來迅速運輸的都會文化而林立的另類驛站–檳榔攤,其中俗艷裝扮兜售小姐置身於隻身圜轉的透明空間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該中心並指出,巴黎「世界文化館」對於台灣現存特有的常民社會現象極感興趣,因此特別與高雄美術館選出六位藝術家,以相關「檳榔西施」現象議題作為創作主軸,並以不同切入觀點、形式多樣的藝術創作呈現各自的作品,相信對台灣「檳榔西施」現象可提供周延而深入的探究。

昨天在巴黎Point ephemere展覽中心開始展出的這項展覽,將於四月二日閉幕。

主辦單位並將於三月十二日舉辦開幕酒會、鄧文貞、林慶芳與施工忠昊等參展藝術家,以及高雄美術館館長李俊賢均將出席這一活動。

旺旺開門 台灣首棟「美術館飯店」3/8開幕

2008/03/08 10:40
記者陳志東/台北報導˙攝影

籌備4年、耗資5億,由旺旺集團投資的「神旺商務酒店」於今天2008年3月8日正式開幕營運。與一般飯店不同的是,神旺商務酒店沒有游泳池或三溫暖,取而代之是專為商務人士量身打造的事務機、全館光纖寬頻與完整的英日語等軟硬體服務,更特別的是,飯店裡處處可見藝術家雕塑作品,神旺商務酒店執行副總經理吳奕德說,這是一座「城市美術館飯店」。

旺旺集團於1962年由宜蘭食品起家,從1980年代開始旺旺仙貝就已深入台灣家庭,成為最受歡迎的零嘴之一;1991年間旺旺進軍中國市場,短短不到10年,現在除了中國各大城市都幾乎可見旺旺公司與相關食品外,事業版圖更拓展到房地產、乳業、控股公司、醫院、酒類製造、飯店、旅遊開發,以及回饋社會的慈善基金會等等。

前4年開始,旺旺就開始於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新生北路口一帶新建商務飯店,並於前兩年間買下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的龍普飯店,重新整修改為「神旺大飯店」,也同時在大陸上海、淮安、南京、西寧等地設立神旺酒店,而今天開幕營運的,就是這棟於4年前開始動工新建的「神旺商務酒店」。

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一向喜歡藝術與雕塑,神旺商務酒店籌備期間因有次蔡衍明前往日本四國直島旅行,參觀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地中美術館」與「直島現代美術館」,並驚訝直島美術館內竟有一間小規模飯店,這種建築藝術與飯店結合的風情令其驚艷,也因此神旺商務酒店興建之時就已確立「美術館飯店」風格。

神旺商務酒店由旺旺集團旗下營建公司自己興建,因此用料紮實,處處使用高價防火材質,並找來曾設計台北商旅的著名設計師吳宗岳規劃,為具備設計風格的飯店。更特別的是飯店內收藏許多台灣本土傑出雕塑大師的作品,例如飯店門口擺放的就是國寶級雕塑大師楊英風作品「龍穴」,飯店內另有楊英風的「造山運動」、「正氣」、「有容乃大」、「月明」等等,並有朱銘的「十字手」、王秀杞充滿鄉土童趣的「旺狗迎賓」、「神氣」、「讀書樂」,楊柏林的「黃金海岸」、「在自己的土地上跳舞」,朱銘徒弟甘丹的「海風」、「風和大地」、「海風樹影」,花蓮名家林郁晃的「洄瀾夢土」等等,合計達到150件。

其中最特別的作品,還有10多年前蔡衍明向楊英風購買、以京劇的水袖舞為題、山水的氣勢為型的「水袖」雕塑,而這「水袖」除了後來以同規模5公尺高重塑立於市民大道與承德路口的台北車站西北角處,捐贈給台北市民當成公共藝術外,今年2008年北京奧運主辦單位也選擇將此「水袖」作成巨大地標雕塑,並將永久展示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

這些作品,都是蔡衍明多年來所蒐集的藝術品,這次為了打造這棟「美術館飯店」,因此一一把其從家中搬來。神旺商務酒店興建花了5憶,而這些雕塑藝術品的價格推估也高達上億元。走進神旺商務酒店,感受到的不只是飯店、更像美術館。

除了宛如美術館外,神旺商務酒店也特別重視商務人士需求,除了飯店所在地點位於南京東路與林森北路商圈,恰好面對萬坪公園綠地外,也臨近免稅商店、國際精品店、餐廳、戲院等,地點與交通都非常方便。飯店樓高13層,共有81間房,每一間房內都搭配HP多功能事務機,能同時處理影印、列印、傳真、掃描等功能,而且每一台事務機的傳真都有獨立號碼,商務連絡非常方便;如果外籍人士有需要,也可提供免費租借的行動電話,就算人不在客房內,電話也能立即轉接到手機,不會錯失商務聯繫。

這也是全台北市第一家全館光纖寬頻的飯店,每個角落都可上網,並可將手提電腦連接至客房內的37吋高畫質液晶螢幕。此外,精通英日語的禮賓服務人員也提供24小時的個人化秘書服務。另外客房內也配備芬蘭製專業喇叭、高密度床墊、乳膠枕及羽絨床組、乾濕分離浴室、日本製免治馬桶、降板浴缸設計、提供浴鹽泡湯、提供歐蘇丹備品等等,就算牙刷與漱口水,也都從日本進口。

神旺商務酒店並有健身房、會議室、餐廳等設施,非公共區域樓層皆以感應式房卡管制,並於午夜12點至清晨5點進行大門管制。此外,飯店更延聘擁有 20多年的飯店專業管理經驗的吳奕德擔任執行副總,確保軟硬體服務達到國際水平。吳奕德從美國佛州大學旅館餐飲管理碩士畢業後,即從台北市希爾頓的櫃檯基層做起,先後曾服務於晶華、環亞、遠東、華國洲際、台北凱撒等各大五星級飯店,任職客房、訓練及人資總監等職,飯店歷練非常完整深厚。

躍登中國設計舞台 巫永堅,堅持獨特,台灣創意打造上海世博會「海寶」

【文/江佩蓉】

2007年的聖誕節,來自台灣,在中國打拚六年的巫永堅收到一份大禮。上海世界博覽會主辦單位宣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海寶」,將以他的設計藍圖為基底。在舉世注目的上海灘,巫永堅打敗全球2萬6000件競爭作品,一戰成名。

恭賀電話和詢問的客戶,讓高安路上永堅企業形象策畫公司的辦公室擠了個水洩不通。採訪當天,巫永堅剛簽下一樁280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260萬元)的年度合約,是2007年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當世界工廠轉變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第三度創業的巫永堅此刻更堅定信念,三年前,來對了,這是他職涯規畫中最重要的里程碑。「能在上海生存下來,沒有地方不能活!」他說。世界五百大企業,都已經進入中國,更有超過五成將中國總部設在上海,這裡是中國廣告業發展最蓬勃的城市。

屈身壓力鍋,錢少事多求磨練

從1996年開始,連續十年上海市廣告業產值成長都達到兩位數,台灣卻陷入不進反退的窘境,根據台灣尼爾森媒體研究顯示,2007年台灣五大媒體廣告量較同年期衰退5%。

2006年上海市廣告產值達到27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224億元),是同年度台灣廣告市場規模的2.5倍。廣告支出約占上海市民生產毛額GDP的2.6%,比世界各國平均值高出一個百分點。因此,2005年底大陸廣告業完全開放後,全球前十大廣告業者紛紛加碼,積極搶進中國市場。

但是,要在中國市場勝出,光靠專業技術遠遠不夠,要先摸透這個市場的人,讀懂他們的心,這一課,卻是巫永堅花了三千多個日子才學會。

復興美工畢業的巫永堅,從學生時期就是各大獎項的常勝軍。進入奧美擔任插畫工作期間,先後參加了企業的形象設計案件,包括二十餘年未曾改變的「伯朗咖啡」、年輕人喜愛的「左岸咖啡」、「六福村樂園」的吉祥物等,都出自巫永堅之手。

年輕的巫永堅對自己的能力相當有信心,直至參加同學的聚會,才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那個年代,台灣購入日本卡通,必須仰賴手工重繪後才能在台灣播映,卡通製作公司也因此得以蓬勃發展。在宏廣卡通製作體系中工作的同學,一天可以畫出20到30張的插畫,工作量是巫永堅的三倍。他想試試自己的能耐,將自己丟到高壓的環境中磨練。

雖然薪水是過去三分之一,他還是決定接下這份新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到卡通製作公司練基本工,訓練自己繪畫速度,並且學習過去不懂的拓印法,紋路複製與電腦貼圖等技巧。十個月後,他辭職,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

首度出擊,負債3000萬慘澹收場

過去累積的人脈與經驗在此時發酵,成功來得容易來得早。巫永堅靠著一張1500到3000元不等的案件,和每張1萬元的廣告插畫,創業第一個月營收就有18萬元,這段時間的拚搏讓他累積了第一桶金,並且成家立業在南港買了第一幢價值千萬的豪宅,這一年,他才27歲。

事業的順遂讓巫永堅起了更大的野心。25歲那年,他與友人合夥創設「騰視覺藝術有限公司」,打造「Dino Club」可愛小恐龍的自有品牌,巫永堅擔任設計總監,帶領六十名設計師團隊,負責設計相關周邊商品。創業之途遠比當初設想的艱辛,600坪廠房每月的管銷費用,以及廣告行銷預算都遠遠超出預期。不到兩年,初期集資3000萬元用罄,公司的訂單與銷售狀況卻一直未見起色。

巫永堅的首次創業,就以負債3000萬慘澹收場,房子也被迫削價出售還債。他重新拿起畫筆,回到十幾坪的工作室,開始沒日沒夜接案的還債生涯。但是創立品牌的夢想卻未曾消失,他等待的是一個機會。

在事業最低潮的時刻,他遇見生命中的貴人,為他開啟了前進中國的那扇門。

1992年,巫永堅第一次到廣東參與兩岸設計會議,這是第一次,巫永堅打破過去對中國的落後印象,真正認識開放後的新中國。「中國市場遠比我想像中的進步太多了,品牌的發展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市場。」他說。對於這個發展中的新市場,巫永堅躍躍欲試,但前次創業的失敗讓他知道必須更謹慎。

【本文摘自30雜誌3月號】

鳳甲重啟》邱再興 樂當藝文推手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3.08 03:29 am

由資深科技人邱再興,以他父親為名,在1999年所創設的鳳甲美術館,一直是北投地區重要的社區型美術館,也是台灣當代藝術發聲的重鎮之一。經過一年閉館後,新館日前重啟,將持續扮演社區的藝文場域及當代藝術的推手。

邱再興是企業家投入藝術推廣的代表人物,他與台灣科技界人士淵源很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1971年從交大研究所畢業後,就加入邱再興的環宇電子,兩人相交數十年。施振榮談起邱再興,常幽默地說:「他是我的老闆。如果我是科技業的老前輩,他是老老前輩。」

此外,光寶董事長宋恭源、台灣松下董事長洪敏弘等企業人士,也都是邱再興的多年好友,近年來常一起參與企業贊助藝文活動;日前施振榮發起「藝企平台」,也特地選在鳳甲美術館新館舉辦。

邱再興1985年前從事科技業,後來看盡商場起落,自1990年決定不再投資電子業,轉而收藏藝術品,做個快樂的藝術欣賞者。

鳳甲美術館成立後,推動台灣當代藝術更是不遺餘力。邱再興透露,鳳甲美術館收藏許多台灣當代油畫,在全台灣數一數二。

鳳甲美術館只展出、不買賣參展藝術家作品,因為邱再興認為,他的生活很簡單,不再需要去賺錢。談起當代藝術,他相信還大有可為,且希望不要被人為炒作,路才走得久遠。

為了新館重新開張,邱再興委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設計新館空間,經過近十個月的設計、規劃、討論與施工,終於在3月1日重啟。

鳳甲美術館的新館,保留樓層中最方整的空間作為「特展區」,開放讓藝術創作者及獨立策展人申請展覽,另約30坪規劃為櫥窗「常設展區」,展示館藏作品外,也設有捲軸影像互動區,與鳳甲美術館館藏電子書播映區。

此外,新館設有「社區圖書室」,位於入口處,還有「Cafe休憩區」,可讓參觀者簡單投幣,就可享受咖啡香。希望為社區民眾營造溫馨的美學場域,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