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Jap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Jap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店家傳奇》故宮晶華獨家曝光

「故宮晶華」提供觀光客更完備的用餐環境。
記者蘇健忠/攝影
斥資台幣四億元,歷時兩年半興建的「故宮晶華」,終於要在5月中旬試營運了!這家規畫在故宮展覽大樓西側的宴飲中心,提供八大菜系,將可同時容納近千人用餐。

外觀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以仿宋朝青瓷自然形成的「冰裂紋」為外觀,古意與時尚感交錯,比起故宮更像故宮。

這棟地上三層、地下兩層的建築物,內部由日本空間設計師橋本夕紀夫操刀,他擅長使用燈光來營造氣氛,包廂牆面有「蘭亭序」、「前赤壁賦」的燈影,地板更是變化多端,使用了仿古灰磚等十種材質,讓人猶如身處古畫中,享受杯觥交錯的樂趣。

「冰裂紋」是構成故宮晶華內外連貫的主要符號,概念來自宋朝青瓷的自然裂紋。
記者蘇健忠/攝影

包廂牆面是宋朝「清明上河圖」剪影,經光線透視出當時市井小民的風貌。
記者蘇健忠/攝影

餐廳內部與故宮展品有許多巧妙連結,像柱身是根據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祭祀的禮器)打造而成。
記者蘇健忠/攝影

【2008/05/09 聯合報】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Watch Out, Warhol, Here’s Japanese Shock Pop

Reassembling a Murakami sculpture at the Brooklyn Museum. More Photos >

Published: April 2, 2008

The fifth-floor rotunda of the Brooklyn Museum on a recent afternoon was strewn with a curious array of body parts. Resting on a mover’s blanket was most of “Miss ko2,” a busty blond waitress whose jellyfish eyes stared up at the ceiling (and whose white-painted fiberglass bosom pointed skyward too). Nearby, her counterpart from “Second Mission Project ko2” (pronounced ko-ko) balanced on one leg.

Overseeing the scene was Paul Schimmel, chief curator of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Los Angeles but in recent weeks a fixture in Brooklyn as he mounts a major retrospective of the creator of these works, the Japanese artist Takashi Murakami. The show closed on Feb. 11 at the Los Angeles museum’s Geffen Contemporary space and will open on Saturday in Brooklyn.

“It took 11 trucks driving across country to get everything here,” Mr. Schimmel said as he surveyed the pieces of Mr. Murakami’s art in the rotunda and the battalion of installers at work.

“The Geffen Contemporary is a large, theatrical space,” said Mr. Schimmel, who organized the retrospective. “Brooklyn has more traditional galleries, so the layout here is more chronological, more classical.”

The show includes some 90 works, sampling Mr. Murakami’s entire whimsical world in paintings, wallpapers, colorful sculptures, drawings and a 20-minute animated video. It will consume 18,500 square feet of exhibition space spread over two floors.

This show is the Brooklyn Museum’s largest after “Sensation: 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 which opened in 1999 to considerable furor over Chris Ofili’s depiction of the Virgin Mary in a painting that included elephant dung. Mr. Murakami’s retrospective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talk of a different sort.

Popularly known as the Warhol of Japan, Mr. Murakami, 46, has earn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merging fine art with popular Japanese anime films and manga cartoons. Intent on exploring how mass-produced entertainment and consumerism are part of art, he teamed up with the fashion house Louis Vuitton in 2003 to create brightly colored versions of the classic LV monogram on Vuitton handbags.

The show — its title, appropriately, is “©Murakami” — includes a fully operational Louis Vuitton shop selling some of Mr. Murakami’s designs for that luxury brand. A leather strap for a cellphone carries a $220 price tag; handbags range from $1,310 to $2,210. He has designed three new patterned-canvas wall hangings just for this exhibition; printed in editions of 100 each, the first 50 will be offered at the shop for $6,000 apiece, and the rest at $10,000 apiece. Other leather goods designed for the show will be for sale too.

The shop was also part of the retrospective when it appeared in Los Angeles, and some criticized the marriage of art and commerce as crass and inappropriate in a museum setting. But Mr. Murakami says his product designs are simply an extension of his art.

“It is the heart of the exhibition,” he said of the Vuitton shop.

Arnold L. Lehman, the Brooklyn Museum’s director, does not object to Vuitton’s presence. “I think it’s absolutely fine,” he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It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if it was after the fact or a curatorial add-on. But it was part of Takashi’s original idea.”

The Vuitton boutique isn’t the only shopping experience museum visitors will encounter, of course, as the museum will have its own Murakami gift shop right outside the exhibition, with postcards, T-shirts, mugs and stuffed animals of Mr. Murakami’s characters. Most of the merchandise, however, is produced by Mr. Murakami’s company, Kaikai Kiki (from the Japanese words for bizarre and elegant ), and it will share in the proceeds.

Mr. Murakami first became famous in the 1990s for a theory he called Superflat.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Japanese painting, it was adopted by th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to indicate a mix of high and low art. The retrospective begins with his fantastical and sometimes dark universe from that period. Creatures like Mr. DOB, a Mickey Mouse-type character, and Mr. Pointy, another cartoonlike creature, inhabit this space alongside smiley-faced flowers and colorful mushrooms.

The artist’s latest, largest and most colorful version of his Mr. Pointy character greets visitors just inside the museum’s front door. Known as Tongari-kun in Japanese, this character is represented by a 23-foot-tall edition flanked by smaller pointy guards that wear different expressions — smiling, yawning, sleepy, etc.

“In order to get Mr. Pointy into the museum we had to take out half the glass in the front of the pavilion,” Mr. Lehman said. The piece is on loan from the New York collector Richard B. Sachs.

One work that was on view in Los Angeles but is not in Brooklyn is “Oval Buddha,” a platinum-clad sculpture made by Mr. Murakami in 2007. Standing 18 ½ feet tall and weighing 6,613 pounds, it is a comical self-portrait of the artist sitting in a lotus position, perched on a lotus pad. Too large to fit into the museum, it is instead being installed this week (and on view starting on Saturday) in the sculpture garden of 590 Madison Avenue, the former I.B.M. building, between 56th and 57th Streets.

Mr. Murakami, clad in a green down jacket, navy blue down vest and blue jeans, was on hand in Brooklyn the other day as the show was being installed in the rotunda. The skylight had been blacked out — the only lighting in the space will come from three spotlights — and wallpaper with a lightning pattern was about to be hung on the walls and ceiling.

“It’s been very busy in my studio,” Mr. Murakami said, explaining that he has been working on new designs of wallpaper and vinyl floor coverings to be shown for the first time in Brooklyn’s version of the retrospective.

In Los Angeles, he said, “people kept saying that they hoped I would make some new things. So I have. It helps keep my attention.”

As Mr. Murakami spoke, he kept an eye on a small room off the rotunda where the rapper Kanye West’s hit song “Good Morning” could be heard wafting through the space. An installation team was testing a new, longer version of his animated video, the story of his fictional Kaikai and Kiki characters. (When the 20-minute animation isn’t playing, an MTV-style video of “Good Morning” will be shown there.)

The room is a small, cozy nook with black-and-silver carpeting depicting the Kaikai and Kiki characters. “This room was so popular in Los Angeles,” Mr. Schimmel said, “we had to have security guards posted the entire time because kids tried to record the videos on their cellphones and post them on YouTube.”

The Los Angeles show attracted young people who had never been to the museum. “Many of the kids were first-time visitors, who came because they heard about the show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cross-branding,” Mr. Schimmel said. “Names like Louis Vuitton, Kanye West and eBay.”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 "當代藝術"高價不勝寒

來源:市場報

近兩年,當代藝術似乎一夜走紅,國內國外天價迭出,無論是拍賣交易金額和成交率都超過了傳統國畫和瓷器,至于單件當代藝術作品,更是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睞和追逐。

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的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巨幅油畫,上拍時各路藏家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最後被國內一買家以2200萬元收入囊中;同年,老畫家吳冠中的《長江萬裏圖》油畫在翰海以3795萬元成交;2007年在嘉德拍賣會上,陳逸飛的代表作《黃河頌》獲價4200萬元,再創國內油畫新高。在海外市場上,當代藝術更是火爆,一批名望在徐悲鴻和陳逸飛之下的異軍突起,傲視群雄。以 2007年為例,這一年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在紐約蘇富比獲價2372.31萬元;岳敏君的《處決》在倫敦蘇富比以4398.7萬元拍出;曾凡志的《協和醫院三聯畫第2幅》在倫敦菲利浦斯以4116萬元成交;蔡國強的精心之作《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在香港佳士得獲價7350.5萬元,此價創下了當代藝術的最高紀錄,並為其他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上升打開了巨大空間。而被媒體稱為藝術界“四大金剛”、“F4”的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在海外市場上大放異彩,他們的作品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成為了藝術市場“天價”藝術家。從市場表現看,新一代的價格遠超過老一輩,比如蔡國強的《焰火草圖》以7424萬元力壓徐悲鴻,對此蔡國強表現出清醒的頭腦,他說:“如果你注意到與這個市場熱度相比,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會因為高價而得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它的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說明高價並不意味著藝術成就。”

那麼,當代藝術究竟能否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這是廣大收藏者和投資者所關心的。面對當代藝術價格如此局面,有的媒體認為是炒作,有的專家認為是泡沫。總之不少人對當代藝術的前景表示擔憂。美國波普藝術領袖沃霍爾曾說過:“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當代藝術品價值被高估,經不起時間和歷史考驗。有的若幹年後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市場是多麼的殘酷、風險是多麼的大。而對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問題,也有專家認為是合理的,比如被英國報紙稱為“藝術女王”的路易斯·布勞恩認為,價格沒有離譜,但問題在于要保證博物館有辦法得到這些作品,而中國藝術家也必須在博物館舉辦更多的展覽,為他們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無論是認為當代藝術有泡沫,還是看多當代藝術投資者,最終要用時間和歷史來檢驗。不過,炒作名家油畫的現象已經有前車之鑒。記得十幾年前,日本經濟崛起,日本人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出手闊綽,梵·高的《向日葵》、《鳶尾花》和《加歇醫生肖像》均被日本人買去。這個時候,很多收藏家以為印象派會有升值空間,于是,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流入日本。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衰退,當初高價買來的畫以斬腰一半的價格都沒人要,但是梵·高的畫價格卻要堅挺得多。由此看來,精選作品並以合適的價格吃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文/一俊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拍賣場上 百花齊放

‧讀者文摘 2008/03/25

【撰文/SONIA KOLESNIKOV-JESSOP】

當時林壁興才三十八歲,在貿易公司上班。那天他陪着公司總經理前往新加坡手工藝中心,來到陳文希的畫廊,準備買幾幅畫裝飾新辦公室。早在三十年前,陳文希就是夙負盛名的傳統水墨畫大師,以高超手法融合了西方繪畫觀念與中國水墨技巧。

林壁興的上司選了幾幅傳統風格的水墨畫,林壁興自己挑了一幀較具現代感的小幅作品,主題是水墨蓑羽鶴,以立體主義風格呈現。

「這幅畫在陳文希的作品中還算便宜,所以選了它。」林壁興回憶往事,呵呵笑道:「不過還是花了我五百元新加坡幣(約美金三百三十元),在當時可是相當大的數目。」雖然林壁興只因「喜歡」而買畫,但這筆投資相當值得──最近的一場拍賣會上,陳文希一幅水墨畫的成交價高達一萬二千五百美元。

林壁興也萬萬料想不到,過去三年來,亞洲藝術家的作品竟然炙手可熱。蘇富比公司在二○○六年拍賣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總金額高達七千零三十萬美元,比起二 ○○五年增加將近四倍,且為二○○四年熱潮興起前的二十五倍。中國大陸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水漲船高,讓其他地區望塵莫及;他們過去只能為宣傳服務,談不上什麼報酬,如今的行情卻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也令人刮目相看。

著名中國藝術家徐冰說:「我這一代原本對藝術品市場沒什麼認識。我們從小就深信,藝術只是宣傳工具。」徐冰現年五十二歲,長居紐約。當年他初出茅廬,畫的是毛澤東肖像版畫。

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像徐冰這樣的版畫家,同一件作品通常都只印兩幅,一幅參加畫展,一幅自己保留。他們創作完全是為了展出,並不在意展覽結束後作品的去處。

這位觀念藝術家要歷經十年光陰才體認到他的創作身價。徐冰第一場大型個展「天書」於一九八八年登場。他花了一年時間,用梨木雕刻四千多個自創的方塊字,印在幾百冊大書和古代經卷式卷軸上。一位美國收藏家買了一卷四冊,只花了一百三十美元。但在二○○五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其中一冊《天書》以十四萬八千二百美元拍出。

裝置藝術家林天苗說:「實在想不到中國藝術品發生這麼快速的變化,這麼地欣欣向榮。」幾年前,她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賣到今天的價格。

這股風潮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興起。當時正逢理想主義風行全中國,文化大革命黑暗年代已逝,新生代藝術家期待為復興中華文化盡一分心力。

上海香格納畫廊創辦人何浦林憶述:「那時候的藝術家滿懷熱忱,勇於實驗創新,這些特質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是第一場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出流派風格各異。其中有幾項表演藝術甚至被人視為離經叛道(例如用槍射擊一具裝置藝術作品),導致展覽屢次被公安局強迫關閉。

就在同一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的精神也銷聲匿跡。

天安門事件落幕後,藝壇蕭瑟。藝術家以北京為中心,倚賴外交官、企業家夫人、新聞記者支持贊助。何浦林說:「不少藝術家遷居海外,在紐約與巴黎落腳。」

二○○六年,曾梵志的《面具1999 No. 3》在一場拍賣會中創下八十一萬六千四百美元的天價。他年輕時也曾上北京闖蕩,結果連展出作品都有困難。

曾梵志追憶當時情形:「展覽還沒開始,就有人上門說是有問題,不准辦展覽。他們不明講哪一幅畫出事,只拿消防安全法規之類的理由當幌子,而且往往開展前一個小時才通知。」曾梵志早期畫作經常描繪醫院與肉品市場的血腥場景,那是他家附近常見的景象;但官員質疑這些血淋淋的畫面是影射政治。他回想當時心情:「我嚇壞了。」

當年藝術家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林天苗也難以忘懷:「展覽只能在自己住處舉行,時間不過幾個小時。當天開幕,當天閉幕,偷偷摸摸。」

天安門事件陰影籠罩一九九○年代,藝術家惴惴不安,而且找不到買家,只有香港幾家畫廊還舉辦大型展覽。何浦林說:「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尤其美國,一九八九年後的中國是化外之地;中國當代藝術也乏人問津。」

突然間,情勢丕變。由於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所得節節高升,中國成為全球傳播媒體焦點,形象轉為正面,世人對中國的人事物無不好奇,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此一飛沖天。

二○○四年,蘇富比在香港舉辦第一場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買家反應非常踴躍。

蘇富比亞洲及澳洲地區副主席司徒河偉說:「情況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顯然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不只香港,許多地方的買家都躍躍欲試。」蔡國強的《為龍年所作的計劃No. 3》運用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創造出一幅「畫作」,以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六美元成交;岳敏君的《向日葵》以他最具代表性的笑臉圖像為主題,也賣出七萬七千一百二十四美元的好價錢。

二○○七年四月,蘇富比復於香港舉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司徒河偉親自主鎚。當天會場人滿為患,主辦單位臨時加了好幾張座椅。那天的成交總值是五千二百八十萬美元,創下新高。眾所矚目的徐悲鴻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九百二十萬美元拍出, 更打破中國繪畫以往的紀錄。

中國藝術家作品數量與價格步步高升,買家背景也不同以往。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說:「二○○四年我們在香港舉行第一次拍賣會,只提供五十件作品;買家有七成來自歐美國家,亞洲買家只占了三成。第二年,歐美和亞洲的買家平分秋色。到了二○○七年,亞洲買家占了四分之三。」

買家背景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快速累積財富,有閒錢大手筆購買名車、房地產、藝術品。司徒河偉說:「這類收藏家往往選購與他們同一個年代且能產生共鳴的作品,而非緬懷過去。」

歐美買家偏愛政治意味濃厚、普普藝術風格的作品,但中國買家青睞新寫實主義,陳丹青(以描繪西藏的鄉村、山水與牧民而知名)與王沂東、陳逸飛都是這個流派的佼佼者。

林家如說:「這一代中國買家在文革中成長,因此特別喜愛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容易理解,主題環繞中國風情,例如鄉野美景或傳統的內地生活。」

買家爭相收購亞洲作品蔚然成風,藝術家與經紀人多樂見其成。但也有人擔心炒作風氣太盛,未來恐怕引發危機。林天苗說:「買家有兩種:一是投資型,收購之後很快就脫手;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很不幸,許多買家收購藝術品憑的是人云亦云,而不是眼光獨到。」

此外,今天的市場雖是欣欣向榮,為中國藝術家帶來可觀財富,許多藝壇人士卻另有所見。曾梵志說:「我很擔心,因為大家關注的是拍賣價格,而不是藝術家或作品本身。有些藝術家為了金錢而創作,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的許多同行也是這個看法。藝術家不能以賺錢為終極目標,應該努力創造有靈性、有理念的作品。創作時如果只想到金錢,作品一定有問題。」

目前不僅中國藝術家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韓國的藝術市場也交易熱絡。司徒河偉說:「我個人覺得,在技巧上,有些韓國、日本的藝術家比中國藝術家更有意思,讓人眼睛一亮,只不過他們沒有『中國』這個因素推波助瀾。」

頂尖藝術家的行情持續發燒,但許多後起之秀的作品價格平易近人,說不定就是明日的徐冰或曾梵志。林壁興身為藝術愛好者的經驗之談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永遠會有精彩絕倫的新一代藝術家出現,而且作品價格不會太昂貴。收藏家不必迷信藝術家的名氣,要買,就買真正能夠感動你的作品。」

他強調:「作品價格不貴並不代表價值不高;說不定這位藝術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讀者文摘2008年3月號】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藝」股熱談 (上) 

【文/喬.希爾(Joe Martin Hill);翻譯/宋偉航;圖/本刊資料室】

中國藝術市場於近年之發展,一如蔡國強完美的爆破藝術,轟動演出──完全無視於天候之惡劣、技術的難題,連小鼻子、小眼睛的藝評對著看得眼花瞭亂的觀眾苦口婆心、諄諄告誡,也動搖不了半分。岳敏君的無數分身,也隨中國當代藝術逐月屢創新高,笑得嘴愈咧愈寬。幾十名張曉剛大家族裡盤桓不去的無名氏,像花蝴蝶般到處飛,以特別來賓的身份逐宴而居。

中國當代:從香港走入紐約

這一塊市場擴張之快,以蘇富比在香港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和紐約的亞太(且也以中國為主)當代藝術品拍賣,表現得最為昭著。蘇富比2004年10月在香港首度舉行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此後至一年後的第三度拍賣,成交總額躍增三倍,從295.0712萬美元上揚到901.9398萬美元,比前一年秋拍上漲了88%。蘇富比於香港的成交總額持續大幅上揚,2007年10月7日的最近一次秋拍,總額高達巨量之3,424.0517萬美元,為2005年同期的三倍。繼2006年4月的香港春拍之後,一年兩次的盛會再細分成兩場,一場以高價但跟風較小的現代藝術為主,另一場以當代藝術為主。為了和2005年作持平比較,當年現代藝術拍賣放在現在不覺得有多高的金額:831.4034萬美元,在這裡就要加進去才對。這時,中國當代藝術就從2004年10月尚處未開發時期的295萬美元,大幅成長,締造出迄今數十年藝術市場前所未見的蓬勃躍進,三年後,同類成交的總額,還成長為4,255.4551萬美元──增加了 14倍。

然而,香港的現況若證明這一塊公開市場已從嬰兒長成為大人,那麼,紐約的成交狀況,代表的就是新人的亮相派對。蘇富比先於2005年在紐約新設中國當代藝術部門,後於2006年3月31日舉行首度亞太當代藝術拍賣──等於是在西方藝術市場的重要據點,為引進亞洲藝術立下了里程碑。成交總額達1,322.8960萬美元,比香港前一年的秋拍要多,對於緊接著一禮拜後要在東方大港舉行的春拍,無疑是一大激勵。紐約拍賣的245件作品,賣出了89.1%,作品的平均成交價是6.0132萬美元。紐約的這一次首拍雖然耗了十年來推動,但遲至2006年才剛舉行;紐約這一次的拍賣,和香港一樣,都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準點。2007年9月30日,紐約的成交總額達3,844.6975萬美元,275件作品裡賣出 81.8%,平均成交價攀升到17.0875萬美元,較諸2006年3月,上升了184%。此次9月秋拍的成交總額,較諸2006年3月紐約的春拍,上漲了百分之191%。

由市場決定受矚目的作品

「充份揭露」在藝術市場,跟米開朗基羅的素描一樣,都是珍品,有其優點,只要不變成狗咬呂洞賓就好。或許就是這緣故,藝界身負多重角色的人一講起藝術市場,無不套用他們講起「全球化」或是「後現代」這一類概念的那同一套含糊、油滑的招數──現下的歷史變化無人不受影響,只是其間的動勢太複雜,沒辦法作簡單明瞭、定於一尊的說明。連瞧不起市場的藝術史教授,只偶爾為展覽目錄提筆撰文,也避不開市場動勢的影響,免不了要在這市場的動勢裡面扮演小之又小的角色。這絕對是想避也避不了的,尤其是在現在這樣的年頭,決定當代藝術何者值得矚目,是由市場本身在領軍的。人人都想在市場的蘋果派裡分到一塊,但又不想打翻往餅舖裡送的蘋果推車。只是,在討論到「市場」時,我老覺得這「市場」像是房間裡的寵物象,參與討論的每一個人和這一頭大象,都有見不得人的關係,最好藏著別讓人知道──除非講話的人的職業,明白就寫著是藝廊業者、拍賣業者,或是收藏家的代表。至於我自己跑的是什麼龍套呢?我的公司2005年開始,就為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部門做過一些顧問諮詢的案子。而眼見亞洲當代藝術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裡面打下了更穩固的據點,對此自然是既快慰、又讚歎。

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四大特性

我在2006年春天的蘇富比《Preview》雜誌上面,曾經撰文指出,亞洲當代藝術市場因有四大特性,以致有別於歐美的當代藝術市場;當時我寫道,「由此四者,可見此一市場的前景樂觀可期。」這四大特性,在我看來簡單明瞭,一如蘇富比於紐約舉行的首場亞太當代藝術拍賣,一定會衝破原先審慎、矜持的預估一般。這四大特性及其含意,略述如後:

(1)「少數幾位名人攘奪了絕大部分的鋒頭,尤以中國當代藝術為然……其他諸多重要藝術家……尚待藝術史或市場給予他們應得的表彰和垂青。……目前之功成名就,尚屬寥寥數人專屬,但於未來,可見將會由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分享。」

(2)「現今藝術史雖然已經開始糾正過往的偏見,比較能夠確實反映現代和當代藝術實作有其地域多樣性,唯拍賣市場還須努力,才能趕上腳步。」我還舉了幾名藝術家,指他們「有卓越的貢獻,不只在地區的藝術實作,也在更廣的藝術史面,」也說「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價值,理當獲得表彰,重作評價,但卻遲遲未見。」

(3)一放進更大的當代市場裡面檢視,「明確展現當代形式的藝術家,其風格與尚於傳統血脈之中挖寶但當代特性未減的藝術家,有所分歧」,就看得出來是導致其定值過低的一大盲點。我這說的便是當代的水墨畫,「對水墨畫有興趣的策展人和收藏家,迄至目前為止,都還集中在亞洲地區;不過,這樣的情況勢必即將有變。」

(4)「最後,」我寫道,「日、韓大師未獲持平鑑賞,當代水墨畫在這一區也未獲持平鑑賞,這樣的情況,就算套在那些在拍賣會上大放異彩的中國藝術家身上,一樣成立:這些中國藝術家以同一比較基準來看,比起歐美同儕,依然算是定值過低。這可能是新興的亞洲市場最重要的一大特點。」

不過,區區18個月後,修正顯然已經應運而生。我寫的第一點,已經證明為真;除了那幾位品牌已經很響的名家之外,另有許多藝術家在公開市場也已經打下了扎實的價格基礎。不過,這情況和承認二者等價的關係比較小,而和整體市場行情上漲的關係比較大。售價(這是公開的紀錄,因此是相當客觀的數據)和價值(這依我的理解,在有些人的看法是純屬主觀)的差距依然很大。北京的大收藏家管藝在最近一次的蘇富比拍賣前,在香港接受訪問時曾說,「不是好的藝術品就一定貴,也不是貴的藝術品就一定好。」我自己現在則對未來是否真有「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可以分享「目前尚屬寥寥數人專屬的功成名就」,不敢盡信──因為,換算成金額來看,「成功」的基準點在過去18個月裡,已經往上翻了多達十倍。

至於我先前寫的第二點,我現在的感覺就比較複雜了。去年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如今「地位」和「價值」真的已經水漲船高,而且,現今還輕易就看得到許多藝術家紛紛冒出頭來──但這也要市場的增值和藝術史的認可真的有必然的關連。雖然我還是相信歷史評價的恆久價值,在於禁得起歷史記載長久的淬煉,但是,目前大面市場歡欣鼓舞的氣氛是要看作過眼雲煙,抑或是一場典範轉移──贏家市場正在寫它自己的藝術史,而且寫得愈來愈有說服力──則尚未完全明朗。這問題不在泡沫或崩盤,市場到後來一定會作修正。這問題,毋寧應該說是那些不算貴、但也因此算是「價值低估」的作品,一旦號令衝刺會發揮何等排山倒海的威力的問題。傳統類型的收藏家買得或許是「歷史」吧;但今天有眼光的市場投資客,抱著大筆流動現金買的則是品牌,還有品牌的形象──同時心中暗忖要以這品牌為商品,轉換獲利。這狀況在以前一直就是如此,而我看呢,目前尤甚。

至於第三點,我就覺得沒有必要作修訂了:我還是覺得水墨畫不論是在市場還是在策展圈子裡,都一定會掙得更多的認同。而別的傳統創作,只要還有創新的發展,這一點一樣可以引申沿用。不論市場和藝術史評價有沒有關連,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若到今天依然生龍活虎,那就沒有理由會下沉到湮沒無聞而非上揚到更受重視。

最後一點,同時也是我18個月前指出之新興亞洲當代市場「最重要的一大特點」,就需要作最多的修正;這方面的數據點有那麼劇烈的變動,以致去年的分析,於今皆成老古董的歷史陳跡。我在我說的那些「比起歐美同儕依然算是定值過低的」諸多藝術家,加進了「就算在拍賣會上大放異彩的中國藝術家」。而這大放之異彩,於今更是壯觀,而且,也有幾則事例證明雙方的差距已然完全彌合。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東京美食界 嗆米其林可笑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東京二日電】

2008.03.03 04:26 am

擁有108年歷史的世界美食評鑑權威米其林最近首度進軍亞洲,並發行日語版的東京指南。米其林給予150家餐廳總共191顆星,超越巴黎和紐約的總和,但東京美食界對米其林這番厚愛,顯然不以為然。

業界許多重量級人物對米其林說:「感謝你們的關注(這是我們應得的),但你們還是不懂我們及我們的飲食。」美食評鑑家、雜誌,甚至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都曾質疑米其林的評鑑結果,有些主廚甚至自豪地表示,是自己選擇不參加評鑑,而不是沒本事獲選。

一位主廚門脇說,他獨創的日本菜餚,包括從法國菜取得靈感的松露飯,不需要法國人的認證。他說:「日本美食源自日本,只有日本人最了解。一群外國人怎麼可以突然出現,告訴我們什麼好、什麼不好。」

為了增加可信度,總部設在法國的米其林當初請專門評鑑日本餐廳的美食家與歐洲專家攜手合作,評鑑標準也依據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調整。150家入選的東京餐廳中有八家獲得米其林三顆星的最高榮譽,東京得到的191顆星,遠超越紐約的54顆和巴黎的97顆。

事實上,米其林東京美食指南如願在日本創下銷售佳績,自去年11月開賣以來,已賣出逾29萬本。日本人這種既歡迎又排斥的複雜心理,反映米其林美食指南和星級評鑑系統在進入全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時,所面臨的考驗。

米其林正極力拓展新興市場,以彌補在歐洲日漸式微的影響力。網路和消費者需求轉變,導致米其林在歐洲的讀者愈來愈少,消費者品味不再受美食指南左右。米其林說,一年在全球賣出100萬本美食指南,歐洲以外市場銷售不斷成長。

不少東京人抱怨,米其林給予不起眼的餐廳很高的評鑑,日本師匠級的餐廳未能入選,反倒是徒弟自立門戶的餐廳得到青睞,讓人懷疑給東京這麼多顆星只是米其林的行銷伎倆。

幻冬舍出版集團會長見城徹說:「了解東京餐廳的人都知道,這份評鑑很可笑。米其林自毀招牌,美食指南將來肯定賣不好。」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CHANEL Mobile Art 香奈兒工藝大展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08-02-29 06:03

時尚龍頭藝術新境

走進Chanel香港太子店對面、通往中環舊天星碼頭停車場的地下道,沿著高掛的「Mobile Art」海報指引,登上舊天星碼頭停車場天台,宛如星際太空降下的一「坨」白色大物「攤」在眼前。

記者方惠宗/香港報導

攝影/記者黃世澤

感覺就像慢慢地從車水馬龍的喧囂,走入一處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象。這座宛如「幽浮」的Chanel「Mobile Art」展場,設計者是04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薩哈.哈蒂(Zaha Hadid)。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最年輕、完成最少作品的獲獎建築師。

時尚結合建築大師

又一樁

Zaha Hadid獲獎那年,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推動計畫,原本預定請她執掌設計大事,但可惜的是計畫後來胎死腹中。台灣當年無緣擁有前衛之作,Zaha Hadid現在為Chanel「Mobile Art」設計這座預製件組裝(Prefabricated)的建築物,猶如倫敦在1851年首屆世界工業博覽會所蓋的展場「水晶宮」(水晶宮是世上第一座預製件組裝建築物),讓它無論在技術上或概念上,都在建築史上留下非同小可的註腳。

「Mobile Art」展場為方便在不同城市間的大量搬運過程,由300片玻璃纖維及750組鋼樑、連串延伸式的弧度組件構成。每塊砌版最寬2.25公尺,可利於拆裝與組合。這座將在全球七個大城市(香港-東京-倫敦-紐約-洛杉磯-莫斯科-巴黎)巡迴兩年的「流動藝術品」,本週在香港開幕,也是Chanel 「Mobile Art」第一站。

展演場域

震撼感官

Chanel設計總監Karl Lagerfeld認為,當今唯一能打造如此創意建築的人,非Zaha Hadid莫屬。而Zaha Hadid也曾透露,希望能在生涯中,打造一棟「流動式」的作品。一拍即合之下,他們還延請法國知名藝術及文化月刊《Beaux Arts Magzine》的總編輯Fabrice Bouste作為此次藝術展策辦人,邀請各國共20位藝術家,以Chanel的菱格紋包包為主題,以不拘形式的創作,裝置在展覽館內。

對與該展,Chanel時尚活動執行長Bruno Pavlovsky表示,Chanel創造了時尚奢華的夢想世界,Karl Lagerfeld總都有全新方式演繹Chanel風格,為觀眾帶來感官震撼。例如他每次都會揀選奇偉堂皇或教人意想不到的表演場地作秀,巴黎大皇宮穹頂、蒙地卡羅歌劇院、紐約中央火車站,或是聖塔莫尼卡機場……都曾化身Chanel秀場。

現在,CHANEL決定以品牌的其中一項經典創作:菱格紋手袋,成為Mobile Art大型國際藝術展覽的主角。

聽覺導向的前衛表演

Mobile Art正式在Zaha Hadid充滿未來主意的展覽館內登場。策展人Fabrice Bouste說:「這是一個流動的展覽,儼如一齣立體電影。而Mobile Art的創作意念,可說是過去兩年來,藝術家們從事各種視藝實驗的成果。」

這次受邀展出的藝術家,例如台灣「花布妙手」林明弘、日本「情慾大師」荒木經維(Nobuyoshi Araki)、南韓未來主義女性藝術家Lee Bul,與 俄羅斯超現實主義派藝術家Blue Noses…,與這座建築一樣,用前衛意念傳達感官震撼。

進入Mobile Art的參觀者必須帶上MP3。耳機傳來精心編寫的音效與口白,有別於視覺導向的展覽。我認為這個展覽反而是個聽覺導向的表演。當對白引領的步伐,準確無誤數著階梯,或要我向左看、向右看…。視、聽強佔的過程,讓人忽視周圍與作品無關的一切(包括其他參觀者),只剩自己、跟耳機裡的「她」,一起在悠遊在這座幻想國度…。

美術手帖:策展人這一行

【文/岩切澪;圖/本刊資料室】

在活躍於全世界的策展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策展人」這一行已被討論許久,這看似了無新意的議題,《美術手帖》卻在12月號的專題裡凸顯了它的獨特性,其不僅描述「超級策展人」、「獨立策展人」等當今潮流現象,也詳細介紹這一行工作的脈絡、基本問題和限制,還有討論日本特有的策展人制度「學藝員」(即所謂「美術館策展人(house curator)」)的特色,並關注其策展方法與所重視的方向。在如此的關懷之下,《美術手帖》訪問了今年9月即將舉辦的「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總策展人水澤勉(Mizusawa Tsutomu),他曾宣布想將此次三年展策成「白箱子」(white cube)的展覽,並希望觀眾看完展覽之後能變為徹底孤獨的狀態,進而深刻思考作品的意義。他還形容此次展覽會像「一本書」,這聽來可能有一點古典,不過這樣的構想其實是他在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研究及策展30年的經驗裡頭培養出來的結果,在此也可見他身為「學藝員」的自信和理想。「學藝員」這一門工作在日本其實一直都處於很尷尬的位置,常被學者們批評不夠學術,也不像西方系統那樣專業化:他們常常得處理許多瑣事,因此偶爾被稱為「zatsugei- in」(雜藝員)而非「gakugei-in」(學藝員)。

事實上,有些美術館已培養出不少研究者般的學藝員,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為其中最有名並具歷史的美術館,水澤便是在其相當嚴格的師徒體系下所培養出的策展人;他除了持續鑽研自己的研究範圍(德國表現主義)之外,對日本現代藝術也相當的熟悉,而這也是他就職的美術館前輩們所營造出來的氣氛。他體會到如何在日本思考日本現代藝術:它不只是美術史的知識,更是每個小細節所串成的全面性體驗。這樣的他將如何策畫今年的橫濱三年展,頗令人好奇而期待。

本期還將去年秋天在東京引發話題的兩檔展覽: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Space for your Future」展及森美術館的「六本木Crossing」展,當作案例分析並觀察策展的過程和實際的種種問題,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館長谷川祐子(Hasegawa Yuko)的訪談內容尤其精彩。身為一位「超級策展人」,同時也是「美術館策展人」,她不僅關注世界上的美術潮流和當代性議題,也極力思考著如何與市民溝通交流,而且當她說:「我們得創造出有創造性的觀眾」時,語氣聽來是相當肯切的。

【典藏今藝術2008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第四屆日本東京Art@Agnes藝博會——東京當代畫廊的新春聚集 (下) 

【文.攝影/潘廣宜】

Art@Agnes的六大特色

1.限定與限量
日本限定、人數限量是Art@Agnes的特徵之一。這是個東京地方性的藝術博覽會,所展現的是東京地區的畫廊業者、藏家的品味以及藝術家的特色,也因此 Agnes藝博會的最大特色就是「日本限定」。主辦單位表示明年度如果報名人數過於踴躍,估計可能會採用畫廊推薦入場的方式,完全不對外開放以限制人數。這樣的限定與限量正是為了維持展會的精緻化。

2.日本當代藝術核心的縮影
這幾年來日本的當代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短短數年間東京地區的新畫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Art@Agnes藝博會所遴選出來的畫廊可說是日本當代藝術的精髓,這裡也是許多藝術界核心人物的交流場所。在會場房間中穿梭的嘉賓都是熟面孔,晚宴上更有所有代表日本當代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出現,這樣的藝博會可說是日本當代藝術核心的縮影。

3.粉領族也買得起的藝術小品
由於Agnes飯店場地精緻小巧,業者所挑選的作品以小品居多,藝術家也比較年輕,平面作品的平均價格大約在10萬至50萬日圓不等,屬於上班族也付得起的價格,故而吸引了許多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年輕收藏家蒞臨。但由於原本主要舉辦的目的是提供日本內需市場為主的小型藝博會,與招攬國際畫廊參展的「東京藝術博覽會」(Art Fair Tokyo)目標群不同,因此會場中鮮少看到明星級、高單價的日本當代藝術大師作品。不過年輕收藏家族群的增加卻是這幾年來明顯的趨勢,新一代畫廊業者 MISAKO & ROSEN表示,這幾年有許多日本的上班族女性前來購買作品,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前往Art@Agnes藝博會,而在這之後慢慢成為收藏家的例子也越來越多。

4.低調而高雅的風格
在飯店內舉辦藝術博覽會的形式在歐美已行之有年,由於空間帶來的親和力,讓觀眾與作品的關係更接近。一方面,房間內的展示不但讓收藏家可以有個參考的陳設方式,每家畫廊業者也費心展現作品充滿玩心的趣味性擺設,深受觀眾喜愛,「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以及「Scope藝術博覽會」(Scope Art Fair)都是成功的典型例子。但Art@Agnes與這些歐美的飯店藝博會不同的是,這裡的空間精緻素雅,展示的小品作也尤其適合日本住宅空間的陳列。不論是畫廊的選擇、藏家的邀請、限量限定客層的藝術博覽會,都在在符合了日本人獨特的感性與需求,低調中帶著高雅的風格。

Art@Agnes在32間客房裡呈現所有東京優秀畫廊推出的作品,而畫廊業者在飯店空間內各處費心陳列,當我們穿梭於各個房間,往往連某個小角落都能發現日本人獨特的細膩心思與有趣發想,令人驚豔,尤其是浴室空間裡的布置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小冰箱上的空間陳列更可以看到各家獨特的日式幽默及趣味。

5.畫廊獨特的品味與特色
Art@Agnes藝博會場中,「老舖」和年輕一代畫廊各有千秋。其中相當令人注目的「毒」特畫廊有:成山畫廊(Gallery Naruyama)、山本現代畫廊(Yamamoto Gendai)、Rontgenwerke AG、Mizuma畫廊(Mizuma Art Gallery)等,他們所選擇的藝術家風格都相當強烈特出,充滿著一種「毒」特的風格與品味。最近前衛異端的創作相當受到歡迎,不但美術館爭相邀展,收藏家也呈倍數成長中。例如成山畫廊所代理的松井冬子(Matsui Fuyuko)的絹布畫是目前許多收藏家最想要納入典藏清單的作品之一;Mizuma畫廊所代理的會田誠(Aida Makoto)、鴻池朋子(Konoike Tomoko)也都是拍賣會場上耳熟能詳的藝術家,這次在Art@Agnes會場中展出了棚田康司(Koji Tanada)黑色詭譎的雕塑,令人過目難忘。山本現代畫廊所代理的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的雕塑女巨人的姿勢與表情也都有著相當震懾視覺的力量。

除了個性派的畫廊以外,尚有許多經營多年的日本東京老畫廊例如:小柳畫廊、Taka Ishii畫廊(Taka Ishii Gallery)、SCAI the Bathhouse、東京畫廊(Tokyo Gallery)、小山登美夫畫廊、Mizuma畫廊等國際規格的畫廊。這些第一代的畫廊由於堅持原則,更因為經歷過泡沫時期的蕭條,也因此相當有危機意識,它們撐過了泡沫經濟時的困境,不但打開了國際視野,也擴張了在亞洲的版圖。這些畫廊代理的藝術家由於藝術語彙國際化,因此歐美的收藏家眾多,更時常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且與國外畫廊合作展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新一代畫廊業者的興起,譬如負責人原本在小山登美夫畫廊工作達十年之久的MISAKO & ROSEN,以及Sora畫廊(gallery Sora)、ARATANIURANO等三間最近都相當受到美術館策展人及藝評家的注目。

MISAKO & ROSEN的藝術家群非常國際化,海爾登(Nathan Hylden)的素描以及奧村敏雄(Okumura Toahio)的作品相當受到日本藝評家的喜愛。Sora畫廊在Art@Agnes中相當突出,墨西哥籍的藝術家托瑞斯(Mario Garcia Torres)的裝置藝術作品《一封寫給音樂家的信+詩+音樂唱盤》,開幕當天就以300萬日圓售出,畫廊負責人羅森(Jeffery Rosen)有著在Taka Ishii畫廊工作多年的經驗,因為是洛杉磯出身,因此畫廊風格有著加州陽光般的清新活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ARATANIURANO最近也因為代理藝術家加藤泉(Kato Izumi)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因此媒體曝光率大增,作品供不應求。第二代畫廊的興起似乎給日本的當代藝術界注入了更多新視野,相當令人期待!

6.亞洲藏家的湧進
Art@Agnes往年反應踴躍,今年更增加了許多國外收藏家的面孔。其中尤以亞洲收藏家(台灣最多,韓國其次,中國、美國也有收藏家前來)的加入讓主辦單位大感意外,台灣藝術界的大批湧入更讓日本當代藝術畫廊界倍感驚訝。

確實,台灣在今年吹起了一股日本當代藝術風潮,更在卡漫風大型展覽的推波助瀾下,收藏家以及畫廊業者對日本當代藝術作品趨之若鶩;當代藝術界的哈日風潮讓日本當代藝術的主要標籤「卡漫」成為本年度台灣最頻繁出現的關鍵字。

在日本當代藝術畫風細緻、藝術家的語彙豐富多層次、且價格相對合理的情況下,台灣收藏家對於日本當代藝術的喜愛自然不需贅言。不僅如此,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的興起也讓許多原本收藏古美術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再度有了新的注目焦點。從這次來到Art@Agnes的外國收藏家陣容可以看到日本當代藝術的魅力確實已經成為國際的潮流。來到這裡可以看到日本國內核心畫廊的風格與新秀作品,也的確是個學習日本當代藝術很好的機會。然而,眾多的日本畫廊業者對於這樣的現象其實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亞洲收藏家的口袋深度大感讚嘆。一位日本當代藝術業界人士就感嘆地說,真希望日本國內收藏家的出手也可以跟其他亞洲收藏家一樣闊綽。不過也有一些日本畫廊業者對於海外藏家多於日本國內藏家、亞洲收藏家大量湧進的現象感到憂心,畢竟只依靠海外收藏家這種「外強中乾」的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現況,似乎並不是一個健全的生態。

【典藏今藝術2008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第四屆日本東京Art@Agnes藝博會——東京當代畫廊的新春聚集 (上) 

【文.攝影/潘廣宜】

Art@Agnes.新春開市大吉

日本的新年春節長假剛結束,日本國民還在努力克服「長假後遺症」,雖然大多數的人寧願窩在家裡看電視也不想出門,但是寒流仍擋不住日本當代藝術的空前熱氣與絡繹不絕的人潮。1月11日在神樂坂Agnes飯店(The Agnes Hotel and Apartments Tokyo)所舉辦的「Art@Agnes藝術博覽會」,不算是國際級的藝術博覽會,卻是日本當代藝術界每年必參加的活動之一。根據大會的統計,兩天內來訪的藏家與觀眾雖只有2,500人(去年有4,500人),但是今年每家畫廊平均都售出了超過80%的作品,販售比例高出往年水準,反映出今年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的好景氣,更鼓舞了日本畫廊業者和整體市場士氣。

日本當代藝術界的新年聚會
由於Agnes飯店是精美雅緻的五星級旅館,可容納的觀眾流量有限,因此Art@Agnes開幕邀請的大多是日本當代藝術界的圈內人,往來的人群處處可見熟面孔,不但可以遇到經營日本當代藝術的畫廊業者及藝術市場相關人士,更可看到影響日本當代藝術脈動的策展人、藝評、媒體、藝術家、館長、收藏家等,由於適逢新年假期過後的第一個禮拜,因此會場中人們互道新春快樂,就像是個自家人的新年聚會般熱鬧而溫馨。畫廊業者忙著到處串門子,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負責人則一派輕鬆地說:「與其說是參加藝博會,我更覺得這是畫廊業者間聯絡感情、交換心得與消息的新年聚會。」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目前的好景氣也反映在藝術市場業者的燦爛笑容上,晚宴由備受畫廊界推崇的小柳敦子女士(Koyanagi Atsuko,小柳畫廊(Gallery Koyanagi)社長)起頭致詞,畫廊業者們舉杯慶祝開幕成功,期望今年的日本當代藝術又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Art@Agnes的成立背景與架構

為期三天的Art@Agnes藝博會,從2005年開辦至今已經是第四屆,其緣起是由Agnes飯店業者千賀徹(Senga Toru)與小柳畫廊開始。千賀一開始想與兒時同學小柳敦子租借畫作在飯店中展示,然而小柳則有更嶄新的發想,她建議在Agnes飯店舉辦藝博會。因此 Agnes飯店就於2005年第一次開始嘗試舉辦Art@Agnes藝博會(Agnes是千賀的日文Senga的倒讀音)。由於參展畫廊以及作品的素質優良,深獲許多收藏家及當代藝術業界的好評,也因此參展畫廊從第一屆的七間,逐年增加到今年的32間滿額。

Art@Agnes的參展畫廊是由數位資深畫廊業者所組成的委員會嚴格評選,從11日到13日展覽期間,將飯店內的32個房間提供給遴選出的參展畫廊使用。不管是老字號還是新一代,這些畫廊都是來自日本關東地區最優秀的當代藝術畫廊,在藝博會規模看來雖屬小型,但是素質相當高。

根據去年參加過Art@Agnes藝博會的藝術界人士觀察,由於去年Art@Agnes人潮蜂擁而至,蒞臨的觀眾超過4,500人,導致在冷風颼颼的門口排隊將近三小時的收藏家與觀眾們抱怨連連,所以今年主辦單位特別記取了教訓,將參觀人潮以時段分散:第一階段First Choice在下午三點舉行,邀請的是日本頂級藏家;第二階段自下午五點開始,邀請各家畫廊推薦的收藏家入場;而最後在晚間七點的開幕晚宴,則邀請眾多日本當代藝術界人士參加,這樣不但可以讓觀眾在限定的時間內參觀、選購作品,更可以讓畫廊業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客層與觀眾。每年由Agnes飯店提供全數的客房,各家畫廊負擔展品的運輸、保險以及布置,廣告宣傳及人事費用則是唯一的開銷,不過,由於Art@Agnes基本上是針對特定的客層,因此宣傳上也相對低調,傳播媒體方面只與J-WAVE廣播電台合作。除了開幕前一個月的宣傳期外,開幕第二日起則由J-WAVE電台的DJ整班人馬移駕到飯店入口處,每天都會輪番邀請不同的畫廊業者接受現場直播訪問。由於訪談內容生動、話題新穎,吸引了一般普羅大眾的注目,可以說是相當經濟而有效的經費運用方式。統籌企畫、聯絡、營運整個Art@Agnes藝博會的人員只有一位,即市川靖子(Ichikawa Yasuko)。雖然算不上是大型藝博會,但是32間畫廊的聯絡、場地的配置、藏家的導覽加上媒體以及晚宴活動的安排也相當費心費力。據市川表示,所有的畫廊業者像一家人般同心協力地支持Art@Agnes,加上逐年增加的知名度以及市場業界的景氣,連續多年下來建立的好口碑讓她感到相當欣慰。

預測!日本當代藝術未來趨勢

2008年日本當代藝術會有什麼樣的趨勢及變化?綜合藝術媒體、策展人以及畫廊界人士的消息,日本在未來將會有以下的趨勢:

我有一位在這個世紀華人藝術作品收藏領域很有成就的藏家朋友,他曾自我解嘲地安慰我:「不要著急,不要著急,就讓他們忽略吧。等到他們發現了這些藝術的美好,已經來不及,畫都在咱們家裡了。」話雖說得幽默,其實我們都明白彼此心中的感嘆。

1. 拍賣會如雨後春筍般開張
現在日本的M型社會加劇,高消費族群一面倒向奢華精品與藝術投資的情況下,拍賣公司的人潮更多出了金融界的加入。日本的拍賣會目前有八家之多,其中老字號拍賣會Est Quest與National Discovery Auction house於去年合併,目前是日本資金最龐大、最國際化的拍賣公司。藝術市場業界人士表示今年將會有更多家新的拍賣公司成立,競爭會愈演越烈。

2.旅館+畫廊的新型空間設立
日本的觀光產業不斷擴張,相對的大型五星級飯店的建設也不斷增加,其中汐留等地(日本電通以及富士電視台附近)更有多間飯店正在籌建中。飯店業者在競爭激烈的觀光事業當中也必須找到更特別的USP(Unique Sales Point,獨特賣點)以增加其特色。其中也有飯店計畫與當代藝術結合,在飯店中除了陳列藝術品,更可以進行作品的買賣,一舉兩得。

3.小型年輕畫廊不斷設立
從第一代畫廊中獨立出來的新一代畫廊業者表現不凡,第一代的畫廊業者也對年輕一代畫廊的表現非常支持,不論是在人脈上或是技術層面上都提供相當多的資源,讓人感到日本人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或許可以這麼說,第一代老舖的堅持與第二代年輕畫廊的活力,是讓日本當代藝術再度起飛的最重要因素。

4.藏家的普遍化年輕化
從去年東京藝博會會場就可以見到日本年輕收藏族群的增加。此外,現在日本女性經濟獨立,不論是女性社長或者粉領族都加入了新興收藏家行列。整個日本當代藝術市場呈現收藏家年輕化、女性藏家增加的趨勢。

結語:浮游特質的時代精神
今年 Art@Agnes藝博會的成績相當可觀,即使作品的選擇以及規模還是針對國內市場。分析其原因是由於四月的東京藝博會即將開始,因此畫廊業者傾向將壓軸大型作品留到國際規模的藝博會展出是原因之一。目前日本當代市場一片喧騰,除了市場以外是否有其他的活動更值得注意?本刊專訪日本當代藝術雜誌《ARTiT》社長兼總編輯小琦哲哉(Ozaki Tetsuya),他針對目前日本當代藝術的現況表示:「亞洲經濟的興起、日圓走低、投資家的興起都是讓去年東京藝博會以及本屆Art@Agnes成功的主要原因,另外,日本年輕當代藝術家素質的提高對整個藝術環境蓬勃發展不無貢獻。《ARTiT》17期(2007.01.17出刊)的專輯中提到日本當代藝術家的獨特語彙有下列幾項:跨領域、交叉、異種交配等多重要素,這也是時常於國外駐村或者遊走於不同媒材的藝術家例如:大伸嗣(Ohmaki Shinji)、鬼頭健吾(Kito Kengo)、金氏徹平(Kaneuji Teppei)、青木綾子(Aoki Ayako)、中川Torao(Nakagawa Torao)、田尾創樹(Tao Soju)、三宅砂織(Saori Miyake)、田中功起(Tanaka Koki)、照屋勇賢(Teruya Yuken)、小金澤+久納鏡子(Kokanezawa + Kunoh Kyoko)等備受矚目的原因。」

年輕世代的藝術家跨越國界、領域,不斷嘗試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因為這樣充滿彈性而具浮游特質的時代精神,不只讓日本的藝術家,包括亞洲當代藝術家都以更國際化的視野、更寬廣的度量衡來看待世界。

【典藏今藝術2008年2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台北藝博會 參展畫廊倍增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8.02.18 04:13 am

藝術市場火熱,由畫廊協會主辦、今秋登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招商也傳出捷報。畫廊協會理事長蕭耀昨(17)日表示,今年台北藝博會將重返世貿一館舉辦,目前已有120家國內外畫廊確定參展、較去年的65家成長近一倍,突破歷史紀錄,總成交金額更可望上看6億元。

此外,台北藝博會也首度與中國大陸上海、南韓首爾兩地的藝術博覽會串連,不僅拉近舉辦時間,還交換VIP名單、共同對外行銷,希望吸引更多國際買家關注亞洲藝術市場。

台北藝術博覽會已舉辦15年,第16屆將在8月底登場。藝博會群聚所有畫廊業者與收藏家,每屆展覽都非常熱絡,一直是區域藝術市場的景氣風向球。近來來台灣藝術市場回溫,去年台北藝博會不論參展攤位、參觀人次與成交金額,都創下歷史新高,一般預料今年將更上一層樓。

蕭耀指出,今年台北藝博會規劃350個展位,目前已有120家畫廊確定參展,較去年成長近一倍;參展畫廊中,有一半是台灣業者,其餘分別來自日本、大陸、南韓、新加坡、荷蘭、美國等地區。

其中以日本業者對台灣市場最有興趣,已有Gallery Terra Tokyo、Tsubaki、Unseal Contemporary等13家畫廊業者參展。蕭耀說,畫廊協會到日本招商時,有20多家業者參加說明會,超過預期;畫廊協會是經過篩選,才選出13家業者參展,這也顯示日本業者非常看好台灣收藏家的實力。

蕭耀表示,去年台北藝術博覽會的參觀人次約5萬人、成交金額約4.5億元;今年業者積極參與,推估總成交金額有機會上看6億元。

至於展覽區塊,目前大致分為經典藝術區、當代藝術區,以及「藝術與科技」的主題特區;為反映多媒體創作蓬勃發展的市場現象,今年還規劃錄像藝術區。

今年台北藝博首度與上海、首爾兩大藝術博覽會串連。

蕭耀說,三大藝術博覽會不僅將舉辦時間拉近,並交換VIP名單、共同提出邀請,也共同行銷,希望吸引更多收藏家進行「亞洲藝術之旅」。

伊東豐雄開講 談大都會歌劇院設計理念

【中央社╱台中市十六日電】

2008.02.17 02:48 am


以「壺中居」為主題、「美聲涵洞」為發想概念,設計建造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日籍建築師伊東豐雄,16日晚在東海大學與三千名熱愛建築美學人士分享設計歷程;透過影片介紹及伊東豐雄解說,讓現場觀眾一窺「美聲涵洞」奧秘。

台中市長胡志強、副市長蕭家旗、彰化縣長卓伯源,及台中市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源釗、學學文創志董事長徐莉玲等建築、藝文界人士共襄盛舉,分享伊東豐雄對現代建築美學獨特見解與心得。

胡志強表示,他心中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古根漢美術館未能在中市落腳,還好中市不久將擁有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他覺得,能跟伊東大師合作相當開心,伊東豐雄也將全部心力放在大都會歌劇院,要讓劇院順利興建啟用。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於九十四年完成國際競圖,伊東豐雄的設計圖獲選首獎;伊東豐雄以「美聲涵洞」為設計主軸,充滿現代前衛感的劇院模型,令人驚豔。

對於自己設計的大都會歌劇院,伊東豐雄認為,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

「美聲涵洞」的展現不僅只呈現於室內,同時與戶外環境做整體連繫,用以表示聽取都市的聲音,容納市民生活,使建築物與藝術、音樂、表演、都市及生活相融合,成為劇場藝術表現。

被伊東豐雄暱稱為「壺中居」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建物的流暢性,使室外也能聽到室內傳來悠揚樂聲,這座充滿穿透感的建築物,除將帶給市民活力的空間,也是座可以容納多樣性文化活動的最佳藝文場所。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體驗行銷」威力難擋-為一瓶酒買下整間廚房

談到「體驗行銷」,法國人可是這方面的翹楚。

不久前,法國食品協會在微風廣場舉辦兩天的法國嘉年華會,打出「台北巴黎零距離」的口號,不僅邀請名模現場演繹法式生活的場景,還請到甫從巴黎度假回來的知名作家王文華,在現場分享法式生活的體驗,當然,更少不了代表法國文化的葡萄酒、乳酪、咖啡等供現場來賓品嚐。

手法有哪些?

從美食、美酒到美景,不同季節的當令美食節、散落在鄉間的大小酒莊,年年都敞開大門吸引老饕與商人前往嘗試,徹底滿足消費者在嗅覺、味覺與視覺上的體驗,透過這些消費者的體驗再散布到全球各地,讓許多知名作家紛紛寫在書裡,為之加持。

美國大文豪海明威把1950年在巴黎居住的體驗,寫進《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這本回味無窮的書中;英國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自從出了一本體驗法國普羅旺斯的《山居歲月》(A Year in Provence)後,普羅旺斯立即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包括普羅旺斯的薰衣草、法式鄉居生活與普羅旺斯料理都成為一種流行風尚。

這就是體驗的威力。而這樣的威力,也成為台北商場新的行銷形態。


體驗法1

當場做給你看

對30世代的BOBO族而言,透過體驗感受到產品的價值與品質,是很重要的品味堅持。當廠商打出商品製作乃全程手工製造時,就非得讓消費者看得到,才能打動愈來愈挑剔又聰明的品味人士。

世界著名製鞋廠商,諸如Timberland及Salvatore Ferragamo都擅長在行銷時,邀請資深製鞋師傅在現場為大家做手工示範,強調老師傅一絲不苟的達人技藝。同時,更進一步加入說故事行銷的力量,讓消費者從「話說從頭」開始,聆聽一段有關品牌的歷史起源與奮鬥史。

當消費者抱著商品回家時,不只買到一雙達人製作的好鞋,心中還充滿了對該品牌背後故事的感動,當下一次消費時,他已經是該品牌的忠實客戶了。


體驗法2

喝了才知對不對味

法國食品協會台灣區總經理童雪筠說:「體驗行銷是法國自從有飲食文化就開始的現象。」

她指出,擁有美食歷史的法國人認為所謂的美食美酒,無論是出現在超市、餐廳或是其地方,都必須先讓消費者吃吃喝喝一番,認可這種味道之後,才會有進一步的購買行為,所以法國人努力經營各種品嚐會,培養忠誠的品牌消費者。

在行銷領域工作多年的童雪筠觀察,目前台灣各地方也開始舉辦各種美食節,她覺得台灣已經開始走精緻文化路線,敏感又挑剔的消費者愈來愈需要一個理由來進行購買行為,而體驗,正是媒介。

童雪筠表示,透過體驗,消費者有可能喜歡或是不喜歡,但是他的忠誠度絕對會提高,因為當他購買時,他是透過體認來確認自己的口味;相反地,如果只是現場做好包裝給他,少了體驗的消費者就沒有所謂的品牌忠誠度。


體驗法3

讓你看到就有感覺

1997年,中興百貨曾打出一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到服裝店培養氣質,到書店展示服裝。」很顯然地,廣告商透過這個廣告詞向消費者招手,歡迎進到體驗的情境來。

體驗,儼然成為當代行銷的顯學。當一個社會的消費美感走向成熟時,大至廠商舉辦各種體驗活動,小至各類商品包裝都開始以體驗的概念來設計。當消費者拿起冰藍色的礦泉水時,一種純淨、自然與清涼的感覺立即透過視覺傳遞給消費者,讓他們宛如置身在萬年雪山山脈腳下,暢飲無污染的天然水質。


體驗法4

找高手來說故事

很多30世代讀者喜歡閱讀村上春樹的書,村上春樹近期一本《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就是透過文字的魔力,帶領讀者進入愛爾蘭及蘇格蘭威士忌產區的體驗想像中,相信為村上文字所著迷的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後,就會興起一嚐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念頭。

當然,村上春樹在這本書的前言就開宗明義地表示,正是因為有人找他撰寫有關威士忌的文章,所以才開啟以威士忌為主題的旅行。

話說回來,這也是一種體驗行銷的方式,將一般年輕人認為喝威士忌需要有點年紀的觀念,透過這本書拉近了距離。


體驗法5

量身打造時尚空間

關於威士忌,著名酒商Johnnie Walker便深諳體驗行銷,Johnnie Walker行銷經理艾恩華坦言:「體驗式行銷是未來的趨勢。」去年,Johnnie Walker在台北市信義區華納威秀特地打造一座品酩頭等艙,吸引了三萬多名的消費者,其中又以20、30歲的年輕人為多數,進入這座品酩頭等艙,體驗Johnnie Walker 為頂級產品舉辦的品酒饗宴,這種用時尚與都會風格打造品酒體驗的環境,一下子就拉近年輕人的心。

鑒於這種體驗行銷的成功迴響,Johnnie Walker持續在今年推出造價千萬台幣的品酩列車,以頂級的裝潢將兩座貨櫃打造成時尚夜店,讓消費者恍如置身於都會夜晚的Lounge Bar。Johnnie Walker的品牌經理劉敬弘表示:「體驗,絕對是帶給消費者強而有力感受的絕佳做法。」


威力有多強?

體驗行銷由於採取「攻心為上」的大策略,往往能輕易讓消費者心防大開。根據洪蘭教授所翻譯的《腦內乾坤》(Brain Sex)書中透露,消費可以滿足大腦多巴胺,產生讓人心情愉悅的生理機制,使荷包在不知不覺中大失血;對商家而言,這還有可能創造衍生性的額外消費,帶給企業更難以估計的意外商機。


為一隻杯子買下整座客廳

一位家住台北的女性消費者,原先只想買一個辦公室用的馬克杯。但是她到了瑞典家具公司IKEA的賣場後,看到賣場區隔出十幾個不同的空間,用家具及家飾打造出不同的生活型態,從單身生活空間、雅痞區、粉領新貴區,到小家庭以及都會風格區,讓消費者置身體驗的情境中。單身又是辦公室女郎的她,在專為粉領新貴打造的家居環境中,逗留特別久,她試試舒適的單人沙發後,又摸了摸頗有設計感的書櫃,在逛了一小時之後,她帶走的不僅是一個漂亮的馬克杯,她還購買了一個小型咖啡桌,以及一張漂亮的客廳地毯。


為不存在的人掏空荷包

而體驗行銷在進入e化的時代,也面臨了另一種考驗,就是要創造虛擬的體驗,好滿足愈來愈多足不出戶的消費者,提供網上虛擬的消費體驗。

幸好,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有時虛擬的情境體驗竟比真實的體驗還來得真實。在好萊塢電影《虛擬偶像》(S1MONE)中,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利用科技,創造出萬人迷的虛擬偶像席夢,進而賺進大把銀子。

1996年,日本則乾脆真的推出電腦偶像「伊達杏子」(Kyoko Date),結果造成網路一片熱烈討論,吸引一群迷哥迷姊消費支持,與電影《虛擬偶像》不同的是,每個人都知道杏子是電腦虛擬出來產品,但仍無礙消費者對她相關產品的青睞。由此可見,管他是真是假,只要能滿足消費者的體驗需求,你就達到行銷的目的了。


瞧,這就是體驗行銷的好處。

引用網址: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257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村上隆的金錢力量 扁平旋風襲台

《今藝術》文/潘廣宜

當代藝術扁平化

在書店看到某財經雜誌的大標題:「我要金錢的力量!」這是配合國際知名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來台舉辦新書發表演講之際所出版的專題採訪報導。文章中鉅細靡遺的報導了村上隆從學生時候開始,立志奮鬥成為國際級大師的心路歷程,以及他經營藝術品牌的行銷理念。

其實村上隆在日本不乏探討藝術本質性的文章,也時常與藝評家進行辯論式座談會。但或許是經過了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這個在台灣引起一陣騷動的「村上隆現象」,卻突顯出我們身處在M型化社會中,想要快速成功、快速得到金錢的底層慾望。

大眾媒體的渲染力量讓人驚嘆,村上隆「藝術開國論壇」演講當晚,台北小巨蛋湧進了一萬數千人次,這相當於香港迪士尼樂園一天的入場人數。

讓人驚訝的不只於此,演講會場中除有印著村上隆logo的贊助廠商名牌轎車停在廣場前宣傳,走廊上也販售村上隆來台演講紀念刊物以及相關產品。

看到處處把握商機的主/協辦單位以及民眾萬頭竄動搶購村上隆商品的景象,讓人不得不嘖嘖稱奇,這也再度證實了普羅大眾對於「名牌」趨之若鶩的跟隨心理,移植到藝術上也是同樣瘋狂。

村上隆「Superflat」一詞恰巧也諷刺了當代藝術人口「扁平化」的現象。在純粹藝術的層次上來說,村上隆現象讓我們看到當代藝術的速食化以及娛樂性越演越烈,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個需要時間考驗藝術品味與價值的優雅時代是否已經過去了?還是拜全球化所賜,藝術已被「扁平化」的世界簡化、稀釋了?

我愛身分地位!

我們可以感覺到,村上隆的存在在日本藝術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在歐美當代藝術界也有著呼風喚雨的力量,以他對藝術的熱情,可以說對年輕人有著莫大的號召力、感化力,透過舉辦「Geisai藝術節」,更給予許多未來藝術家們信心以及涉足藝術界的機會,他也讓介於純藝術、次文化與設計之間的創作者發聲,這些新一代藝術家作品的盛行也成為歐美當代藝術市場的流行現象。

村上隆將Geisai帶往邁阿密之後,其影響力更顯無遠弗屆。但是「村上隆流」的過度倡導藝術行銷宣傳手法也讓人憂心。他在雜誌的訪談中昭告世人:「我要金錢的力量,我要世界級的影響力。」的確,這是成就他晉身國際級大師的原動力,但這絕非可以適用於每位年輕藝術家成長的「黃金種子」。

英國作家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我愛身分地位》(Status Anxiety)一書中說到:「自然沒有告訴我『不可貧窮』。也沒有告訴我:『要發大財』。但她確實懇求我:『要獨立自主』。」以往藝術家都是依賴畫廊或者經紀人運作,非但不懂藝術市場的操作機制、更不懂得宣傳、經營自己的藝術生涯。

但是自從英國藝術家赫斯特(Damien Hirst)以及村上隆這些懂得自我經營藝術品牌的王牌藝術家出現後,藝術家不再被列為是被市場剝削的一群夢想家,村上隆不被市場操控,並且保有在經濟以及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能力,這或許是更需要被言及與借鏡之處。

「自我行銷達人」成功方程式

眾所周知,村上隆徹底以企業管理的方式行銷經營自己的藝術。村上隆不只是國際知名藝術家,也是個擅長策略規畫的頂尖行銷專家。他對於經營自己藝術品牌的理念清楚、經營Kaikai Kiki公司組織的架構以及方向明確、對內對外溝通能力效率高,更注重作品在執行上品質的管理,全方位且全能的藝術企業家非村上隆莫屬。

他也在《藝術創業論》書裡以及各種訪談中,毫不隱瞞自己行銷以及經營「村上隆品牌」的成功方程式。他將藝術行銷的know-how公開,並且與想要成名的年輕藝術家分享經驗,這種開放的態度、透明化地分享成功方程式的確也是一種「村上隆流」的自我行銷手法--他是自我行銷達人。

發明「御宅族」這個字眼的正港宅男教父之一遠藤諭曾說過,要在現代社會暢銷、成功只有一個不二法門:介面的操作要簡單(當然背後的操作機制必須要面面俱到),村上隆的成功之道就是在於他將當代藝術的「介面」簡化。

或許日本的御宅族至今無法原諒,村上隆在歐美像是展示馬戲團猴子般的,呈現日本御宅族醜怪的一面、無情的踐踏了御宅族的形象,但無庸置疑地,除了可愛的卡通,御宅族是日本最獨特的人文特色以及社會現象。

村上隆將兩個最簡單易懂的元素轉化為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得懂的(連幼稚園小朋友都懂)卡通造型,將日本當代藝術的複雜面轉化為容易親近的當代藝術語彙,易識別的色彩以及造型都是讓村上隆的作品成為「文化ICON」的因子。操作簡單「介面」的建立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這是現代社會成功的定律。

寂寞的一條血路

村上隆在日本並沒有像在海外一般受到偶像級的崇拜,至今還是有保守派的藝術界人士不認為其作品是藝術,甚至排擠他,這種介於日本國內與海外認知上的落差,在他每次談到日本藝術界的冷漠表情上便可明白。

或許村上隆將日本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幼稚漫畫與御宅族思想過度簡化的同時,也醜化了日本文化的美感,以致於不被日本保守人士接受。

但是無可否認的,村上隆讓日本當代藝術在國際舞台上往前跨了一大步,他所苦心思考出來的「Superflat」則巧妙的瓦解了菁英文化和次文化之間的鴻溝。在日本被列入次文化,但在歐美當代藝術的領域獲得滿堂彩,村上隆在歐美的流行現象有點類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是東方與西方之間有趣的錯誤閱讀。

正因如此,村上隆在日本藝術界受到很多質疑,他在書中這樣說:「我拼命努力,打進歐美藝術市場征戰並取得了勝利,我見過許多你們根本見不到的風景,思考的層次因此完全不一樣。我拼命想做的是在世界藝術史上殺出一條血路,你們這些待在日本島上輕易感到自我滿足的傢伙是根本無法體會的。」

村上隆在日本或許是寂寞的,沒有掌聲的鼓勵相隨,反觀他自己在歐美一路辛苦奮鬥過來,也曾經語重心長地與日本藝評家表示,自己如果在當年年輕時就被日本的藝術界肯定,或許就不會產生義無反顧前往歐美打拼的念頭,而參加富邦講堂所主辦的「與大師對談」workshop時,每當提到當年艱苦的歲月,他也總是緊閉雙眼,不發一語。

你只有兩分鐘

由富邦講堂所主辦的「村上隆 大師指導講座」於上月初在富邦大樓舉行,村上隆在飛往邁阿密藝術博覽會的前兩個小時,特別抽空為正在學習藝術的莘莘學子上課。在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致詞後,接著由基金會董事、策展人張元茜分析台灣當代藝術近十年之趨勢與大環境現況為開場白。

新生代的創作者在面對村上隆時,許多學生緊張到連作品都拿不穩、抖個不停,大師熟練地對他們循循善誘,以有組織且富有邏輯的方式講解「2分鐘Presentation」的最佳方法。

村上隆說,雖然藝術家不是慣於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群人,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則必須要努力去克服並且學習最佳的「presentation」方法。「拼了命的」去解釋、與人溝通、performance是成功藝術家的必備要件。

在會場可以看到不論藝術家的年齡有多小,村上隆總是聚精會神地「鑑定」每一個新生代藝術家的發表內容及表現方式。他時而調侃過度緊張的學生,時而幽自己一默,全程都抱持著友善的態度以及無私的心,與年輕一代分享自己年輕時從失敗中學習到的經驗,頓時令筆者感觸良多。

這些被選上參加富邦「大師講座」的新生代藝術家何其幸運,能夠親自與村上隆面對面接觸--在日本他可是很難見得到的,更別說露出像是隔壁大叔一般親切的笑容,其大師的丰采與專注的眼神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村上隆的魅力正如日本ACC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代表高知(George Kochi)所說,他認為村上隆對藝術的熱血澎湃以及「拼了命」專注投入要求完美的精神,是其他藝術家所沒有的特質,這也是當初他毫不猶豫地提議村上隆進入世界當代藝術殿堂PS1當代藝術中心做駐村藝術家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村上隆絕對會成功。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日本當代藝術家 充滿嘲諷挑「性」

日本當代藝術家 充滿嘲諷挑「性」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0114)

 日本當代藝術家會田誠(Aida Makoto)和木村了子(Ryako Kimura)的作品被引
進台灣發表。這兩位藝術家手法觀念頗為前衛,皆觸及日本的性別文化議題:會田誠主要
以男性觀點觀察日本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消費;木村了子大膽表露女性對俊美男性的幻想。

 曾參展過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美國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會田誠,是目前在國際間頗
為活躍的一位。一九六五年生於日本新瀉縣的會田誠,他的創作議題相當敏感,總是以嘲
諷、挑釁的手法,探討戰爭、政治、恐怖主義、死亡、性別與性議題等。
 會田誠 裸少女成美少女戰士

 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青春期女性或赤裸的女性身體。例如,在二○○一年的插
畫作品《食用人造少女.咪咪》,他把少女的身體各部位當成食材來描繪,做成捲壽司、
當成生魚片或放在烤蚌殼裡,比喻少女的身體在日本文化裡被當作消費品。

 會田誠這次展出的作品是《在斯德哥爾摩的KOE》。這件作品由三張影像組成,他
在一位真人少女的全裸身體上,畫上一個水汪汪大眼、穿著水手服,有如「美少女戰士」
漫畫角色的美少女。身體彩繪的真人少女,全裸站在公園草地上,露出一臉愉悅的神情,
後面還有不少人觀賞,宛如一幅超現實的荒謬景象。

 男性藝術家以青春女體作為表現的對象,但在日本女性藝術家木村了子的筆下,也
直接拿青春美少男當對象,她的創作等於是美少男馳騁的絕美國度,顛覆了向來男性物化
女性的傳統。反而是她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呈現自信、剽悍的「大女人」形象。

 木村了子 創造女性幻想美男樂園

 一九七一年生的木村了子,是近來在拍賣會上頗受矚目的藝術家。她的畫風相當
甜美細膩,受到日本浮世繪、歐洲玻璃彩繪藝術的影響。她的新作《王子的國度》系列裡
,仿造日本浮世繪屏風的結構,創造出一個個有如日本少女漫畫中外表陰柔、俊秀的美形
男,漫畫美男子在裡頭不是悠閒地倚靠樹木吃蘋果,就是耍劍、看池塘的青蛙、騎馬,簡
直就是女性幻想中的美男樂園。會田誠的《在斯德哥爾摩的KOE》和木村了子的《王子的
國度》系列,目前分別在台北索卡藝術中心、布查當代藝術空間展出。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安藤打造 亞大藝術館像積木

聯合 更新日期:2008/01/10 07:30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一棟擁有不規則三角形、如積木般錯落堆積而成的藝術館,可
望於兩年後在台中縣霧峰的亞洲大學揭幕。

這是安藤繼為交大設計美術館後,再度為台灣的大學設計建築。經由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
海邀請、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居中牽線,安藤將為該校設計藝術館,並由國家文藝獎得
主、姚仁喜擔任在地執行建築師,總工程造價約二點一億台幣,預計二○一○年一月底完
工。

劉育東說,安藤平均每三天接獲一個國際建築案邀約,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三獲安藤青睞、
設計建造。

安藤說,亞洲大學藝術館的基地擁有很大的廣場,他決定採舉世少見的三角形設計,他認
為三角形較正方形更有發揮空間,但他坦承這樣「工程執行單位會很辛苦」。

亞大藝術館分三層樓、共一○三○坪,依安藤的設計,將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三層,再
錯落堆疊成不規則的無數個三角形。藉由平面分割而成的立體戶外平台,將變身為露天咖
啡座、雕刻台、展望台等。顛覆一般直立式的柱子,館內的柱子全是「歪」的,由V形鋼
架構造而成的空間及玻璃窗也都呈現三角形。V形鋼架支撐突出的懸臂下部空間,則形成
如騎樓般可庇蔭的空間,此處並是入口通道及面臨廣場前的休憩園地。

螺旋狀重疊的三角形迴廊,或隱密或開放,讓人、藝術與大自然在此相遇、對話。

將與安藤合作打造藝術館的姚仁喜昨天笑說,這回他的角色如同「副導演」。他說此一建
築最大的挑戰就是「它很簡單」,而看似簡單的建築其實最困難。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北美館日本公仔展 議員:穿太少

記者:張介凡 攝影: 陳其銳 台北 報導

台北市立美術館花了770萬,邀請日本當紅的海洋堂集團來台展出動漫模型公仔,
不過有台北市議員很生氣的說,有家長反應,其中一些美少女娃娃穿的太暴露,
身材曲線太明顯,讓參觀的人很尷尬,而我們現場訪問一些參觀的小學生,似懂
非懂年紀的他們則是覺得看的很不好意思。

真的很難得,日本超火的海洋堂動漫模型漂洋過海來北美館展覽,但其中一些穿
著少少的美少女公仔,卻讓台北市議員很不滿。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李文英:「花
了人民的770萬,用一樓整個大廳在幫海洋堂,這樣的公司做一個商品的推展,是
不是台北市立美術館,已經淪為一個商品的櫥窗,這美少女娃娃你會不會太強調
這個奶大胸大。」

可能是因為早就預料到有爭議,北美館將其中一些情色系列的展覽品暫時收起來
,但部分身材曲線火辣的公仔娃娃,還是成了話題。台北美術館館長謝小韞:「
在日本巡迴11個城市以後,第一個在海外展出的城市,我們接洽了1年多才成功,
至於是色情與否的,這樣一個定義的問題,我們其實是,這是一個平台,我們交
給社會大眾來做一個公評。」

記者:「你會不會覺得他穿太少?」參觀小學生:「會。」記者:「你看他穿這
樣你會不好意思嗎?你幹嘛臉都紅了?」參觀小學生:「…。」

大人看來見怪不怪,但似懂非懂的小學生卻覺得尷尬,日本次文化展覽進了北美
館,又引發藝術跟色情那一線之間的敏感。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動漫旋風來台 御宅族最愛

中國時報2007.10.18
吳垠慧/台北報導

 台北將吹起一陣動漫美學風!廿日陸蓉之策劃的「3L4D 動漫美學新世紀」,帶來
四十三位以動漫美學為主題的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十一月份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欲望與消
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大展,推出日本著名模型集團「海洋堂」創立四十年來所生產
的三千多件動漫模型。

 「3L4D 動漫美學新世紀」展出日、韓、美、台和中國等地藝術家作品,其中不乏
國際知名藝術家。如日本草間彌生展出色彩鮮麗的孩童雕塑,小孩身上佈滿她的註冊商標
無限蔓延的「圓點」。韓國權奇秀自創的Dongguli,是個微笑的可愛角色。而設計師出身
的松浦浩之,其人物造型很具個性力量。在台灣深受歡迎的奈良美智展出像顆大南瓜般造
型的小女孩頭。

 海洋堂模型文化 盛大展出
 「『動漫美學』是最能代表廿一世紀的時代美學,他們共通的特徵,就是色彩的層
次豐富,圖像造型敘事性強。」陸蓉之說,「不論是韓國、中國或台灣,都受到日本這個
動漫大國的影響,動漫文化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因而這類作品很容易跨越藝術
疆界的藩籬,為普羅大眾所接受。」陸蓉之觀察,這類作品目前在亞洲最為壯大,創作比
例也最高。為此,陸蓉之提出「3L4D」這個名稱,描述這類作品的共同特徵。

 3L4D藝術 超越時空與生命

 「3L是從紅極一時的網路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而來,第二人生是模
擬真實人生(第一人生)的情境設計出的遊戲。但是動漫角色是虛構、無中生有的,我稱
之為『第三人生』(Third Life)!」她說,「藝術家也在作品中創造類似的角色,這些
角色的生命永恆不朽。」

 立體化角色 玩家搶著收藏

 此外,數位空間和網路的崛起,改變了現代人的思惟和視覺慣性,「藝術家在數位
世界創造出獨特又奇異的形體;數位或虛擬的空間,我稱為『第四度空間』(4D),是這
些角色生存之處。」陸蓉之說:「這些動漫角色不僅超越時空,也超越人生的生命。」

 「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是國內罕見大規模引介日本模型文化的展覽,「海洋堂」
是日本著名的模型集團,四十年的歷史和日本動漫、御宅族文化有很密切的關係。海洋堂
在一九六四年就已成立,直到七○年代才開發組裝模型。

 一九八○年代將日本動漫、電影中的角色予以立體化,為模型界帶來革命性的發展
。海洋堂的設計師在設計模型造型時,多半會帶入自己對角色的觀察與詮釋,因此,他們
的模型造型顯得精緻而獨特,被玩家視為收藏等級的精品。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藝術家╱商人╱鬼才—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策略 (下)

【文/陳沛岑】
藝術企業:KaiKai KiKi走向全能的藝術公司

2001年,於無數的經驗累積之後,Hiropon工廠已逐漸成為一專業的藝術生產公司,村上隆把其重新命名為「KaiKai KiKi」(有勇敢、強壯之意),並賦予其更多元的任務。公司內部有超過100名的員工,分駐在紐約長島與東京廣尾町(Hiroo),專業細密地分工,主力放在:1、藝術品的生產、行銷;2、旗下六位簽約藝術家的經營管理、良好公共關係的打造;3、藝術策展與活動推廣:公司經理人部門的合作對象偏向選擇國內外知名的畫廊、美術館,企圖把旗下藝術家推上國際舞台,而當他們有機會在藝廊舉辦個展時,每賣出一張作品,公司即會向展出畫廊收取10%的佣金;4、藝術附屬產品的生產設計與行銷,如小到3塊美元的泡泡糖、公仔、鑰匙環,大至100萬美元的雕塑,由低至高的價格,完美地一網打盡各階層的消費族群。

2003年他在東京分公司更成立了一個專業的動畫工廠「Daikanyama」,負責把自己與旗下藝術家的作品轉成動畫,以助推廣與行銷。身為總監,他靈活地以商業頭腦經營公司,使其成為一有制度的企業,例如他向比爾.蓋茲(Bill Gates)學習,把數位資訊流動的觀點帶進工作環境,要求東京與紐約的組織通訊必須經由電子郵件,公司每人每天須以電郵交流工作進度,並利用數位工具創造跨部門的虛擬團隊,分享知識與即時利用彼此的觀念。而虛擬的網路市場建立,也不限定點地向全球顧客叫賣,提供多樣性的藝術商品;公司在每個月更以電子報的方式寄送新產品的資訊、與企業新訊給網路訂戶。

開創市場:Geisai藝術慶典的多重效應

村上隆認為日本藝術家在戰後普遍面臨的困境是:沒有一個可信賴的藝術市場,而日本拍賣市場的階級化、保守化,更無法長久地支持一個藝術家事業的建立與發展。於是,起初他的藝術策略是把精力投注在海外的作品行銷,而在看見成果之時,他選擇於有經濟能力時回到日本,企圖以自己的力量重建新型的市場模式;也呼籲年輕的藝術家須思考一些市場與自我經營的商業概念,才能在這殘酷、現實的藝術體制下生存。

從2001年起,他策劃了每年兩次的Geisai藝術慶典,設定極低的門檻限制,以申請制的模式開放給來自各地的日本藝術工作者,在他所提供的空間展出。雖然這個慶典每次只維持兩天,但在六年內,它的參觀人次逐年攀升,從第一屆的1,800人,至第十屆已暴增至9,809人(並有近1,000人的參展者),Geisai顯然已經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與人氣,不少策展人與收藏家皆視此為尋找挖掘藝術新星的必來盛宴—Geisai業已成為年輕藝術家初出茅廬、一展身手的閃亮平台。

除了展覽之外,村上隆也找來國內外重量級的藝術家、策展人,如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柰良美智(Yoshitomo Nara)、南條史生(Fumio Nanjo)、艾略特(David Elliott)、佳士得當代藝術國際部門主管塞加洛(Philippe Segalot)擔任評委,選出前三名頒予獎項。這樣的評委陣容團隊,除了直接讓藝術世界的掌權者認識日本當代藝術的活力,也間接拓展了參展藝術家們的出線機會。得獎主在賽事之後,被邀請到國外參展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第五屆金獎得主木下雅雄(Masao Kinoshita)的雕塑作品受邀至佳士得送拍,登上拍賣舞台;第六屆金獎得主Erina Matsui作品深受法國卡地亞藝術基金會主任Herve Chandes喜愛,受邀至法國參與基金會舉辦的聯展。除此之外,村上隆年年幫得獎主的作品發行畫冊、書籍,亦向其他國際性的藝博會主動推薦他們的參與。Geisai在今日除了成功地打開了日本藝術的消費市場,也對年輕藝術家造成一股正向的鼓舞力量,並更加鞏固村上隆在藝術上教父級的地位。

延伸觸角:時尚異業結盟擁抱消費文化

村上隆並不把自己的活動侷限在純藝術領域,對於時尚界的邀請,他一向熱衷參與,例如他與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1999年首度結識後,次年便參與了他的服裝設計,發表了許多精彩的共同創作。而從2001至2004年,KaiKai KiKi公司旗下的高野綾(Aya Takano)、青島千穗(Chiho Aoshima)、及化名Mr.的藝術家Masakatsu Iwamoto皆與三宅一生的時尚工業進行緊密的合作,把他們卡漫風格的創作與服飾結合,其作品並於2004年聯展於巴黎頂尖的當代藝術畫廊「艾曼紐.帕洛汀」(Emmanuel Perrotin Galerie),掀起了一股時尚與藝術工藝結合的風潮。

2003年,村上隆接受時尚設計師馬克.雅各(Marc Jacobs)的邀請,重新為老牌LV換上新裝,把他的超扁平藝術理論與可愛的創作角色運用於包包設計上,營造雙贏的結果與可觀的附加價值—除為村上隆的事業再創高峰外,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他的LV手提包及其他延伸性商品設計,在2003年已為LV創下3億美元的進帳。村上隆在此擁抱、親吻普羅文化的態度也表露無遺,並同時把自己打造成藝術界與時尚界的明星!

擁抱未來:永遠的變色龍

紐約的新當代美術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董事菲力普(Lisa Phillips) 說:「村上隆的作品混合了幻想、啟示與純真。這些都是當代渴求的元素,而他的公共雕塑、巨型作品編輯計畫、商品化的生產線與共同合作的工作策略是非常有野心與企圖心的計畫。」除了企圖心,我們甚至可以說,村上隆是個近乎全方位的藝術家,他像變色龍般地轉換自己的顏色,恣意地遊走在創作者、策展人、經理人、公司總裁、理論家、藝術導師的多重身分之中,展現令人驚豔的演出與高度的敏銳度。他日前在紐約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舉辦了新作展,其中嶄新地融入了日本的禪學元素,一幅幅村氏達摩圖現身其中,在開慕典禮時更有現場茶道演出,再度掀起一股旋風。其不拘於過往形式、求新求變的精神更是他的致勝關鍵!

【典藏今藝術2007年6月號】

藝術家╱商人╱鬼才—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策略 (上)

【文/陳沛岑】

提到村上隆,首先映入你腦中的印象會是什麼?是那個跟時尚工業龍頭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合作,創作微笑櫻花包、色彩繽紛的LV印花壓字包的設計師?還是外表看起來像流浪漢,蓄著長髮戴著眼鏡的日本藝術家?或是藝術慶典Geisai 的創辦人?不論你以什麼方式來認識村上隆,不可否認的是—他異軍突起地擺脫藝術家之於貧窮的等號,及其掀動新世代藝術浪潮的能耐。

村上隆,1962年生於東京一個平凡的家庭,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為全職家庭主婦;大學時他進入國立東京當代藝術與音樂大學(To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 and Music)就讀,1993年獲博士畢業於東大,主修日本傳統繪畫。然而,這樣的他,在近年創造了近乎神話般的紀錄,例如在拍賣市場上,芝加哥藏家艾迪斯(Stefan Edis)於2003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以56萬7,500美元買下他在1996年創作的一個帶有強烈卡漫特質,六呎高的玻璃纖維女侍雕塑《Miss ko2》。同年,佳士得老闆皮諾(Francois Pinault)以150萬美元委託他製作一個30呎高,充滿童趣的《Tongarikun》,以及四個環繞在旁的香菇變形人物玻璃纖維群像,齊展於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從那時起,村上隆成功地吸引歐美人士的目光,他的名字並羅列在諸多藏家的收藏名單之中,許多的創作甚至在正式開始繪做之前即已售出。除此之外,東、西方的藝評家們也肯定其藝術地位,屢屢稱他是日本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究竟,他是如何能獲致今日的成功?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生存要訣又是什麼?

競爭優勢:日本次文化的極致表現

雖然村上隆早年亦嘗試做了些近西方思潮的觀念性作品;然而在博士畢業後赴紐約駐村其間,他體會到倘若要在國際藝術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必定要走出自己的路、找到本身的特殊性。於是一連串的冒險與試驗隨之展開—他改而從日本尋找藝術表現的養分,轉往後現代日本文化分析,提煉出屬於日本的文化獨特性。村上隆在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兩個日本世代的特質—對於漫畫、卡通等次文化的著迷及其衍生出的御宅族(Otaku)現象,與可愛(Kawaii)的當代文化。

村上隆說:「動畫在日本是個巨型工業,它廣泛地被傳播,大眾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一直不斷地閱視它。動漫甚至可以說是部分日本的國族意識。」卡漫無疑是日本共同的世代語言;而御宅族指的則是熱衷於動畫、漫畫及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通常有收集各式模型的癖好。針對此一特質,村上隆從中汲取部分日本卡漫的特殊性:暴力美學、帶有性隱喻的人物,以及御宅族對模型收藏的狂熱,將它轉化到藝術上。這類的代表作品有1997年驚世駭俗的《Hiropon》,一個有著大眼睛、張嘴露齒微笑,與過大、正噴出乳汁的巨型乳房—集情色誘惑力與美麗於一身的七呎高女孩塑像,宛如御宅族收藏的美少女(Bishojo)模型放大版。針對此作,村上隆自言:「我的靈感來自於一款以巨乳少女為主角的遊戲,在這個畸形少女的身上,我看到了日本文化的深厚歷史,日本人的性自卑以及逐漸變態的性文化。我意識到如果將她做成作品的話,將帶來多麼大的衝擊!」這樣的衝擊,的確撼動了藝術世界,打響了他的知名度。

在接續的創作中,1998年的《我的寂寞牛仔》(My Lonesome Cowboy)也延續了這些元素,只是這次的主角變成男性。而於1999年後期,他開始討論可愛的文化現象,思考著為何Hello Kitty、口袋怪物會受大眾喜愛?它們在市場上的生存祕訣與普遍性為何?這樣的秘訣沿用到藝術上是否也同時有效?村上隆分析著共通的「可愛的原則」,找到了一個決定可愛角色的系統─「在圓形之中兩個像眼睛的圓點,與一個微笑的嘴巴」。無數可愛的角色於是乎被創造出來,如Mr. DOB、Mr. Pointy、微笑花朵、色彩繽紛的磨菇、熊貓;然而,可愛背後的無深度虛空,也透過無數的角色複製呈現於畫面之中。面對這樣的作品,在西方人眼中,它們滿足了其對日本異國文化的想像與刻板印象,與表面繁瑣、無深度的文化特質。而在多數東方人眼中,若不深究作品中隱含的嚴肅議題,可愛的人物外表便毫不費力地擄獲了大眾的心。村上隆的招牌語彙也就此建立起來,對新世代的族群招手微笑。

創作哲學:精緻生產,大量繁衍

村上隆並非單打獨鬥的創作,他在1994、1996年分別在紐約布魯克林與東京設立了工作室,在東京的空間命名為「Hiropon工廠」,招募助手來幫助他實踐其對繪畫與雕塑想法、把觀念轉成藝術品。村上隆早期的作品一向堅持手繪的原則,然不一定皆由他所繪。通常在創作時,他會先在電腦上畫草稿,再請助手修圖,在經過他的確認後,助手會用電腦印出完稿,再一絲不茍地按大小、比例、顏色畫到帆布上。從2003年開始,他每年大概會為100張畫作及為數不少的雕塑、設計作品簽名,而作品在完成後,即會被裝箱運往世界各地。雖然其中不乏相似度極高的作品,但村上隆自言:「不怕重複自己的作品,只要市場有需要,便會生產。」

村上隆的大量生產藝術策略打破了傳統藝術品「獨一無二的哲學」(one-of-a-kind philosophy),企圖創造最大的產值。他認為:「複製作品是其中一個方式,它可讓其他的國家體會、浸凐於日本文化之中。對於世界上相對的少數民族(像日本人)來說,他們需要為更好的生存機會做選擇;就像某些物種一次會產下大量的卵得以爭取延續物種生命的機會一般,我的藝術也是如此!」

【典藏今藝術200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