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儀/報導
●唱盤達人/劉景偉(金革唱片經理)
要播放黑膠唱片,就一定要有唱盤、擴大機、音箱(喇叭)等設備,在傳統音響店都還可以買到。
唱盤價格從4千元到1萬元出頭都有,如果包括擴大機和音箱,入門級整套大約要花上3-5萬元。如果自己家裡已經有擴大機,只要有PHONO功能就可外接唱盤。
唱盤的保養其實不難,只要放在通風、太陽不會直射的地方就好,有附蓋子的機種要提防過於潮濕;唱盤的唱針和皮帶算是消耗品,可以請店家代為更換,自己買零件DIY也不難。
因應時代潮流,KOKA就有推出唱盤、CD、MP3多合一功能的音響,還能將LP的音樂轉檔到MP3中貼身欣賞,約4-5千元上下就能買到。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黑膠唱片 如何清潔與保存?
記者陳立儀/報導
清潔→用水沖洗
保存→直立緊貼
●唱盤達人/劉景偉(金革唱片經理)
黑膠唱片最怕潮濕和變形,但是清洗出人意料的簡單,只要放在水龍頭下用水沖洗,發霉狀況嚴重的話,用手指指腹輕輕把汙垢撥掉;洗完之後把舊報紙靠牆鋪成L型,再把唱片直立放妥風乾就好。
平時收放一定要先把唱片放入專用封套內,然後直立放置,每張唱片貼得越緊越好,比較不會變形。放置的環境最好通風乾燥,避免太陽直射或過度高溫。
也有音響唱片行提供「洗唱片」的服務,金革唱片洗一張唱片加上內外封套換新,只要50元,會員免費。
清潔→用水沖洗
保存→直立緊貼
●唱盤達人/劉景偉(金革唱片經理)
黑膠唱片最怕潮濕和變形,但是清洗出人意料的簡單,只要放在水龍頭下用水沖洗,發霉狀況嚴重的話,用手指指腹輕輕把汙垢撥掉;洗完之後把舊報紙靠牆鋪成L型,再把唱片直立放妥風乾就好。
平時收放一定要先把唱片放入專用封套內,然後直立放置,每張唱片貼得越緊越好,比較不會變形。放置的環境最好通風乾燥,避免太陽直射或過度高溫。
也有音響唱片行提供「洗唱片」的服務,金革唱片洗一張唱片加上內外封套換新,只要50元,會員免費。
達人秘訣》二手黑膠怎麼挑? 怎麼賣?
記者陳立儀/報導
●黑膠唱片達人/林可(YES 007網路電台主持人)
二手黑膠怎麼挑?
1.識貨:出版年代在20年以上的黑膠唱片幾乎都沒有發行原版CD,或是一些已經倒閉、被合併或停止發片的唱片公司,如綜一、歌林、光美、可登、鄉城、飛羚等,最值得收藏;發行數量較少、特別版(如演唱會)等身價也較高。另外蔡琴、黃鶯鶯、蘇芮、齊秦、鄧麗君等巨星更是增值重點。
2.包裝是否完整?包括最外層塑膠封套、指套、內部唱片塑膠套等,全新或保存狀況良好的唱片,行情會比有破損、潮濕、褪色的高一倍以上。
3.唱片狀況如何?是否有刮傷、發霉等,挑片時一定要打開仔細檢查。
4.是否有附原版完整歌詞。
二手貨怎麼賣?
只要是正版唱片、CD或影音光碟,內外沒有嚴重破損或刮傷的,都可請店家估價回收。
黑膠唱片回收價格依出版年代、歌手知名度、磨損程度、市場數量等條件不一;但CD的回收價並不高,約5-90元,像民國77-80年左右,CD剛推出時都是送往日本壓片,身價就會比較高;DVD則約可賣到市價一半。
●黑膠唱片達人/林可(YES 007網路電台主持人)
二手黑膠怎麼挑?
1.識貨:出版年代在20年以上的黑膠唱片幾乎都沒有發行原版CD,或是一些已經倒閉、被合併或停止發片的唱片公司,如綜一、歌林、光美、可登、鄉城、飛羚等,最值得收藏;發行數量較少、特別版(如演唱會)等身價也較高。另外蔡琴、黃鶯鶯、蘇芮、齊秦、鄧麗君等巨星更是增值重點。
2.包裝是否完整?包括最外層塑膠封套、指套、內部唱片塑膠套等,全新或保存狀況良好的唱片,行情會比有破損、潮濕、褪色的高一倍以上。
3.唱片狀況如何?是否有刮傷、發霉等,挑片時一定要打開仔細檢查。
4.是否有附原版完整歌詞。
二手貨怎麼賣?
只要是正版唱片、CD或影音光碟,內外沒有嚴重破損或刮傷的,都可請店家估價回收。
黑膠唱片回收價格依出版年代、歌手知名度、磨損程度、市場數量等條件不一;但CD的回收價並不高,約5-90元,像民國77-80年左右,CD剛推出時都是送往日本壓片,身價就會比較高;DVD則約可賣到市價一半。
黑膠唱片 轉動音樂的懷舊時光
記者陳立儀/報導
●黑膠唱片達人/林可(YES 007網路電台主持人)
復古風潮起 老唱片新魅力
如果以歌手特質來區分,林可說像是聲音渾厚低沉如蔡琴、黃小琥,飽滿高亢如蘇芮、張惠妹、林志炫、費玉清,中氣十足轉音技巧優的鳳飛飛、江蕙,迷幻情境式的黃鶯鶯、林宥嘉,清新民謠風的陳綺貞、張懸等,都具有挑戰黑膠唱片的實力,不過新一代歌手已經沒有這個機會囉!
在歐美至今都還有針對特定族群發行黑膠唱片,不過單價可不便宜,從6百元到2千元以上都有。除了發燒友和收藏家之外,台灣也因為復古風潮興起,加上近來有不少早年巨星復出開演唱會,喚起歌迷回頭收集偶像陳年舊作的欲望,包括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不少買家。
黑膠唱片與CD的差別:
黑膠唱片→飽和且柔軟
CD→清晰而犀利
黑膠唱片(LP)的音樂格式是未經壓縮的類比式,播放出的聲音飽和且柔軟,但難免會有一點雜音;CD播放的數位音樂則以透過壓縮技術去除雜音,聲音聽起來清晰而犀利,相對卻少了點真實感。
聲音具有特殊性的歌手,使用簡單樂器的靈魂樂、爵士樂或鋼琴、小提琴演奏,甚至氣勢磅礡的古典交響樂,都很適合透過黑膠唱片來表現。大約從1970年起,因為錄音格式和隨身聽的風行,體積大、保存不易的黑膠唱片就逐漸被卡帶、CD、MP3所取代。
【2008/03/02 聯合報】
●黑膠唱片達人/林可(YES 007網路電台主持人)
復古風潮起 老唱片新魅力
如果以歌手特質來區分,林可說像是聲音渾厚低沉如蔡琴、黃小琥,飽滿高亢如蘇芮、張惠妹、林志炫、費玉清,中氣十足轉音技巧優的鳳飛飛、江蕙,迷幻情境式的黃鶯鶯、林宥嘉,清新民謠風的陳綺貞、張懸等,都具有挑戰黑膠唱片的實力,不過新一代歌手已經沒有這個機會囉!
在歐美至今都還有針對特定族群發行黑膠唱片,不過單價可不便宜,從6百元到2千元以上都有。除了發燒友和收藏家之外,台灣也因為復古風潮興起,加上近來有不少早年巨星復出開演唱會,喚起歌迷回頭收集偶像陳年舊作的欲望,包括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不少買家。
黑膠唱片與CD的差別:
黑膠唱片→飽和且柔軟
CD→清晰而犀利
黑膠唱片(LP)的音樂格式是未經壓縮的類比式,播放出的聲音飽和且柔軟,但難免會有一點雜音;CD播放的數位音樂則以透過壓縮技術去除雜音,聲音聽起來清晰而犀利,相對卻少了點真實感。
聲音具有特殊性的歌手,使用簡單樂器的靈魂樂、爵士樂或鋼琴、小提琴演奏,甚至氣勢磅礡的古典交響樂,都很適合透過黑膠唱片來表現。大約從1970年起,因為錄音格式和隨身聽的風行,體積大、保存不易的黑膠唱片就逐漸被卡帶、CD、MP3所取代。
【2008/03/02 聯合報】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東方遇上西方 莎翁名劇變布袋戲
【文/曹秀雲】
「太加厚,噯嘿山狗大阿枝(大家好,我是蜥蜴阿枝)!」咦!掌中戲舞台上,穿著衣服、長了雙腳、還綁著兩條辮子的蜥蜴頭布偶,搖搖擺擺的走出來,緩緩吐出的配音,不是台語,而是韻律婉轉、彷彿吟唱詩歌般的客家話,很特別,也很好聽。
操縱掌中布偶的黃武山,是「山宛然」劇團團長,是第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客家籍偶戲藝術家,二○○二年創立「山宛然」,六年來,他每年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客家偶戲創作。
去年,他根據客家童話繪本《山狗大的星星》新編「山狗大不大」客家童話偶劇,戲裡主角蜥蜴阿枝與阿大,會翻筋斗,還會唱鋼琴、手風琴伴奏的客家老山歌、平板調;更炫的是,舞台如同魔術秀,一下是黑得發亮的寧靜星空、一會兒又出現耀目煙火秀。
「剛開始,有人聽不懂客家話;但到最後,小朋友都依依不捨跑來問:阿大、阿枝什麼時候再來?」講到布袋戲,三十四歲、瘦高斯文的黃武山,眼神綻亮起來!
重學母語 花半年讀劇本
其實,最早啟發黃武山投入客家布袋戲推動的關鍵人物,竟是說福佬話的布袋戲國寶級大師李天祿。
李天祿當年為布袋戲承傳,與兒子、徒弟在台北莒光國小指導「微宛然」布袋劇團,黃武山小學四年級即加入,成為李天祿第一代徒孫。
剛開始,他和其他人一樣,用福佬話(閩南語)來「搬」(演)布袋戲,有天,李天祿師祖發現黃武山的福佬話,都有一個「腔」(口音),才知他是客家人,李天祿意味深長的鼓勵他:「既然是客家人,就該用自己的語言去講!」
於是,一九九九年,當時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求學的黃武山,首次嘗試以李天祿的「武松打虎」劇本,改編成客家語演出。
布袋戲口白美感,還強調有節奏、語調、俚語等通俗卻又優美表現,完全顛覆了黃武山平日講話習慣,他等於要重新學習說話方式。
「我把每句台詞先錄在錄音帶裡,然後一句句矯正、背下來。」黃武山回憶,當時他很幸運遇到知名山歌天后賴碧霞的指導,一字一句重新咬字學習,體會客家語言七音之美。「武松打虎」這套客語劇本,他花了半年才講順。
演出當天,黃武山特別請了外婆、爸、媽和舅舅看他的客家布袋戲首演,「希望他們知道,我以身為客家人為榮!」會後,舅舅笑著拍他肩膀說:「你這個平常客家話講得不怎麼樣的人,居然也可以用客家話演戲!」
顛覆傳統 用偶戲破界限
二○○一年,他又和邱豐榮、謝宇威等幾位客家新生代的藝術人,組成「魅戲(Mercy)」偶劇團,第一部創作是根據作家李喬的著作——《寒夜》為藍本,改編成客家移民史詩故事《渡海悲歌》。
全劇完全以客語發音,利用黃武山擅長的布袋戲操偶,融入逗趣的客家俚語,結合謝宇威以吉他、口琴伴奏譜編出的七言詩創作樂曲,再搭配上素樸客家藍衫服飾等造型,聲光、音樂、視覺,每一樣都是顛覆客家偶劇嶄新嘗試。
這齣戲演出後博得滿堂彩,幾個年輕人熱血沸騰開始大膽玩更新的創作。
黃武山首次將西方藝術與東方布袋戲結合,和「亦宛然」劇團合作,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劇「亨利四世」,不但布偶變成高鼻子、大眼睛立體輪廓的英國人;還將古典英語口白變成文雅閩南語戲文。
二○○五年,他獲得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e Council)年度表演藝術類獎,赴紐約學習三個月,親身浸潤在最藝術薈萃的紐約生活,讓他對客家布袋戲有更深層思考轉變。
有次,他去看一齣名為「Q大街(Ave.Q)」布偶劇,舞台上只有一個人與一個偶,偶師操作手法雖不如台灣偶戲師父的出神入化手技,但簡單的演身與演師角色,在舞台創造出的氛圍、視野,充滿張力。這讓習慣隱身操偶的黃武山心頭一震,重新咀嚼前輩藝術家念茲在茲的「表演本質在人」內蘊真義。
他將這感受化為實際創作,二○○六年,他大膽改編李天祿劇本「巧遇姻緣」成「女兒嫁」新劇,表現現代女孩對感情嚮往又害怕、矛盾情結。劇中採用客語、普通話、福佬話甚至英語;更打破傳統布袋戲六角彩樓舞台框架,結合小劇場,把真人與布偶放同一個舞台同時出現,產生新穎對話關係。
對布袋戲並沒有好感的年輕客家籍聲樂老師黃珮舒,看完「女兒嫁」後,訝異「布袋戲偶也能與真人一起演出,還更唯妙唯肖傳達女兒家內心複雜情懷!」這心有戚戚的感動,讓黃珮舒拜倒在黃武山現代客家布袋戲劇。
之後,喜歡裁縫的黃珮舒,更在黃武山鼓勵下,為「山狗大」新劇縫製全新戲服,「不同領域的新朋友,可以激盪出更不同的視野與創意火花。」黃武山幽默說,這是他在國外喝了很多咖啡、參加許多派對後,學習到的匯集人才的技巧。
硬頸精神 憑熱情拚現實
「整個把布袋戲顛覆,你要走到最前面再反過來,去找出它的可能性。」經常在顛覆傳統的黃武山說,布袋戲需要「質變」才能生存下去;同時,布袋戲也須接觸人群「讓人看得懂,文化才能傳承下去!」
但是要兼顧理想與現實,黃武山走得很辛苦。資深客家布袋戲人邱豐榮曾說,目前台灣許多表演工作者,必須兼顧現實生計,這使得客家布袋戲徘徊在「專業」與「業餘」間,出現發展的瓶頸。
黃武山也透露,單靠經營一個劇團過活,根本不可能。小時候與他一起加入「亦宛然」學布袋戲的十一個小朋友,陸續打退堂鼓,最後只剩三個人。
高中時,他也因升學的壓力,一度停止學習布袋戲,但「少了布袋戲,心裡就覺得失落,人生沒有目標。」後來黃武山想出一個辦法:先把功課念好,考上、讀完大學,再利用課餘時間發展自己興趣,「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我問黃武山對未來有什麼想法?他先把布偶一個個溫柔、小心折好後,想也沒想回答說:「就是一直演下去啊!」在他靦腆笑容、單薄藍T恤的高瘦身軀下,我好像看到一絲活力陽光,雖然仍微弱,但是光與熱正慢慢聚焦……
「太加厚,噯嘿山狗大阿枝(大家好,我是蜥蜴阿枝)!」咦!掌中戲舞台上,穿著衣服、長了雙腳、還綁著兩條辮子的蜥蜴頭布偶,搖搖擺擺的走出來,緩緩吐出的配音,不是台語,而是韻律婉轉、彷彿吟唱詩歌般的客家話,很特別,也很好聽。
操縱掌中布偶的黃武山,是「山宛然」劇團團長,是第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客家籍偶戲藝術家,二○○二年創立「山宛然」,六年來,他每年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客家偶戲創作。
去年,他根據客家童話繪本《山狗大的星星》新編「山狗大不大」客家童話偶劇,戲裡主角蜥蜴阿枝與阿大,會翻筋斗,還會唱鋼琴、手風琴伴奏的客家老山歌、平板調;更炫的是,舞台如同魔術秀,一下是黑得發亮的寧靜星空、一會兒又出現耀目煙火秀。
「剛開始,有人聽不懂客家話;但到最後,小朋友都依依不捨跑來問:阿大、阿枝什麼時候再來?」講到布袋戲,三十四歲、瘦高斯文的黃武山,眼神綻亮起來!
重學母語 花半年讀劇本
其實,最早啟發黃武山投入客家布袋戲推動的關鍵人物,竟是說福佬話的布袋戲國寶級大師李天祿。
李天祿當年為布袋戲承傳,與兒子、徒弟在台北莒光國小指導「微宛然」布袋劇團,黃武山小學四年級即加入,成為李天祿第一代徒孫。
剛開始,他和其他人一樣,用福佬話(閩南語)來「搬」(演)布袋戲,有天,李天祿師祖發現黃武山的福佬話,都有一個「腔」(口音),才知他是客家人,李天祿意味深長的鼓勵他:「既然是客家人,就該用自己的語言去講!」
於是,一九九九年,當時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求學的黃武山,首次嘗試以李天祿的「武松打虎」劇本,改編成客家語演出。
布袋戲口白美感,還強調有節奏、語調、俚語等通俗卻又優美表現,完全顛覆了黃武山平日講話習慣,他等於要重新學習說話方式。
「我把每句台詞先錄在錄音帶裡,然後一句句矯正、背下來。」黃武山回憶,當時他很幸運遇到知名山歌天后賴碧霞的指導,一字一句重新咬字學習,體會客家語言七音之美。「武松打虎」這套客語劇本,他花了半年才講順。
演出當天,黃武山特別請了外婆、爸、媽和舅舅看他的客家布袋戲首演,「希望他們知道,我以身為客家人為榮!」會後,舅舅笑著拍他肩膀說:「你這個平常客家話講得不怎麼樣的人,居然也可以用客家話演戲!」
顛覆傳統 用偶戲破界限
二○○一年,他又和邱豐榮、謝宇威等幾位客家新生代的藝術人,組成「魅戲(Mercy)」偶劇團,第一部創作是根據作家李喬的著作——《寒夜》為藍本,改編成客家移民史詩故事《渡海悲歌》。
全劇完全以客語發音,利用黃武山擅長的布袋戲操偶,融入逗趣的客家俚語,結合謝宇威以吉他、口琴伴奏譜編出的七言詩創作樂曲,再搭配上素樸客家藍衫服飾等造型,聲光、音樂、視覺,每一樣都是顛覆客家偶劇嶄新嘗試。
這齣戲演出後博得滿堂彩,幾個年輕人熱血沸騰開始大膽玩更新的創作。
黃武山首次將西方藝術與東方布袋戲結合,和「亦宛然」劇團合作,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劇「亨利四世」,不但布偶變成高鼻子、大眼睛立體輪廓的英國人;還將古典英語口白變成文雅閩南語戲文。
二○○五年,他獲得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e Council)年度表演藝術類獎,赴紐約學習三個月,親身浸潤在最藝術薈萃的紐約生活,讓他對客家布袋戲有更深層思考轉變。
有次,他去看一齣名為「Q大街(Ave.Q)」布偶劇,舞台上只有一個人與一個偶,偶師操作手法雖不如台灣偶戲師父的出神入化手技,但簡單的演身與演師角色,在舞台創造出的氛圍、視野,充滿張力。這讓習慣隱身操偶的黃武山心頭一震,重新咀嚼前輩藝術家念茲在茲的「表演本質在人」內蘊真義。
他將這感受化為實際創作,二○○六年,他大膽改編李天祿劇本「巧遇姻緣」成「女兒嫁」新劇,表現現代女孩對感情嚮往又害怕、矛盾情結。劇中採用客語、普通話、福佬話甚至英語;更打破傳統布袋戲六角彩樓舞台框架,結合小劇場,把真人與布偶放同一個舞台同時出現,產生新穎對話關係。
對布袋戲並沒有好感的年輕客家籍聲樂老師黃珮舒,看完「女兒嫁」後,訝異「布袋戲偶也能與真人一起演出,還更唯妙唯肖傳達女兒家內心複雜情懷!」這心有戚戚的感動,讓黃珮舒拜倒在黃武山現代客家布袋戲劇。
之後,喜歡裁縫的黃珮舒,更在黃武山鼓勵下,為「山狗大」新劇縫製全新戲服,「不同領域的新朋友,可以激盪出更不同的視野與創意火花。」黃武山幽默說,這是他在國外喝了很多咖啡、參加許多派對後,學習到的匯集人才的技巧。
硬頸精神 憑熱情拚現實
「整個把布袋戲顛覆,你要走到最前面再反過來,去找出它的可能性。」經常在顛覆傳統的黃武山說,布袋戲需要「質變」才能生存下去;同時,布袋戲也須接觸人群「讓人看得懂,文化才能傳承下去!」
但是要兼顧理想與現實,黃武山走得很辛苦。資深客家布袋戲人邱豐榮曾說,目前台灣許多表演工作者,必須兼顧現實生計,這使得客家布袋戲徘徊在「專業」與「業餘」間,出現發展的瓶頸。
黃武山也透露,單靠經營一個劇團過活,根本不可能。小時候與他一起加入「亦宛然」學布袋戲的十一個小朋友,陸續打退堂鼓,最後只剩三個人。
高中時,他也因升學的壓力,一度停止學習布袋戲,但「少了布袋戲,心裡就覺得失落,人生沒有目標。」後來黃武山想出一個辦法:先把功課念好,考上、讀完大學,再利用課餘時間發展自己興趣,「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
我問黃武山對未來有什麼想法?他先把布偶一個個溫柔、小心折好後,想也沒想回答說:「就是一直演下去啊!」在他靦腆笑容、單薄藍T恤的高瘦身軀下,我好像看到一絲活力陽光,雖然仍微弱,但是光與熱正慢慢聚焦……
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跌了一大跤,但我仍有夢!
他的創意,曾經掀起全台懷舊風潮,為他帶來上億元的年營收;卻在同時身兼創意人、投
資人、管理者與經營者四種角色而疲於奔命兩年後,風光不再,還讓他揹上近億元的負債
。
他是「台灣故事館」創辦人吳傳治,2007年6月,他將這座位在台北車站商圈、占地1500
坪、號稱是亞洲最大的懷舊主題博物館出售後,暫時消失了行蹤,很多人都在關心:「吳
傳治到哪裡去了?」
原味還原六○年代,台灣懷舊先驅
暴瘦十幾公斤的吳傳治回到台中老家,回到他最初將創意點石成金的地方──香蕉新樂園
與上海新樂園,這兩家以懷舊為主題的餐廳,準備重新出發。
在最艱困的那段時間,躁鬱症與憂鬱症接踵襲來。有一段時間吳傳治在台北處理善後事宜
,常常拿起電話打給台中的妻子說:「我想哭。」就這麼痛哭了數次,為了上億的債務,
吳傳治散盡家產,房子、車子,一切歸零,當年他從無到有,今天,從有到無,重回原點
。現在的他,與兩年前的他,似乎沒什麼不一樣,又彷彿有點不一樣,原來,答案就在那
發白的兩鬢。
吳傳治感到非常心痛,望著遠方,他失落地說:「我承認我是失敗的,但是台灣故事館是
我在創意上的極致。」
吳傳治的創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原汁原味地還原了1960年代的台灣,這是五十三年
次的吳傳治心中台灣最美好的年代,不分族群的和平氛圍,齊心齊力為台灣的經濟起飛,
熱忱地貢獻。
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一景一物都帶著濃厚人情味,許多五年級生至今仍懷念不已。正是
這種懷舊心態觸發了吳傳治,決心將它從夢想變為實際。
蒐集古物追尋過往,全台走透透
小時候因為家貧,吳傳治對於身邊的每件事物都十分珍惜,無論是友人贈送,或是在路邊
撿到的小東西,即便是一顆石頭、別人眼中沒有價值的日常用品,在他眼中,卻是值得保
留的珍寶。對於吳傳治來說,東西只有收藏,沒有丟棄,他的家裡,連床下都塞滿了他的
大小收藏,孩子總是抱怨,每次全家出遊,到頭來都變成爸爸的蒐集之旅。
吳傳治蒐集老東西的範圍,大到家具廚櫃,小至廣告傳單。當年,沒有網路拍賣,吳傳治
用他的雙腳,一步一步踏遍台灣各鄉村,一次又一次與鄉下老人聊天互動,又或者是聽說
哪些地區有舊房子要拆遷,他帶著相機,一點一滴蒐集、記錄下這些保留台灣過去歲月痕
跡的老東西。
即使現在網路拍賣盛行,很多老東西可以透過網拍獲得,吳傳治還是堅持用走透透的方式
親力而為,他說:「我享受的是尋找老物的過程,不是結果。」
二十年下來,他的收藏量驚人到必須租下逾兩百坪的倉庫才能容納,也開始把這些老東西
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台中豐原的懷舊茶館是起步,因為大受歡迎,但店內陳列空間有限,
他開始構思如何完整打造1960年代的台灣,讓倉庫裡這些大大小小的老東西,回到它原本
應該存在的時空位置上。
這不是個容易的工程。位在台中市區內的香蕉新樂園,一進門,眼前展開的就是一條台灣
早期熱鬧又親切的鄉鎮街道,從雜貨店、商號、寫真館、理髮店與戲院,這些商家不是用
空洞的復古外觀呈現,而是重新被賦予生命力。商店內的每一件商品、常民用具都一樣不
缺,所有老東西都回到當年正確的位置,讓人恍若返還1960年代。
帶頭打造經濟規模,給創意人機會
一般訪客不容易注意到的小細節,才更顯出吳傳治的用心,像是雜貨店外被陽光長期照射
泛黃的牆壁、長期風吹雨打造成的牆壁雨痕,以及牆壁懸掛的相片與各種廣告宣傳,都是
1960年代台中居民實際生活的點滴。從當年廣告的形式、早期商家申請商業執照的格式等
,學美術設計出身的吳傳治,一一親手將它還原,找適合的材料,做最細膩的加工。
雜貨店裡各種商品的擺放方式,小至彈珠,大至門前停靠的一輛老式機車載著裝滿汽水的
木箱,他都努力還原當時場景,看起來就像這家雜貨鋪還在營業呢!這些毫不馬虎的小細
節累積起來,帶領參觀者穿梭時光隧道,返回了他們的青春歲月……
吳傳治說:「很多有創意的人只是想一想,但我是有執行能力的創意人。」他在台中相繼
打造的兩家懷舊餐館──香蕉新樂園與上海新樂園,一出手就成功,創造上億元的年營收
,證明他的創意,確實能吸引消費者;因為經營成績傑出,讓這位創意人不甘於只做一個
創意人,更要成為創業家,吳傳治說:「台灣現在只會製造很多的創意人,但是沒有創造
一個經濟規模給這些創意人。」
吳傳治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這樣的經濟規模,更希望深耕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因為,台
灣創意工作者需要機會。
但是,他卻重重跌了一跤。
起落人生勇敢作夢,原點再出發
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只是代價往往高到幾乎難以承受,兩年前那位意氣風發的吳傳治不見
了,取而代之的沉潛與低調,「我不該身兼數職。」他認為,如果是創業初期,身兼數職
是可以並存的,但是隨著事業體逐漸成長,他沒有把經營與管理者的角色交由專業人士去
負責,反而讓自己陷入又是創意人又是投資人,又是管理經營者的角色,為此疲於奔命。
吳傳治選擇面對失敗,「會失敗就是不夠。」生活、事業都歸零,夜半,怎麼都無法入睡
,他強迫自己看書,靜下心來;他隨身攜帶一本空白筆記本,隨時隨地記下在腦海中浮光
掠影的想法。
雖然跌落谷底,但不變的是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吳傳治就是無法接受一個文化活動可以任
意抄襲,隨便舉辦。
「懷舊只是一個議題,我不是玩玩創意強說愁而已,我是打從心裡在乎這塊土地的人。」
吳傳治說,他現在得先想辦法還清債務。他打算再好好整頓這兩家目前仍然持續在獲利的
懷舊餐廳。
但是他仍有夢,他要打造一間百年老店博物館,還原百年前台灣各地傳統老店的風貌,再
邀請這些百年老店進駐實際經營,讓無論是在地人或是觀光客都能在這間百年老店博物館
內享用老店美食,還能感受當年的風貌。
對照他現在的窘境,這樣的大夢,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對於一位創意人來說,只要夢想的
火花不熄,都有機會,再一次點燃令人驚艷的創意煙火。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620
資人、管理者與經營者四種角色而疲於奔命兩年後,風光不再,還讓他揹上近億元的負債
。
他是「台灣故事館」創辦人吳傳治,2007年6月,他將這座位在台北車站商圈、占地1500
坪、號稱是亞洲最大的懷舊主題博物館出售後,暫時消失了行蹤,很多人都在關心:「吳
傳治到哪裡去了?」
原味還原六○年代,台灣懷舊先驅
暴瘦十幾公斤的吳傳治回到台中老家,回到他最初將創意點石成金的地方──香蕉新樂園
與上海新樂園,這兩家以懷舊為主題的餐廳,準備重新出發。
在最艱困的那段時間,躁鬱症與憂鬱症接踵襲來。有一段時間吳傳治在台北處理善後事宜
,常常拿起電話打給台中的妻子說:「我想哭。」就這麼痛哭了數次,為了上億的債務,
吳傳治散盡家產,房子、車子,一切歸零,當年他從無到有,今天,從有到無,重回原點
。現在的他,與兩年前的他,似乎沒什麼不一樣,又彷彿有點不一樣,原來,答案就在那
發白的兩鬢。
吳傳治感到非常心痛,望著遠方,他失落地說:「我承認我是失敗的,但是台灣故事館是
我在創意上的極致。」
吳傳治的創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原汁原味地還原了1960年代的台灣,這是五十三年
次的吳傳治心中台灣最美好的年代,不分族群的和平氛圍,齊心齊力為台灣的經濟起飛,
熱忱地貢獻。
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一景一物都帶著濃厚人情味,許多五年級生至今仍懷念不已。正是
這種懷舊心態觸發了吳傳治,決心將它從夢想變為實際。
蒐集古物追尋過往,全台走透透
小時候因為家貧,吳傳治對於身邊的每件事物都十分珍惜,無論是友人贈送,或是在路邊
撿到的小東西,即便是一顆石頭、別人眼中沒有價值的日常用品,在他眼中,卻是值得保
留的珍寶。對於吳傳治來說,東西只有收藏,沒有丟棄,他的家裡,連床下都塞滿了他的
大小收藏,孩子總是抱怨,每次全家出遊,到頭來都變成爸爸的蒐集之旅。
吳傳治蒐集老東西的範圍,大到家具廚櫃,小至廣告傳單。當年,沒有網路拍賣,吳傳治
用他的雙腳,一步一步踏遍台灣各鄉村,一次又一次與鄉下老人聊天互動,又或者是聽說
哪些地區有舊房子要拆遷,他帶著相機,一點一滴蒐集、記錄下這些保留台灣過去歲月痕
跡的老東西。
即使現在網路拍賣盛行,很多老東西可以透過網拍獲得,吳傳治還是堅持用走透透的方式
親力而為,他說:「我享受的是尋找老物的過程,不是結果。」
二十年下來,他的收藏量驚人到必須租下逾兩百坪的倉庫才能容納,也開始把這些老東西
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台中豐原的懷舊茶館是起步,因為大受歡迎,但店內陳列空間有限,
他開始構思如何完整打造1960年代的台灣,讓倉庫裡這些大大小小的老東西,回到它原本
應該存在的時空位置上。
這不是個容易的工程。位在台中市區內的香蕉新樂園,一進門,眼前展開的就是一條台灣
早期熱鬧又親切的鄉鎮街道,從雜貨店、商號、寫真館、理髮店與戲院,這些商家不是用
空洞的復古外觀呈現,而是重新被賦予生命力。商店內的每一件商品、常民用具都一樣不
缺,所有老東西都回到當年正確的位置,讓人恍若返還1960年代。
帶頭打造經濟規模,給創意人機會
一般訪客不容易注意到的小細節,才更顯出吳傳治的用心,像是雜貨店外被陽光長期照射
泛黃的牆壁、長期風吹雨打造成的牆壁雨痕,以及牆壁懸掛的相片與各種廣告宣傳,都是
1960年代台中居民實際生活的點滴。從當年廣告的形式、早期商家申請商業執照的格式等
,學美術設計出身的吳傳治,一一親手將它還原,找適合的材料,做最細膩的加工。
雜貨店裡各種商品的擺放方式,小至彈珠,大至門前停靠的一輛老式機車載著裝滿汽水的
木箱,他都努力還原當時場景,看起來就像這家雜貨鋪還在營業呢!這些毫不馬虎的小細
節累積起來,帶領參觀者穿梭時光隧道,返回了他們的青春歲月……
吳傳治說:「很多有創意的人只是想一想,但我是有執行能力的創意人。」他在台中相繼
打造的兩家懷舊餐館──香蕉新樂園與上海新樂園,一出手就成功,創造上億元的年營收
,證明他的創意,確實能吸引消費者;因為經營成績傑出,讓這位創意人不甘於只做一個
創意人,更要成為創業家,吳傳治說:「台灣現在只會製造很多的創意人,但是沒有創造
一個經濟規模給這些創意人。」
吳傳治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這樣的經濟規模,更希望深耕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因為,台
灣創意工作者需要機會。
但是,他卻重重跌了一跤。
起落人生勇敢作夢,原點再出發
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只是代價往往高到幾乎難以承受,兩年前那位意氣風發的吳傳治不見
了,取而代之的沉潛與低調,「我不該身兼數職。」他認為,如果是創業初期,身兼數職
是可以並存的,但是隨著事業體逐漸成長,他沒有把經營與管理者的角色交由專業人士去
負責,反而讓自己陷入又是創意人又是投資人,又是管理經營者的角色,為此疲於奔命。
吳傳治選擇面對失敗,「會失敗就是不夠。」生活、事業都歸零,夜半,怎麼都無法入睡
,他強迫自己看書,靜下心來;他隨身攜帶一本空白筆記本,隨時隨地記下在腦海中浮光
掠影的想法。
雖然跌落谷底,但不變的是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吳傳治就是無法接受一個文化活動可以任
意抄襲,隨便舉辦。
「懷舊只是一個議題,我不是玩玩創意強說愁而已,我是打從心裡在乎這塊土地的人。」
吳傳治說,他現在得先想辦法還清債務。他打算再好好整頓這兩家目前仍然持續在獲利的
懷舊餐廳。
但是他仍有夢,他要打造一間百年老店博物館,還原百年前台灣各地傳統老店的風貌,再
邀請這些百年老店進駐實際經營,讓無論是在地人或是觀光客都能在這間百年老店博物館
內享用老店美食,還能感受當年的風貌。
對照他現在的窘境,這樣的大夢,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對於一位創意人來說,只要夢想的
火花不熄,都有機會,再一次點燃令人驚艷的創意煙火。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620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張曉剛 卡夫卡式的藝術家
来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北京城郊的酒廠藝術園,在烈日下燥熱而安靜。下午起來,穿著汗衫大褲衩的張曉剛,應聲出來開門——門外站著六七個人,分屬於日本、法國以及中國本土的3家不同媒體記者,禮貌而固執地要求採訪。
這還不是他的最高紀錄,最多時,他的工作室裡同時接待過5撥記者。這個少年時害羞、沉默、輕度自閉的畫家,現在可以流水作業般,從容應付那些內容相仿的提問。
畫室的四面,豎著他新畫的作品,隨著工作室越來越大,他的畫也越來越大了,整整一面牆的尺寸,畫了5個一字排開的小孩子,他們分別穿著工農商學兵的服飾,滿臉成人般井然、嚴肅的世故表情。
從去年開始,張曉剛的畫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大家庭》系列中的一幅在蘇富比拍到了78萬美元。很快,他的《天安門》在經過一番激烈競投之後,被一位神秘買家以1800萬港元拍得,而這幅畫從他手中被買走時,價格只不過是1000多美元。他的名字很快飆進了全球當代最著名的畫家之列,並創下了活著的亞洲畫家的拍賣最高紀錄。“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裡是實實在在的踏實,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這個市場瘋掉了。”
與名畫家同班
張曉剛4歲開始握畫筆。在機關工作的母親怕孩子們出去野,便教幾兄弟畫畫打發時間,最後只有老三張曉剛堅持下來。“小時候害羞,基本上不怎麼跟人來往,一個人呆在家,看書,畫畫,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精神寄託,同時,也是一個出口。通過畫畫,你可以和你創作的人物交流,就不用跟外面的人交流了。”
16歲那年,父親帶他去看望一個畫家。這位啟蒙老師把歐洲的繪畫技法和理念灌輸給了張曉剛。“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學畫的欲望,每天都跑到那位畫家家裡學畫畫,進步飛快。父母都認為我瘋掉了。”
在張曉剛的印象裡,從小到大,他幾乎就沒有從父母老師那兒得到過表揚,教畫畫的老師雖然認為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但也從不說一句讚揚的話。這種藝術上的自卑,在張曉剛考入四川美院以後,被放大到了最大。“別人跟我說我的人事關係被四川拿走時,我說:‘不可能,我這麼差。是不是招生的人弄錯了?’”
張曉剛所在的班級,是當時全國美術界的明星班,何多苓、程叢林、羅中立、高小華等,都是他當時的同班同學。初進校時,跑到同學宿舍一看,他就傻眼了,他們畫得太好了!“比我臨摹的範本都好很多,簡直跟國外的畫冊一樣。像何多苓的畫,我覺得跟謝洛夫沒什麼區別。”
太平間樓上
他們班的同學很快創作了一批傷痕題材的作品: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高小華的《為什麼》、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羅中立的《父親》都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傷痕繪畫的風格和語言主要是學習俄羅斯巡迴畫派,這與張曉剛從啟蒙老師那裡學習的歐洲繪畫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也與他的天性相左,他試圖糾正和模仿,但始終覺得彆扭。一年級結束的時候,他寫信給哥哥說:整整一年都沒有進步,我想退學。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圖書館買入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的畫冊,當時還看不懂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把張曉剛弄得很興奮,他發現除了蘇聯式的繪畫語言之外,原來大有另外的道路可走。
臨畢業創作時,他去四川阿壩藏族地區體驗生活,回來後畫了一批藏族題材的創作稿。結果學校認為他的風格太粗野,草稿沒有通過,沒發給他畫布、畫框和顏料。張曉剛最後把畫畫在牛皮紙上,在四川美院成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件。
時任《美術》雜誌編輯的栗憲庭來四川組稿、找新人。開會時,栗憲庭說了句,“除了別人的,張曉剛的這批也不錯。”就因為老栗這句話,學校通過了張曉剛的畢業創作。當期的《美術》發表了羅中立和張曉剛的作品,評價張曉剛有“近乎凡高的情緒”。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他的藝術自信。
畢業回到老家雲南昆明,張曉剛在地方歌舞團做過幾年舞美,“白天看很豔俗的東西,晚上畫一些恐怖的魔鬼”,主張在理性主義之外尋找神秘而原始的生命訴求。後來又轉到四川美院任教,“四川美院盛行的是鄉土藝術,只有我和葉永青兩個人喜歡現代藝術,校領導還勸教師不要跟我們來往。”
有幾年他幾乎是泡在酒桶裡,“每個星期大醉一場,小醉兩場”。喝得胃出血,被送到醫院住了兩個月,他病房的樓下,是太平間。
他要求醫生讓他看看人死的時候是什麼樣子,醫生同意了。這也許是他第一次觸摸到死亡。“生死關頭是一個體驗。當時又年輕,又有幻想,讀的書又比較多,受到的毒害比較深,加上身體不好,想的問題就比較大,比如死亡,比如宗教。”那段時間,他陸續畫了一批陰暗、晦澀的作品:肢解的手,殘缺的軀體,疑似人腦或羊腸的不明物體軟塌塌地堆成一團,而上帝的頭顱漂在水面上……
“出院以後我開始畫一些跟死亡有關的題材,精神上又孤獨又驕傲,覺得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和周圍已經有了距離,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我們那幫人基本上都是過這種分裂的生活。”
血緣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擊
1993年,張曉剛從北京回到昆明老家,他發現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大時代背景下的小家庭,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系列以“文革”為背景的創作素材?
那瞬間,他感覺到,“要出東西了”!似乎是某種更為強大的意志抓住他作為一件表達的工具。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他花了兩年時間專門研究技法,把背景降到最低,把色彩降到最低,把一切學院教給他的東西降到最低。按照他的畫法,每一幅畫他都必須畫三到四遍以上,一層幹了,畫另一層。“我是一個追求原作感的畫家,我一定要讓人看了我的原作,覺得看印刷品不過癮。”
張曉剛似乎永遠也畫不出陽光明媚的畫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藝術作品永遠是陰性和憂鬱的。後來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同志》以及《記憶與失憶》等系列,那些似乎是斑駁老照片中的人物,擁有被時代整齊劃一了的外型、衣著和表情,單眼皮的眼睛,眼仁微微凸起,冷漠而警覺,神態遊移。
“我就像家裡一個多餘的人,他們根本不需要我。下鄉時,臨走前我爸給我哥10元,只給我5元,哥哥分一些錢給我,我爸還跟他說:‘別給他,他又會亂花。’我每次從鄉下回家,一定要背一袋米回來,快吃完的時候,我爸就會跟我說:‘米吃完了,你該走了。’如果我不帶口糧回去,他會說:‘我們怎麼養得起你?’所以,我從小就沒有家的感覺,下鄉讓我精神愉快,我覺得我自由了,能夠靠勞動掙錢養活自己,離家越遠越好。”
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對張曉剛說,感覺他是一個“卡夫卡式的藝術家”——比較關注私密性;內向,相對地封閉自己;關注的都是個人的感覺,而且是不太正常的感覺;都有幻想的成分;都是日記式的表述方式,寫什麼都是我我我,而不是他他他。“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而且我也很喜歡卡夫卡。”
1999年與唐蕾離婚後,他拎了個包從成都來到北京,41歲換個城市重新租房過單身漢的生活。上午睡覺,下午畫畫,晚上跟朋友們碰面、喝酒。之後的8年裡,他搬了好幾次家,還是沒找到紮根北京的感覺,他說:我是一條野狗。
一次在重慶,他跟方力均、王廣義一起辦講座,學生問他,對血緣和家庭怎麼看,他脫口而出:血緣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擊。
是的,掌握了血緣與家庭,就掌握了張曉剛的主線。他的畫裡永遠都是父母隱約浮現的面孔,他的工作室裡貼著女兒歡歡從小到大的照片。女兒13歲出畫冊《家有小狗》,他歡喜地為她寫序言,並暗自得意孩子繼承了他的稟賦。他辦公桌上的煙缸,是一隻張開的大手,每個手指頭上都刻著不同表情的人臉。女兒小的時候,他常把自己的手指頭畫上哭笑各異的人臉,他的大手就成了女兒的玩具。女兒大了,看見這樣的煙缸,憶起兒時的遊戲,就買下來,送給他。
位於北京城郊的酒廠藝術園,在烈日下燥熱而安靜。下午起來,穿著汗衫大褲衩的張曉剛,應聲出來開門——門外站著六七個人,分屬於日本、法國以及中國本土的3家不同媒體記者,禮貌而固執地要求採訪。
這還不是他的最高紀錄,最多時,他的工作室裡同時接待過5撥記者。這個少年時害羞、沉默、輕度自閉的畫家,現在可以流水作業般,從容應付那些內容相仿的提問。
畫室的四面,豎著他新畫的作品,隨著工作室越來越大,他的畫也越來越大了,整整一面牆的尺寸,畫了5個一字排開的小孩子,他們分別穿著工農商學兵的服飾,滿臉成人般井然、嚴肅的世故表情。
從去年開始,張曉剛的畫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大家庭》系列中的一幅在蘇富比拍到了78萬美元。很快,他的《天安門》在經過一番激烈競投之後,被一位神秘買家以1800萬港元拍得,而這幅畫從他手中被買走時,價格只不過是1000多美元。他的名字很快飆進了全球當代最著名的畫家之列,並創下了活著的亞洲畫家的拍賣最高紀錄。“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裡是實實在在的踏實,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這個市場瘋掉了。”
與名畫家同班
張曉剛4歲開始握畫筆。在機關工作的母親怕孩子們出去野,便教幾兄弟畫畫打發時間,最後只有老三張曉剛堅持下來。“小時候害羞,基本上不怎麼跟人來往,一個人呆在家,看書,畫畫,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精神寄託,同時,也是一個出口。通過畫畫,你可以和你創作的人物交流,就不用跟外面的人交流了。”
16歲那年,父親帶他去看望一個畫家。這位啟蒙老師把歐洲的繪畫技法和理念灌輸給了張曉剛。“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學畫的欲望,每天都跑到那位畫家家裡學畫畫,進步飛快。父母都認為我瘋掉了。”
在張曉剛的印象裡,從小到大,他幾乎就沒有從父母老師那兒得到過表揚,教畫畫的老師雖然認為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但也從不說一句讚揚的話。這種藝術上的自卑,在張曉剛考入四川美院以後,被放大到了最大。“別人跟我說我的人事關係被四川拿走時,我說:‘不可能,我這麼差。是不是招生的人弄錯了?’”
張曉剛所在的班級,是當時全國美術界的明星班,何多苓、程叢林、羅中立、高小華等,都是他當時的同班同學。初進校時,跑到同學宿舍一看,他就傻眼了,他們畫得太好了!“比我臨摹的範本都好很多,簡直跟國外的畫冊一樣。像何多苓的畫,我覺得跟謝洛夫沒什麼區別。”
太平間樓上
他們班的同學很快創作了一批傷痕題材的作品: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高小華的《為什麼》、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羅中立的《父親》都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傷痕繪畫的風格和語言主要是學習俄羅斯巡迴畫派,這與張曉剛從啟蒙老師那裡學習的歐洲繪畫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也與他的天性相左,他試圖糾正和模仿,但始終覺得彆扭。一年級結束的時候,他寫信給哥哥說:整整一年都沒有進步,我想退學。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圖書館買入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的畫冊,當時還看不懂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把張曉剛弄得很興奮,他發現除了蘇聯式的繪畫語言之外,原來大有另外的道路可走。
臨畢業創作時,他去四川阿壩藏族地區體驗生活,回來後畫了一批藏族題材的創作稿。結果學校認為他的風格太粗野,草稿沒有通過,沒發給他畫布、畫框和顏料。張曉剛最後把畫畫在牛皮紙上,在四川美院成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件。
時任《美術》雜誌編輯的栗憲庭來四川組稿、找新人。開會時,栗憲庭說了句,“除了別人的,張曉剛的這批也不錯。”就因為老栗這句話,學校通過了張曉剛的畢業創作。當期的《美術》發表了羅中立和張曉剛的作品,評價張曉剛有“近乎凡高的情緒”。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他的藝術自信。
畢業回到老家雲南昆明,張曉剛在地方歌舞團做過幾年舞美,“白天看很豔俗的東西,晚上畫一些恐怖的魔鬼”,主張在理性主義之外尋找神秘而原始的生命訴求。後來又轉到四川美院任教,“四川美院盛行的是鄉土藝術,只有我和葉永青兩個人喜歡現代藝術,校領導還勸教師不要跟我們來往。”
有幾年他幾乎是泡在酒桶裡,“每個星期大醉一場,小醉兩場”。喝得胃出血,被送到醫院住了兩個月,他病房的樓下,是太平間。
他要求醫生讓他看看人死的時候是什麼樣子,醫生同意了。這也許是他第一次觸摸到死亡。“生死關頭是一個體驗。當時又年輕,又有幻想,讀的書又比較多,受到的毒害比較深,加上身體不好,想的問題就比較大,比如死亡,比如宗教。”那段時間,他陸續畫了一批陰暗、晦澀的作品:肢解的手,殘缺的軀體,疑似人腦或羊腸的不明物體軟塌塌地堆成一團,而上帝的頭顱漂在水面上……
“出院以後我開始畫一些跟死亡有關的題材,精神上又孤獨又驕傲,覺得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和周圍已經有了距離,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我們那幫人基本上都是過這種分裂的生活。”
血緣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擊
1993年,張曉剛從北京回到昆明老家,他發現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大時代背景下的小家庭,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系列以“文革”為背景的創作素材?
那瞬間,他感覺到,“要出東西了”!似乎是某種更為強大的意志抓住他作為一件表達的工具。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他花了兩年時間專門研究技法,把背景降到最低,把色彩降到最低,把一切學院教給他的東西降到最低。按照他的畫法,每一幅畫他都必須畫三到四遍以上,一層幹了,畫另一層。“我是一個追求原作感的畫家,我一定要讓人看了我的原作,覺得看印刷品不過癮。”
張曉剛似乎永遠也畫不出陽光明媚的畫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藝術作品永遠是陰性和憂鬱的。後來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同志》以及《記憶與失憶》等系列,那些似乎是斑駁老照片中的人物,擁有被時代整齊劃一了的外型、衣著和表情,單眼皮的眼睛,眼仁微微凸起,冷漠而警覺,神態遊移。
“我就像家裡一個多餘的人,他們根本不需要我。下鄉時,臨走前我爸給我哥10元,只給我5元,哥哥分一些錢給我,我爸還跟他說:‘別給他,他又會亂花。’我每次從鄉下回家,一定要背一袋米回來,快吃完的時候,我爸就會跟我說:‘米吃完了,你該走了。’如果我不帶口糧回去,他會說:‘我們怎麼養得起你?’所以,我從小就沒有家的感覺,下鄉讓我精神愉快,我覺得我自由了,能夠靠勞動掙錢養活自己,離家越遠越好。”
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對張曉剛說,感覺他是一個“卡夫卡式的藝術家”——比較關注私密性;內向,相對地封閉自己;關注的都是個人的感覺,而且是不太正常的感覺;都有幻想的成分;都是日記式的表述方式,寫什麼都是我我我,而不是他他他。“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而且我也很喜歡卡夫卡。”
1999年與唐蕾離婚後,他拎了個包從成都來到北京,41歲換個城市重新租房過單身漢的生活。上午睡覺,下午畫畫,晚上跟朋友們碰面、喝酒。之後的8年裡,他搬了好幾次家,還是沒找到紮根北京的感覺,他說:我是一條野狗。
一次在重慶,他跟方力均、王廣義一起辦講座,學生問他,對血緣和家庭怎麼看,他脫口而出:血緣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擊。
是的,掌握了血緣與家庭,就掌握了張曉剛的主線。他的畫裡永遠都是父母隱約浮現的面孔,他的工作室裡貼著女兒歡歡從小到大的照片。女兒13歲出畫冊《家有小狗》,他歡喜地為她寫序言,並暗自得意孩子繼承了他的稟賦。他辦公桌上的煙缸,是一隻張開的大手,每個手指頭上都刻著不同表情的人臉。女兒小的時候,他常把自己的手指頭畫上哭笑各異的人臉,他的大手就成了女兒的玩具。女兒大了,看見這樣的煙缸,憶起兒時的遊戲,就買下來,送給他。
標籤:
Artist,
Auction,
China,
Contemporary,
Controversy,
Culture,
Education,
Gallery,
Innovative,
Painting,
Vintag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