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Galle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alle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伊通公園20載 藝術抱滿懷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2008.11.24 02:31 am
伊通公園慶祝成立廿周年,現正舉行「小甜心」特展,集結展出152位藝術家作品。
記者 周美惠攝影

喧囂的台北鬧區,隱匿在公園旁的一棟老公寓裡,循著奇窄的樓梯往上,來到了「伊通公園」。這裡沒有林木草地、不像一般「公園」,映入來客眼簾的,盡是藝術品。

20年來,這裡如藝術家湯皇珍形容,彷彿「總是安著一枚磁石」,吸引文化人絡繹不絕。

源起 藝術家有話說

時光倒轉回1986至1987年,當年的台灣正歷經解嚴前後的激情─報禁解除媒體爭鳴、社會運動如火如荼、股票指數暴衝到1萬2000點…有群藝術家,為了「我有話要說」聚在一起。

從西班牙回國的莊普,在離台8年後返國,深切感受到藝術家的創作不再有顧忌,創見百花齊放。

「早年出國留學的人總是一去不復返,80年代開始,大家都回來了!」和莊普「亦師亦友」的藝術家林壽宇從英國回來,賴純純從日本、美國返台…大家群聚高談藝術、論理想「80年代就該有所不同」。

當時藝術家們常在台北東區的「春之藝廊」辦展覽、聚會,就近約在東區聚餐,結識於「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的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藝術家「迫不及待想探討現代藝術的精神相聯結」,在固定聚餐聊天半年後,決心找個地方定下來。

想開攝影工作室的劉慶堂在伊通街找到了一棟3層樓老公寓,於是2樓成為攝影工作室,3樓的客廳成了大夥兒「清談」聊藝術的論壇。一開始只是小圈圈的同好常 來,鮮有藝文圈內的人士走動,也未取名。直到劉慶堂把隔壁也租下來打通、1990年第一次正式對外辦展覽時,才定名為「伊通公園」。

迎新 白天聊到黑夜

1988到90年的伊通公園,「空間屬性如客廳一般,主人好客,對藝術既熱忱又謙卑…並以耳語的方式作小眾傳播的經營方式。」黃文浩為文回憶伊通公園時指出。

「莊普那一代的『文藝青年』不論是流行樂壇的李泰祥、詩人管管、羅門或是藝術家林壽宇,不分領域的藝術家都有個崇高的目標,他們承先啟後孜孜不倦的精神教誨,樹立了我對現代藝術的典範取向。」陳慧嶠說。

早期的伊通積極尋找各行各業「對美的看法」,並不侷限在視覺藝術領域,不僅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曾受邀,就連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甚至政治人物都是座上賓。

「當時一聽說有人剛從國外回來,我們就主動邀請;也有許多剛從國外回來的人主動前來。」劉慶堂回憶,「大家感受新時代已來臨,經常從白天聊到黑夜、再竟夜長談到天明!」

酒吧 耗盡原始熱情

進入90年代的伊通,開始定期對外展覽,「任何人有創作,即使不夠成熟、不敢在別的地方展覽、怕被人家笑…都可以來這裡!」莊普說,「實驗藝術的可能性」是伊通的宗旨,百無禁忌、什麼都可一試。

90年代初,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已在國際上風行,但台灣人還不熟悉,一般人進入藝術空間,普遍擔心「看不懂藝術、買不起畫、怕裡面的人瞧不起自己」,為了讓民眾在進入藝術場域時,能先有心理的緩衝,伊通在1990年開始增設咖啡座兼賣咖啡。

「咖啡廳時期」的伊通公園,室內採藍白色調、地中海式風格的裝潢,當時在台灣還很罕見,一時蔚為風尚,吸引不少業界人士慕名而來。而當時的藝術家「多能鄙事」,舉凡水電、木工、水泥…什麼都得會一點,因為伊通常三不五時重新改裝潢,以順應聊天的氣氛。

1994年,伊通多了一座吧台供應酒類,「西班牙人常說,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可以在吧台解決!」莊普笑說。

做為階段性功能,這種吧台文化拉近了彼此關係,卻也因一些人整夜喝酒「耗盡了藝術家的熱情」。更糟的是,莊普發現有些來客「為了趕時髦而來」,已失去伊通創設時的初衷,為了怕藝術的內容不見了,進入21世紀後,他們毅然決然拆了吧台「回到藝術的原點」。

執著 重返過去態度

現在的伊通依舊舉辦常態展覽、個人專展,維持「實驗性展場」的風格。「希望能更純粹、更冷靜!」陳慧嶠說。

經過20年耕耘,這裡已是國際策展人、國際藝術媒體來台灣時必定會造訪的園地,而伊通也開始在網路上和國際著名藝術雜誌打廣告。

展望未來,劉慶堂認為,只要本著對藝術的執著和態度,「順其自然發展,沒有轉型的問題。」陳慧嶠希望的卻是「回到過去的態度」,「我們最關心的仍然是藝術 的本質,每一年都要給藝術下個定義。」在這個藝術家曾經「一同佇足、溝通、捉摸不定、爭論不休」的地方,不斷歷經「重返藝術原點」的感動,仍將是伊通賴以 繼續前進的動能。

【2008/11/24 聯合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Robert Rauschenberg, Titan of American Art, Is Dead at 82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

Robert Rauschenberg at his home and studio in Captiva, Fla. in 2005. More Photos >

Published: May 14, 2008

Robert Rauschenberg, the irrepressibly prolific American artist who time and again reshaped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died Monday night. He was 82.

He died of heart failure, said Arne Glimcher, chairman of PaceWildenstein, the artist's gallery in Manhattan.

Mr. Rauschenberg’s work gave new meaning to sculpture. “Canyon,” for instance, consisted of a stuffed bald eagle attached to a canvas. “Monogram” was a stuffed Angora goat girdled by a tire atop a painted panel. “Bed” entailed a quilt, sheet and pillow, slathered with paint, as if soaked in blood, framed on the wall. They all became icons of postwar modernism.

A painter, photographer, printmaker, choreographer, onstage performer, set designer and, in later years, even a composer, Mr. Rauschenberg defied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an artist stick to one medium or style. He pushed, prodded and sometimes reconceived all the mediums in which he worked.

Building on the legacies of Marcel Duchamp, Kurt Schwitters, Joseph Cornell and others, he thereby helped to obscure the lines betwee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and printmaking, sculpture and photography, sculpture and dance, sculptur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art — not to mention between art and life.

Mr. Rauschenberg was also instrumental in pushing American art onward fro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the dominant movement when he emerged during the early 1950s. He became a transformative link between artists like Jackson Pollock and Willem de Kooning and those who came next, artists identified with Pop, Conceptualism, Happenings, Process Art and other new kinds of art in which he played a signal role.

No American artist, Jasper Johns once said, invented more than Mr. Rauschenberg. Mr. Johns, John Cage, Merce Cunningham and Mr. Rauschenberg, without sharing exactly the same point of view, collectively defined this new era of experimentation in American culture. Apropos of Mr. Rauschenberg, Cage once said, “Beauty is now underfoot wherever we take the trouble to look.”

Cage meant that people had come to see, through Mr. Rauschenberg’s efforts, not just that anything, including junk on the street, could be the stuff of art (this wasn’t itself new), but that it could be the stuff of an art aspiring to be beautiful — that there was a potential poetics even in consumer glut, which Mr. Rauschenberg celebrated. “I really feel sorry for people who think things like soap dishes or mirrors or Coke bottles are ugly,” he once said, “because they’re surrounded by things like that all day long, and it must make them miserable.”

The remark reflected the optimism and generosity of spirit that Mr. Rauschenberg became known for. His work was likened to a Saint Bernard: uninhibited and mostly good-natured. He could be the same way in person. When he became rich, he gave millions of dollars to charities for women, children, medical research, other artists and Democratic politicians.

A brash, garrulous, hard-drinking, open-faced Southerner, he had a charm and peculiar Delphic felicity with language that nevertheless masked a complex personality and an equally multilayered emotional approach to art, which evolved as his stature did. Having begun by making quirky small-scale assemblages out of junk he found on the street in downtown Manhattan, he spent increasing time in his later years, after he had become successful and famous, on vast international, ambassadorial-like projects and collaborations.

Conceived in his immense studio on the island of Captiva, Fla., these projects were of enormous size and ambition; for many years he worked on a project that grew literally to exceed the length of its title, “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They generally did not live up to his earlier achievements. Even so, he maintained an equanimity toward the results. Protean productivity went along with risk, he believed, and risk sometimes meant failure.

The process — an improvisatory, counterintuitive way of doing things — was always what mattered most to him. “Screwing things up is a virtue,” he said when he was 74. “Being correct is never the point. I have an almost fanatically correct assistant, and by the time she re-spells my words and corrects my punctuation, I can’t read what I wrote. Being right can stop all the momentum of a very interesting idea.”

This attitude also inclined him, as the painter Jack Tworkov once said, “to see beyond what others have decided should be the limits of art.”

He “keeps asking the question — and it’s a terrific question philosophically, whether or not the results are great art,” Tworkov said, “and his asking it has influenced a whole generation of artists.”

That generation was the one that broke from Pollock and company. Mr. Rauschenberg maintained a deep but mischievous respect for thes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heroes like de Kooning and Barnett Newman. Famously, he once painstakingly erased a drawing by de Kooning, an act both of destruction and devotion. Critics regarded the all-black paintings and all-red paintings he made in the early 1950s as spoofs of de Kooning and Pollock. The paintings had roiling, bubbled surfaces made from the torn scraps of newspapers embedded in paint.

But these were just as much homages as they were parodies. De Kooning, himself a parodist, had incorporated bits of newspapers as flotsam in pictures, and Pollock stuck cigarette butts to canvases.

Mr. Rauschenberg’s “Automobile Tire Print,” from the early 50’s — resulting from Cage’s driving an inked tire of a Model A Ford over 20 sheets of white paper — poked fun at Newman’s famous “zip” paintings.

At the same time, Mr. Rauschenberg was expanding on Newman’s art. The tire print transformed Newman’s zip — an abstract line against a monochrome backdrop with spiritual pretensions — into an artifact of everyday culture, which for Mr. Rauschenberg had its own transcendent dimension.

Mr. Rauschenberg frequently alluded to cars and spaceships, even incorporating real tires and bicycles, into his art. This partly reflected his own restless, peripatetic imagination. The idea of movement was logically extended when he took up dance and performance.

There was, beneath this, a darkness to many of his works, notwithstanding their irreverence. “Bed” was gothic. The all-black paintings were solemn and shuttered. The red paintings looked charred, with strips of fabric, akin to bandages, from which paint dripped, like blood. “Interview,” which resembled a cabinet or closet with a door, enclosing photographs of toreros, a pinup, a Michelangelo nude, a fork and a softball, suggested some black-humored encoded erotic message.

There were many other images of downtrodden and lonely people, rapt in thought; pictures of ancient frescoes, out of focus as if half remembered; photographs of forlorn, neglected places; bits and pieces of faraway places conveying a kind of nostalgia or remoteness. In bringing these things together, the art implied consolation.

Mr. Rauschenberg, who knew that not everybody found it easy to grasp the open-endedness of his work, once described to the writer Calvin Tomkins an encounter with a woman who had reacted skeptically to “Monogram” and “Bed” in his 1963 retrospective at the Jewish Museum, one of the events that secured Mr. Rauschenberg’s reputation: “To her, all my decisions seemed absolutely arbitrary — as though I could just as well have selected anything at all — and therefore there was no meaning, and that made it ugly.

“So I told her that if I were to describe the way she was dressed, it might sound very much like what she’d been saying. For instance, she had feathers on her head. And she had this enamel brooch with a picture of ‘The Blue Boy’ on it pinned to her breast. And around her neck she had on what she would call mink but what could also be described as the skin of a dead animal. Well, at first she was a little offended by this, I think, but then later she came back and said she was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Milton Ernest Rauschenberg was born on Oct. 22, 1925, in Port Arthur, Tex., a small refinery town where “it was very easy to grow up without ever seeing a painting,” he said. (In adulthood he renamed himself Robert.) His grandfather, a doctor who immigrated from Germany, had settled in Texas and married a full-blooded Cherokee. His father, Ernest, worked for a local utility company. The family lived so frugally that his mother, Dora, made him shirts out of scraps of fabric. Once she made herself a skirt out of the back of the suit that her younger brother was buried in. She didn’t want the material to go to waste.

For his high school graduation present, Mr. Rauschenberg wanted a ready-made shirt, his first. All this shaped his art eventually. A decade or so later he made history with his own assemblages of scraps and ready-mades: sculptures and music boxes made of packing crates, rocks and rope; and paintings like “Yoicks” sewn from fabric strips. He loved making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

He studied pharmacology briefl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 before he was drafted during World War II. He saw his first paintings at the Huntington Gallery in California while stationed in San Diego as a medical technician in the Navy Hospital Corps, and it occurred to him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become a painter.

He attended the Kansas City Art Institute on the GI Bill, traveled to Paris and enrolled at the Académie Julian, where he met Susan Weil, a young painter from New York who was to enter Black Mountain College in North Carolina. Having read about and come to admire Josef Albers, then the head of fine arts at Black Mountain, Mr. Rauschenberg saved enough money to join her.

Albers, a disciplinarian and strict modernist who, shocked by his student, later disavowed ever even knowing Mr. Rauschenberg, was on the other hand recalled by Mr. Rauschenberg as “a beautiful teacher and an impossible person.”

“He wasn’t easy to talk to, and I found his criticism so excruciating and so devastating that I never asked for it,” Mr. Rauschenberg added. “Years later, though, I’m still learning what he taught me.”

Among other things, he learned to maintain an open mind toward materials and new media, which Albers endorsed. Mr. Rauschenberg also gained a respect for the grid as an essential compositional organizing tool.

For a while, he moved between New York, where he studied at the Art Students League with Vaclav Vytlacil and Morris Kantor, and Black Mountain. During the spring of 1950, he and Ms. Weil married. The marriage lasted two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had a son, Christopher, who survives him along with Mr. Rauschenberg’s companion, Darryl Pottorf.

Mr. Rauschenberg experimented at the time with blueprint paper to produce silhouette negatives. The pictures were published in Life magazine in 1951; after that Mr. Rauschenberg was given his first solo show, at the influential Betty Parsons Gallery. “Everyone was trying to give up European aesthetics,” he recalled, meaning Picasso, the Surrealists and Matisse. “That was the struggle, and it was reflected in the fear of collectors and critics. John Cage said that fear in life is the fear of change. If I may add to that: nothing can avoid changing. It’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count on. Because life doesn’t have any other possibility, everyone can be measured by his adaptability to change.”

Cage acquired a painting from the Betty Parsons show. Aside from that, Mr. Rauschenberg sold absolutely nothing. Grateful, he agreed to host Cage at his loft. As Mr. Rauschenberg liked to tell the story, the only place to sit was on a mattress. Cage started to itch. He called Mr. Rauschenberg afterward to tell him that his mattress must have bedbugs and that, as Cage was going away for a while, Mr. Rauschenberg could stay at his place. Mr. Rauschenberg accepted the offer. In return, he decided he would touch up the painting Cage had acquired, as a kind of thank you, painting it all-black, being in the midst of his new, all-black period. When Cage returned, he was not amused.

“We both thought, ‘Here was somebody crazier than I am,’ ” Mr. Rauschenberg recalled. In 1952 Mr. Rauschenberg switched to all-white paintings, which were, in retrospect, spiritually akin to Cage’s famous silent piece of music, during which a pianist sits for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at the keyboard without making a sound. Mr. Rauschenberg’s paintings, like the music, in a sense became both Rorschachs and backdrops for ambient, random events like passing shadows. “I always thought of the white paintings as being not passive but very — well, hypersensitive,” he told an interviewer in 1963. “So that people could look at them and almost see how many people were in the room by the shadows cast, or what time of day it was.”

Kicking around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with the artist Cy Twombly for a few months after that, he began to collect and assemble objects — bits of rope, stones, sticks, bones — which he showed to a dealer in Rome who exhibited them under the title “scatole contemplative,” or thought boxes. They were shown in Florence, where an outraged critic suggested that Mr. Rauschenberg toss them in the river. The artist thought that sounded like a good idea. So, saving a few scatole for himself and friends, he found a secluded spot on the Arno. “‘I took your advice,’’ he wrote to the critic.

Yet the scatole were crucial to his development, setting the stage for bigger, more elaborate assemblages like ‘“Monogram.’’ Back in New York, Mr. Rauschenberg showed his all-black and all-white paintings, then his erased de Kooning, which de Kooning had given to him to erase, a gesture that Mr. Rauschenberg found astonishingly generous, all of which enhanced his reputation as the new enfant terrible of the art world.

Around that time he also met Mr. Johns, then unknown, who had a studio in the same building on Pearl Street where Mr. Rauschenberg had a loft. The intimacy of their relationship over the next years, a consuming subject for later biographers and historians, coincided with the production by the two of them of some of the most groundbreaking works of postwar art.

In Mr. Rauschenberg’s famous words, they gave each other “permission to do what we wanted.’’ Living together in a succession of lofts in Lower Manhattan until the 1960’s, they exchanged ideas and supported themselves designing window displays for Tiffany & Company and Bonwit Teller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pseudonym Matson Jones.

Along with the combines, Mr. Rauschenberg in that period developed a transfer drawing technique, dissolving printed images from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ith a solvent and then rubbing them onto paper with a pencil. The process, used for works like “34 Drawings for Dante’s ‘Inferno’,” created the impression of something fugitive, exquisite and secretive. Perhaps there was an autobiographical and sensual aspect to this. It let him combine images on a surface to a kind of surreal effect, which became the basis for works he made throughout his later career, when he adapted the transfer method to canvas.

Instrumental in this technical evolution back then was Tatyana Grossman, who encouraged and guided him as he made prints at her workshop, Universal Limited Art Editions, on Long Island; he also began a l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mini G.E.L. workshop in Los Angeles, producing lithographs like the 1970 “Stoned Moon” series, with its references to the moon landing. His association with theater and dance had already begun by the 1950s, when he began designing sets and costumes for Cunningham, Paul Taylor and Trisha Brown and for his own productions. In 1963, he choreographed “Pelican,’’ in which he performed on roller skates wearing a parachute and helmet of his design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taped collage of sound. This fascination both with collaboration and with mixing art with technologies dovetailed with yet another endeavor. With Billy Klüver, an engineer at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he started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a nonprofit foundation to foster collaborations between artists and scientists.

In 1964, he toured Europe and Asia with the Merce Cunningham Dance Company, the same year he exhibited at the Whitechapel Gallery in London and the Venice Biennale as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That sealed his international renown. The Sunday Telegraph in London hailed him as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artist since Jackson Pollock.’’ He walked off with the international grand prize in Venice, the first modern American to win it. Mr. Rauschenberg had, almost despite himself, become an institution.

Major exhibitions followed every decade after that, including one at the Pompidou Center in Paris in 1981, another at the Guggenheim in 1997 and yet another that landed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in 2005.

When he wasn’t traveling in later years, he was in Captiva, a slender island off Florida’s Gulf coast, living at first in a modest beach house and working out of a small studio. In time he became Captiva’s biggest residential landowner while also maintaining a town house in Greenwich Village back in New York. He acquired the land in Captiva by buying adjacent properties from elderly neighbors whom he let live rent-free in their houses, which he maintained for them. He accumulated 35 acres, 1,000 feet of beach front and nine houses and studios, including a 17,000-square-foot two-story studio overlooking a swimming pool. He owned almost all that remained of tropical jungle on the island.

“I usually work in a direction until I know how to do it, then I stop,”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n the giant studio on Captiva in 2000. “At the time that I am bored or understand — I use those words interchangeably — another appetite has formed. A lot of people try to think up ideas. I’m not one. I’d rather accept the irresistible possibilities of what I can’t ignore.”

He added: “Anything you do will be an abuse of somebody else’s aesthetics. I think you’re born an artist or not. I couldn’t have learned it. And I hope I never do because knowing more only encourages your limitations.”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印度、中東當代藝術熱延燒杜拜

【文.攝影/陳沛岑】

這個月全球藝術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是什麼?答案不外乎是現正舉辦的杜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博覽會VIP之夜現場,大批的人潮湧入,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家、投資客、策展人、記者、特地前來觀望市場熱度與藝博會品質的畫廊業者塞滿博覽 會的舉辦地——一座看似阿拉伯古城、實為七星級豪華度假村的朱美拉(Madinate Jumeirah)運河酒店內外,親臨到場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皇室家族更是引爆現場的熱度,整個會場燃起莫名的興奮感,現場媒體也瘋狂陷入跟拍皇室參觀的 過程。

而今年的參展畫廊推出的是什麼作品?賣的最好的又是什麼?據本刊實際走訪策展人、現場畫廊業後得知英國收藏家沙奇(Charles Saatchi)雖然未到場,卻在開幕前就已買下「巴基斯坦國家館」(Pakistan Pavilion)中的巨大的箱裝駱駝裝置作品《阿拉伯之樂》(Arabian Delight),而至截稿日前整個國家館中的作品已賣掉60%;展覽會場中最受人關注的還是要屬印度與中東的當代藝術作品,如代理中東當代的The Third Line、展出印度當代的Walsh Gallery現場總是人潮滿滿,兩者均表示售出80%以上的作品,後者甚聲稱當中幾件作品要買的人太多,他們還在考慮到底要賣給誰!此外,許多畫廊業者 表示:從國際拍賣行開始開闢專拍後,大家對印度與中東當代藝術瞬間產生極大的興趣,而雖有為數趨增的海外藏家入場,但中東的金融業者、藏家、印度人、印裔 的海外工作者仍是展場中最大的買家;就連展場中唯一一件台灣藝術家陳奕竹的作品,買下它的也是在杜拜工作的印度新貴!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英美術館驚現希特勒私家藏畫 由德畫家創作

來源:新聞午報

英國國家美術館日前發現,館藏的一幅油畫竟曾是納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家收藏。它由德國著名宮廷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創作,美術館正進一步搜集該油畫的相關資料。

這幅名為《丘比特向維納斯訴苦》的油畫名稱用拉丁文標注,是克拉納赫1512年創作的。雖是復制品,但仍然非常珍稀。熱衷收藏希特勒遺物的普林茨·施瓦茨博士在希特勒早年的相冊中首先發現了關于這幅油畫的照片,其中一張能清楚地看到,這幅畫被陳列在希特勒私人藝術館中。這本相冊是希特勒私人圖書館中的藏品,如今已被轉送到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收藏。希特勒分別擁有一個館藏1200卷圖書的私人圖書館和一個藝術館。英國國家美術館已著手調查這幅油畫被希特勒收藏的具體時間。據悉,1963年,國家美術館從紐約的希特曼兄弟手中買入該畫,但1909年至1945年間,該畫不知去向。美術館認為,希特勒很可能是在1933年至1945年間通過不合適途徑獲得該畫的。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拍賣場上 百花齊放

‧讀者文摘 2008/03/25

【撰文/SONIA KOLESNIKOV-JESSOP】

當時林壁興才三十八歲,在貿易公司上班。那天他陪着公司總經理前往新加坡手工藝中心,來到陳文希的畫廊,準備買幾幅畫裝飾新辦公室。早在三十年前,陳文希就是夙負盛名的傳統水墨畫大師,以高超手法融合了西方繪畫觀念與中國水墨技巧。

林壁興的上司選了幾幅傳統風格的水墨畫,林壁興自己挑了一幀較具現代感的小幅作品,主題是水墨蓑羽鶴,以立體主義風格呈現。

「這幅畫在陳文希的作品中還算便宜,所以選了它。」林壁興回憶往事,呵呵笑道:「不過還是花了我五百元新加坡幣(約美金三百三十元),在當時可是相當大的數目。」雖然林壁興只因「喜歡」而買畫,但這筆投資相當值得──最近的一場拍賣會上,陳文希一幅水墨畫的成交價高達一萬二千五百美元。

林壁興也萬萬料想不到,過去三年來,亞洲藝術家的作品竟然炙手可熱。蘇富比公司在二○○六年拍賣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總金額高達七千零三十萬美元,比起二 ○○五年增加將近四倍,且為二○○四年熱潮興起前的二十五倍。中國大陸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水漲船高,讓其他地區望塵莫及;他們過去只能為宣傳服務,談不上什麼報酬,如今的行情卻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也令人刮目相看。

著名中國藝術家徐冰說:「我這一代原本對藝術品市場沒什麼認識。我們從小就深信,藝術只是宣傳工具。」徐冰現年五十二歲,長居紐約。當年他初出茅廬,畫的是毛澤東肖像版畫。

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像徐冰這樣的版畫家,同一件作品通常都只印兩幅,一幅參加畫展,一幅自己保留。他們創作完全是為了展出,並不在意展覽結束後作品的去處。

這位觀念藝術家要歷經十年光陰才體認到他的創作身價。徐冰第一場大型個展「天書」於一九八八年登場。他花了一年時間,用梨木雕刻四千多個自創的方塊字,印在幾百冊大書和古代經卷式卷軸上。一位美國收藏家買了一卷四冊,只花了一百三十美元。但在二○○五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其中一冊《天書》以十四萬八千二百美元拍出。

裝置藝術家林天苗說:「實在想不到中國藝術品發生這麼快速的變化,這麼地欣欣向榮。」幾年前,她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賣到今天的價格。

這股風潮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興起。當時正逢理想主義風行全中國,文化大革命黑暗年代已逝,新生代藝術家期待為復興中華文化盡一分心力。

上海香格納畫廊創辦人何浦林憶述:「那時候的藝術家滿懷熱忱,勇於實驗創新,這些特質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是第一場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出流派風格各異。其中有幾項表演藝術甚至被人視為離經叛道(例如用槍射擊一具裝置藝術作品),導致展覽屢次被公安局強迫關閉。

就在同一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的精神也銷聲匿跡。

天安門事件落幕後,藝壇蕭瑟。藝術家以北京為中心,倚賴外交官、企業家夫人、新聞記者支持贊助。何浦林說:「不少藝術家遷居海外,在紐約與巴黎落腳。」

二○○六年,曾梵志的《面具1999 No. 3》在一場拍賣會中創下八十一萬六千四百美元的天價。他年輕時也曾上北京闖蕩,結果連展出作品都有困難。

曾梵志追憶當時情形:「展覽還沒開始,就有人上門說是有問題,不准辦展覽。他們不明講哪一幅畫出事,只拿消防安全法規之類的理由當幌子,而且往往開展前一個小時才通知。」曾梵志早期畫作經常描繪醫院與肉品市場的血腥場景,那是他家附近常見的景象;但官員質疑這些血淋淋的畫面是影射政治。他回想當時心情:「我嚇壞了。」

當年藝術家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林天苗也難以忘懷:「展覽只能在自己住處舉行,時間不過幾個小時。當天開幕,當天閉幕,偷偷摸摸。」

天安門事件陰影籠罩一九九○年代,藝術家惴惴不安,而且找不到買家,只有香港幾家畫廊還舉辦大型展覽。何浦林說:「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尤其美國,一九八九年後的中國是化外之地;中國當代藝術也乏人問津。」

突然間,情勢丕變。由於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所得節節高升,中國成為全球傳播媒體焦點,形象轉為正面,世人對中國的人事物無不好奇,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此一飛沖天。

二○○四年,蘇富比在香港舉辦第一場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買家反應非常踴躍。

蘇富比亞洲及澳洲地區副主席司徒河偉說:「情況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顯然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不只香港,許多地方的買家都躍躍欲試。」蔡國強的《為龍年所作的計劃No. 3》運用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創造出一幅「畫作」,以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六美元成交;岳敏君的《向日葵》以他最具代表性的笑臉圖像為主題,也賣出七萬七千一百二十四美元的好價錢。

二○○七年四月,蘇富比復於香港舉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司徒河偉親自主鎚。當天會場人滿為患,主辦單位臨時加了好幾張座椅。那天的成交總值是五千二百八十萬美元,創下新高。眾所矚目的徐悲鴻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九百二十萬美元拍出, 更打破中國繪畫以往的紀錄。

中國藝術家作品數量與價格步步高升,買家背景也不同以往。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說:「二○○四年我們在香港舉行第一次拍賣會,只提供五十件作品;買家有七成來自歐美國家,亞洲買家只占了三成。第二年,歐美和亞洲的買家平分秋色。到了二○○七年,亞洲買家占了四分之三。」

買家背景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快速累積財富,有閒錢大手筆購買名車、房地產、藝術品。司徒河偉說:「這類收藏家往往選購與他們同一個年代且能產生共鳴的作品,而非緬懷過去。」

歐美買家偏愛政治意味濃厚、普普藝術風格的作品,但中國買家青睞新寫實主義,陳丹青(以描繪西藏的鄉村、山水與牧民而知名)與王沂東、陳逸飛都是這個流派的佼佼者。

林家如說:「這一代中國買家在文革中成長,因此特別喜愛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容易理解,主題環繞中國風情,例如鄉野美景或傳統的內地生活。」

買家爭相收購亞洲作品蔚然成風,藝術家與經紀人多樂見其成。但也有人擔心炒作風氣太盛,未來恐怕引發危機。林天苗說:「買家有兩種:一是投資型,收購之後很快就脫手;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很不幸,許多買家收購藝術品憑的是人云亦云,而不是眼光獨到。」

此外,今天的市場雖是欣欣向榮,為中國藝術家帶來可觀財富,許多藝壇人士卻另有所見。曾梵志說:「我很擔心,因為大家關注的是拍賣價格,而不是藝術家或作品本身。有些藝術家為了金錢而創作,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的許多同行也是這個看法。藝術家不能以賺錢為終極目標,應該努力創造有靈性、有理念的作品。創作時如果只想到金錢,作品一定有問題。」

目前不僅中國藝術家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韓國的藝術市場也交易熱絡。司徒河偉說:「我個人覺得,在技巧上,有些韓國、日本的藝術家比中國藝術家更有意思,讓人眼睛一亮,只不過他們沒有『中國』這個因素推波助瀾。」

頂尖藝術家的行情持續發燒,但許多後起之秀的作品價格平易近人,說不定就是明日的徐冰或曾梵志。林壁興身為藝術愛好者的經驗之談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永遠會有精彩絕倫的新一代藝術家出現,而且作品價格不會太昂貴。收藏家不必迷信藝術家的名氣,要買,就買真正能夠感動你的作品。」

他強調:「作品價格不貴並不代表價值不高;說不定這位藝術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讀者文摘2008年3月號】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溫馨懷舊的文化生活紀錄

【TEXT/Jacques;PHOTO/Jacques】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在經過數年的翻新與擴建後,已全面重新開放。舊翼的殖民地式新古典建築,和新翼的簡約現代建築完美融和,堪稱典雅精美的歷史文化中心。

館中的常設展覽項目中,除了展現新加坡所走過的 700 年的「歷史展覽館」,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文化生活館」。它分別從傳統美食、時尚潮流、攝影藝術和電影戲劇的角度,呈現 20 世紀初到 70 年代期間大眾生活文化的演變歷史。對於學習或從事藝術或設計的人,這裏儼然成了溫故知新啟發靈感的教室。

美食藝廊 Food Gallery

呈現的是 1950-70 年代生氣勃勃的街頭美食文化。這裏展示了小販在街頭討生活的設備,各式「設計」樸實的烹煮器具,杯盤食具以及豐富的食材與香料。多媒體的效果讓訪者更能感受當年現場的氣氛。

服裝藝廊 Fashion Gallery

展示新加坡婦女的服裝演變史。展出的服飾與配件,除了見證審美觀因文化交流,時尚潮流的更替而改變,也反映出女性在所扮演的多重社會、經濟、政治身份與角色的演化。另外還展示各式布料及縫紉器具。

攝影藝廊 Photography Gallery

借助現代影像的科技,展出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影像資料。並藉此介紹了 20 世紀初新加坡社會的人口和家庭結構。

電影戲劇藝廊 Film & Wayang* Gallery

介紹新加坡電影業的發展歷史,並探討了華族的傳統戲劇在新加坡的承傳與變遷。(* Wayang 是印尼語和馬來語中「戲劇」的意思,在此意指常以野台戲為表現媒體的傳統戲劇。"Wayang" is an Indonesian and Malay word for theatre.)

由於新加坡邁向現代化的歷程相當迅速,對老一輩,甚至中青輩都還歷歷如昨的生活方式與事物,感覺既熟悉,又似久遠。參觀這樣的生活紀錄,不禁讓人感念前人為生活奮鬥的精神,溫馨的懷舊情懷油然而生。

【DFUN 設計風尚誌 2008. Mar. No.18】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美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將成為第三大藝術市場

【文/陳沛岑;圖/本刊資料室】

《藝術經濟:給投資人的藝術市場指南》(The Art Economy: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Art Market)一書的作者暨美國「藝術經濟學」(Art Economics)研究公司的主持人——麥克安祖(Clare McAndrew)於日前接受荷蘭馬斯垂克(Maastricht)「歐洲藝術博覽會」(The European Fine Art Fair)的研究委託,針對2006年以前的拍賣紀錄、博覽會成績、畫廊的銷售量等數據來評估全球的藝術市場發展。如今研究結果出爐,麥克安祖指出:中國已占全球藝術總消費額的5%,位居第四大,位居全球第一的藝術消費國仍是美國(占總消費額的46%),第二是英國(占27%),弟三則是法國(占6%)。但她表示這個研究採取的數據資料僅止於2006年,未加入2007、2008年的數據,事實上就過往的data來看,中國的實力不容小覷,例如與2005 年相比,中國在2006年全球藝術市場的占有率已從3.7%提升至5%,並且,在當代藝術的部份,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於2006年時已超越法國,與英國各占此類型的藝術市場總消費額的20%。她推測並相信:在2007年時,中國已躍昇於法國之前,成為全球第三大的藝術市場,而北京國際畫廊數量的逐年趨增,以及去年於上海舉辦的「上海藝術博覽會」(ShContemporary Art Fair)都是促成這個現象的影響因素。

蘇富比國際執行長胡凱(Robin Woodhead)則表示:「藝術世界的中心往往與世界的經濟中心不謀而合。」中國在經濟面大爆發與快速成長的腳步,在在影響了它在全球經濟與藝術世界的地位。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鳳甲重啟》邱再興 樂當藝文推手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3.08 03:29 am

由資深科技人邱再興,以他父親為名,在1999年所創設的鳳甲美術館,一直是北投地區重要的社區型美術館,也是台灣當代藝術發聲的重鎮之一。經過一年閉館後,新館日前重啟,將持續扮演社區的藝文場域及當代藝術的推手。

邱再興是企業家投入藝術推廣的代表人物,他與台灣科技界人士淵源很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1971年從交大研究所畢業後,就加入邱再興的環宇電子,兩人相交數十年。施振榮談起邱再興,常幽默地說:「他是我的老闆。如果我是科技業的老前輩,他是老老前輩。」

此外,光寶董事長宋恭源、台灣松下董事長洪敏弘等企業人士,也都是邱再興的多年好友,近年來常一起參與企業贊助藝文活動;日前施振榮發起「藝企平台」,也特地選在鳳甲美術館新館舉辦。

邱再興1985年前從事科技業,後來看盡商場起落,自1990年決定不再投資電子業,轉而收藏藝術品,做個快樂的藝術欣賞者。

鳳甲美術館成立後,推動台灣當代藝術更是不遺餘力。邱再興透露,鳳甲美術館收藏許多台灣當代油畫,在全台灣數一數二。

鳳甲美術館只展出、不買賣參展藝術家作品,因為邱再興認為,他的生活很簡單,不再需要去賺錢。談起當代藝術,他相信還大有可為,且希望不要被人為炒作,路才走得久遠。

為了新館重新開張,邱再興委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設計新館空間,經過近十個月的設計、規劃、討論與施工,終於在3月1日重啟。

鳳甲美術館的新館,保留樓層中最方整的空間作為「特展區」,開放讓藝術創作者及獨立策展人申請展覽,另約30坪規劃為櫥窗「常設展區」,展示館藏作品外,也設有捲軸影像互動區,與鳳甲美術館館藏電子書播映區。

此外,新館設有「社區圖書室」,位於入口處,還有「Cafe休憩區」,可讓參觀者簡單投幣,就可享受咖啡香。希望為社區民眾營造溫馨的美學場域,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美術館。

當代藝術紅火 兩岸「比畫」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3.08 03:29 am

華人當代藝術受到重視,要看最火紅的台灣當代藝術家新作,或大陸最年輕新世代的集體藝術創作,現在在台灣都看得到。

上周六下午,位在北投大業路的鳳甲美術館搬新家後重新開幕首展,藝文界領袖、畫廊老闆及許多好久不見的收藏家都現身。鳳甲美術館估計:「當天至少有800人來來往往,擠爆展覽室,連外面的走道也幾乎站滿人。」

鳳甲美術館大都市開幕首展,台灣三世代、九位名家受邀參展。

鳳甲美術館自2007年2月28日結束當年最後一檔展覽後,隨即閉館進行新館籌備工作。經過一年尋覓新館的地點,在原舊址附近找到可永續經營的基地。

鳳甲美術館重新開幕,首次展覽邀請知名策展人王嘉驥,策劃「浮動」展,邀請九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包括郭振昌(1949-)、蘇旺伸(1956-)、高重黎(1958-)、郭維國(1960-)、黃致陽(1965-)、洪東祿(1968-)、廖堉安(1979-)、張耿華(1980-)與邱建仁(1981 -)共同參展。

主辦單位表示,對台灣當代藝術界而言,這九位藝術家含括的世代光譜,分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第一代到最年輕的第三代創作者,參展作品大多數是近期完成,其中有不少人為了此展而特別創作新作。由於其中不乏400號的大型畫作,已引來藏家詢問;甚至有的人作品還未進館,就已有藏家託人先電詢可否收藏。

觀賞過此展的藝文界人士指出,這次參展者幾乎都是台灣正火紅的當代藝術家,很多人的作品近來在拍賣會中創下好成績,例如郭維國的「台灣島」,以1,700 多萬元創下台灣當代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新生代的參展藝術家則不乏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對於鳳甲美術館重新開館,頗能帶來「慶祝行情」的功能。

王嘉驥指出,台灣近年來在政經、社會與人心等各層面,普遍處於浮動的狀態,這同時也蘊含生命力及活力,藝術家如何回應大環境的各種現象,轉化成創作時的元素或能量,是促使他以「浮動」為策展主題的主因,希望藉此觀照台灣當代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王嘉驥表示,九位藝術家對於「浮動」的創作,大致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針對當代社會的各種現象,提出個人的觀察、論述、批判或對話;第二種是以內心的反芻為立足點,反映個人面對當代社會的心理、精神或存在狀態,以及表達個人應對環境時的自處態度。

至於這次參展的藝術家,很多都在藝術市場上被看好,王嘉驥說,會邀請這九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剛好符合「浮動」這個主題,「有些人在我提出邀展時,作品還沒有創下天價」。

中國新生代藝術家集體展出「東凍時代」,展現各式創作面貌。

相較於「浮動」橫跨台灣當代三個世代的藝術家作品,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果凍時代」,則是1980年後出生的大陸新生代藝術家在台的集體展。

「果凍時代」展由上海美術館副館長暨上海雙年展辦公室主任張晴策展,先在上海美術館首展,今年巡迴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張晴為策畫此展,曾考察大陸主要城市,觀察新興世代的創作能量、生活態度及美學語言等,發現大陸吃著果凍長大的「八○後」一代,是屬於透明的、輕盈的果凍新世代,鮮亮自在,但有時盲目勇敢。

此展分為「嬰兒化的青春」、「未來肖像學」、「紛雜的全球化景象」三個面向,不少創作者年齡為20歲出頭,作品反映了他們對流行文化、消費主義、動漫、網路世代、新媒材等的關注,展現中國當代都市青年各式創作面貌。

主辦單位指出,中國近20年的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當代藝術第一個受國際矚目的黃金世代,1980年代出生的大陸新興藝術家也躍躍欲試。此展呈現中國當代新藝術族群多元的創作風貌,可在全球化浪潮下,用來比較觀察亞洲各地新生代藝術家創作的趨勢。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袁金塔「中式」普普藝術 笑罵時事

【經濟日報╱黃承志(長流畫廊董事長)】

袁金塔的「中式」普普藝術很有特色,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很少與時事結合,他卻敢大膽地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而且把水墨用在現代畫的創作上。

袁金塔在學術界享有盛名,在台灣得獎無數,不過,目前拍賣市場還沒有特別注意他的作品。袁金塔是科班出身,師大美術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師大美術所所長。

政治曾是台灣藝術家很避諱的題材,袁金塔卻直接拿政治人物做藝術。他把呂秀蓮、郝柏村、李登輝等人化成撲克牌人物,燒製成陶瓷,四張或三張撲克牌拼成一個立體四方型或三角型,可以當成座椅,也是擺飾。呂秀蓮當然是出現在Q那張牌,只是沒有戴后冠。這些作品展覽過,參觀者可以坐在「大人物」頭上。

高官和政權的更替,也是他的題材,他有一組《換人坐》的作品,以複製手法,在一張圖稿中放滿各式椅子,有些椅子背後拼貼上報紙,以藍色、綠色、橘色等政黨的顏色為椅子上色。

他諷刺世事,畫一個怪獸判官判人間,寫上「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紙老虎》這一幅很有名,貼上報紙,再以水墨描繪出一隻老虎,老虎的嘴巴占了半個頭,張得大大的,眼睛也瞪亮有神,看到的人都會心一笑:一隻紙老虎,嘴巴張得再大,吃得到嗎?

他也蠻搞怪的,對身體很有感覺。有一幅作品,複製不同的胸部,名之為《生命之泉》;還有一幅,複製不同的屁股,再以水墨畫上色彩線條,名之為《炫》。他改造交通號誌,三角型號誌出現男人性器,要你《小心障礙物》;出現一個乳房,叫你小心《險升坡》。

他創造羽毛蟲人、葉魚、葉蝶,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這類創作手法。他拿羽毛沾色,壓貼在宣紙上,成了身體,再以水墨畫上頭、鬚、腳。羽毛蟲人《觀日》是袁金塔的名作。

葉子去皮,拿葉網沾色壓貼,再畫個小圓圈當眼睛,就成了一條魚;不斷複製,就成了魚群;再為不同的魚上不同的顏色,造就一個繽紛的魚世界。四片葉網再加個身體、兩支鬚,葉蝶就飛起來了。

袁金塔笑稱自己是條書蟲,他是的,他用陶土燒成《書》,拿書當藝術品。在一本「厚書」中,裝上個螢幕放映故事,這可是真正的「說書」。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笑了起來…,有了袁金塔,台灣的當代藝術增添好幾份趣味。

藝術投資》投資兩哲學 不乖就會賠

【經濟日報╱雷盈】

2008.03.07 04:56 am

從金融業到藝術市場,陳冠宇練就了一套藝術投資哲學:第一、不買很貴的藝術家;第二、只跟有影響力的畫廊買畫。他說,只要依此法則,買的畫作都會大漲,但一沒有照做,立刻慘賠。

陳冠宇在美留學時就開始買畫。他說:「這十多年下來,我的命中率(押對寶的機率)超高,不是我眼光好,也不是我運氣好或是時間點好,而是仰賴一套投資哲學。」

陳冠宇說,他的藝術投資哲學有兩個法則。首先,絕對不會買很貴的藝術家,專挑不是太有名的藝術家的作品;第二,只找有做功課,有研究過的畫廊買畫。「只要照著做,買的畫後來都大漲,但只要偶一為之跳脫法則,100%都錯,那些畫都很慘,沒動過,擺在倉庫。」

陳冠宇說:「一般人看畫,只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怎會知道畫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增值、保值的空間?所以藏家要跟著畫廊走,由畫廊來幫你挑。」

陳冠宇在翻閱藝術類雜誌時,會特別留意畫廊的經營情況,例如哪些畫廊的市場影響力特別大?哪些畫廊能把底下畫家的名氣炒大?哪些畫廊能讓代理的畫家有穩定漲幅?只有符合這些指標的畫廊,才能列入考慮。

「就像你買基金、股票一樣,你要先作功課而不是盲目投資,所以你要找對的基金公司,而基金公司就是畫廊,畫廊裡面的畫家就是個股,就是基金,」陳冠宇說。

陳冠宇認為,找到對的畫廊,等於是熟知市場情況,了解藝術市場的知識,「要先provide knowledge(提供知識),才能provide value(提供價值)。」厲害的畫廊能夠打開畫家的知名度,創造需求以及創造價格,讓供需缺口出現,畫家的身價也才能大漲。

對金融商品瞭若指掌的陳冠宇,如何看待「藝術投資」這個熱門趨勢呢?陳冠宇說,跟所有金融商品比起來,藝術品絕對不是最好的投資品,只能算是一種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因為它的流動性弱,且難以變現。

陳冠宇說,藝術品當然可以投資,但是投資之前,你必須是因為喜歡它而買,不是為投資而買,陳冠宇認為幾種人不適合從事藝術投資,一、只想投資的人,二、怕賣不掉的人,三、沒有閒錢的人。

藝術品因為流動性差,通常要擺個好幾年才能增值出售,所以沒有閒錢的人千萬不要碰,「很多人以為畫以後可以賣掉,其實根本賣不掉,如果是一般藏家,拍賣公司不會幫你賣,只能找當初買畫的畫廊,而畫廊幫你尋找買家又得花上一段時間,所以不是說賣就能賣的。」

在增值潛力上,國家經濟發展力是藝術投資的一個觀察點,陳冠宇認為,「藝術市場好不好,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關,像我就覺得日本、韓國藝術家值得買,因為日本經濟壞了10年,去年開始有復甦跡象,日圓不會再貶了,而韓國經濟起飛,至於台灣是個island(島),被邊緣化,多靠國內市場。」

此外,陳冠宇提醒,藏家必須跟畫廊業者保持良好關係。因為一個畫家每年的創作有限,當市場上要的人變多,而數量有限時,他的畫自然增值,而且如果剛好有兩個人同時看上一件作品,價格又不止了,畫廊都是這樣在創造藝術品的「供給」與「需求」,然後翻漲價格。

陳冠宇說,所以一個畫家在展前、展後的價碼可能差個好幾倍,甚至市場會斷貨一陣子,而跟畫廊老闆熟識的老顧客,就會事前先得到風聲,搶在展前先買個幾張,等到幾個月後展覽結束,畫就立刻增值。「有時候你去逛展覽,畫廊告訴你30張都賣完了,其實有15 張是老闆自己留起來,因為畫廊要控制畫的張數,控制供給,但有時老主顧就會來『拗』,老闆也不好意思不賣。」陳冠宇說。

藝術投資》陳冠宇的華爾街藝術論

【經濟日報╱雷盈】

2008.03.07 04:56 am

擁有十多年金融業背景,曾為上市公司集團財務長的陳冠宇,一年半前轉業當畫廊老闆,把他過去在銀行界學的一身好功夫,繼續在藝術業發揚。許多演藝界名人、上市公司老闆都是他的忠實客戶。

台北東區的一條小巷子裡,有幾條藍色的布簾從三樓微微垂落而下,上面寫著「Gallery J Chen」,那是陳冠宇的畫廊。畫廊門口擺放許多祝賀花籃,放眼望去,送花者都是知名上市公司大老闆。

陳冠宇不是一般的畫廊老闆,他擁有完整的金融業資歷,他曾在華爾街、東京的銀行工作,曾任上市證券公司研究部主管,幫許多大企業做投資分析,他也曾是上市公司集團財務長、上市網路公司中國區的總經理,而現在他一邊開畫廊,一邊擔任企業合併與收購的財務顧問。

早上他是財務顧問,下午他變身畫廊老闆。今年40歲的他,打扮的既有質感又有活力,白色T恤搭上黑色布料的西裝外套,看起來是個兼具知性與美感的雅痞,一點也嗅不出金融業的味道。

陳冠宇說,當年他在美國念碩士,尚未滿30歲時,就在美國用分期付款方式買畫,「當時藝術市場不是很好,所以畫廊可以讓你分期,分個四、五期,付完後就把畫拿走。」

「買畫就跟買股票一樣,等你買了第一支股票以後,你就會開始翻財經報紙,而買了畫以後,你就開始蒐集很多藝文資訊,吸收各種拍賣、展覽消息,」陳冠宇說。日後,陳冠宇開始遊走世界各地,在紐約、東京等地的畫廊買畫,迄今他已收藏上千幅亞洲當代畫作,因為他的眼光精準、功夫下得夠,十幾年下來,他絕大部分的收藏都漲勢驚人。

陳冠宇說,2006年秋天時,台灣藝術市場開始萎縮,畫廊不是縮編就是收掉,不少台灣畫廊業者轉往北京、上海等地另起爐灶,「但我認為以整個藝術市場的大環境來說,台灣不可能沒有市場,在供給面下滑,而需求面向上的情勢下,我就開了畫廊。」

陳冠宇特別把畫廊設在三樓,「我不開在一樓,因為我不要過路客,要真的有心的人,尤其許多大老闆很低調,每次來找我,如果看到很多人,還會說他下次再來,要不就直接進我辦公室把門關上。」

陳冠宇獨特的財經背景,讓很多客戶更放心跟他買畫,因為他同時也幫客戶理財。「我常把客人趕回家,如果是很熟的客人,我知道他月薪多少,我就會幫他做資產配置,建議他太貴的畫不要買,不如把錢拿去買基金。」

另外,有些大老闆也會跟他請教投資趨勢,「有些老闆在國外出差,還會打國際電話來問我現在是不是該買哪個基金,哪個股票是不是該少買一點。」賣畫之餘,陳冠宇也成為上市公司老闆眼中的投資顧問。

這十多年下來,陳冠宇認為,藝術投資給他最大的改變不是獲利,而是開拓了他的視野。「你在逛展覽、畫廊,與別人討論藝術品的過程中,整個生活、想法都出現了新的連結,也會注意到這塊市場的發展和變化,補強了生命裡原本不會接觸的領域,」他說。

藝術投資》沒事… 逛畫廊

【經濟日報╱雷盈】

2008.03.07 04:56 am

逛畫廊可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你有興趣,到畫廊不但可以上免錢的藝術課、培養人文氣息,也可以交朋友、換訊息唷!

欣賞藝術、投資藝術也可以很容易。畫廊業者說,一般上般族可以利用假日相約看展,多跟畫廊老闆討論,免錢又能長知識,多逛多聽多看,日積月累下來,也能變成藝術通。

逛畫廊可不是有錢人的專利,Gallery J.Chen總監陳冠宇說,平常來逛畫廊的,60%到70%都是藝術愛好者,像是一般上般族、學生等;剩下的30%才是有效客戶,以高階主管居多,例如外商銀行主管,其中又以金融從業人員最多。

進畫廊不一定就要買畫,很多人都是逛了半年多,才買進第一張。藝術愛好者不妨先跟畫廊老闆多多請教、諮詢,這些聊天都免錢,更有不少客人善用此一資源,先免費上個半個月的討論課。

就在藝術國際公司總監林珮鈺說:「平常假日就逛畫廊,到書店翻藝術雜誌,記下展覽活動,然後三五好友規劃一下動線,一個下午安排二、三個畫廊晃一晃,中間喝咖啡,而且開幕會都有點心,也能趁用點心時交朋友、換訊息。」

林珮鈺說,如果真的看到喜歡的作品,就找畫廊經理聊聊,如果老闆沒時間,可以留下聯絡方式,畫廊都很樂意提供藝術家資料,因為現在出現不少新手,業者也想從中找到真正會買或可教育的藏家。

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藝術投資的課程,藝術愛好者可以多參考,一般課程規劃約為24小時,每堂(每小時)價錢約在300元到1,000元不等。不過,斯依畫廊總監周郁萍說:「上課之前,必須先搞清楚講師是誰,因為不少講師都是畫廊老闆,容易推銷,或是多講自己代理畫家的好話,所以要多比較課程內容與師資。」

周郁萍建議,有心想認識藝術、投資藝術的人,至少要跑十家以上的畫廊,因為每家畫廊的風格不同,投資觀念也不同,要多跑多聽,才能貨比三家知門路。

如果畫廊、展覽都逛過了,也上過坊間教育機構的藝術投資課程,就完成了「入門」課程,林珮鈺說,入門只是初步,如果想上進階課,得靠自己。只要藏家有心投入,畫廊就會依據藏家喜好及收藏目標做諮詢進階班。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媒體.藝術.文化 兩岸四地媒體應如何合作

黃肇松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20080303)

在這場有關文化發展與文化立國的討論會中,媒體對文化究竟該作些什麼、該有何貢獻,受到與談人的關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直指「媒體應更關注文化,問題才能被看見,才能被解決。」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劉育東則舉西班牙為例,它的國民並不在乎國民所得在未來要增加多少,反而在乎其文化指標,包括「報紙的藝文版面多寡」的問題。而文化工作者林谷芳教授也以韓國電視連續劇代表作「大長今」為例,它在韓國史書記載中只有三行文字,經過編劇絞盡腦汁,轉化為轟動亞洲的四十六集,在香港播出最後一集的收視率創了六十九%的紀錄,說明媒體與藝術、文化作有效能的連結之後,能夠產生多大的傳播力量和產業價值。

 專家的發言,勾起了筆者記憶中的一段往事。北京有一個公益組織叫「阿拉善基金會」,糾結兩岸企業組織出錢出力,長年在中國大陸沙塵暴的發源地──內蒙阿拉善盟種樹抗沙。將近三年前,其理事會成員二十餘人來台開年會並參觀拜會,筆者參加接待。該團離台前夕,台灣的主人們假林谷芳教授主持的北宜公路邊上的雅緻茶坊為他們餞行。翌晨上班,收到兩頁傳真,是上海一家規模龐大的手機簡訊公司的年輕執行副總──史丹福大學畢業的王博士所發(因截稿時間匆促,來不及徵求渠同意,姑隱其名),他描述這是他在凌晨給同行的大陸團員所寫的「情書」。王博士在信函中指出,他的首度訪台對他產生極大的文化震驚,他發現,無論是在北部的台北市喧嘩熱鬧的西門町,在中部山區寧靜僻遠的南投縣集集鎮,或是在廣袤遼闊的南台灣農村,都洋溢著豐沛的中華文化,他說:「台灣確實是中華文化的中心」如此,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王博士疑惑的是,此一事實為何鮮見媒體的報導和論述?

 華語世界的「大長今」何在?

 類似的疑惑也出現在去年底此間「中國新聞學會」在台北亞大會館主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討論會」的會場上。來自兩岸四地的媒體人看到了一個數據,根據國際夏日語言學院(SIL)的調查及統計,在全球六千八百種語言中,使用華語的人口為九億人,占全球十五%,當然高居世界首位,加上所謂的吳語(江浙話),合計是英語人口的兩倍,法語人口的七倍,日語人口的九倍,韓語人口(包括南北韓)的二十倍,那麼,為何華語地區的許多人卻是「大長今」和「白色巨塔」的消費者?我們自己的「白色巨塔」或「大長今」何在?華語媒體作了足夠的努力了嗎?又為何原為華文正統和中華文化重鎮的台灣,竟有媒體配合政治勢力動不動主張廢中文、廢古文、抵制華語?而在全球正興起學習華語及中文的熱潮中,為何大陸若干媒體仍經常在有意無意間把華語教學和中文教學,視作外交輔助工具,甚至是統戰工具?

 整體來看,兩岸四地的媒體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如能排除障礙,集結起來真誠為文化而努力,其所能產生的效能和締造的連結力道是難以想像的。難道,這只是一個夢?

 在資訊流早已超過物質流的「資訊時代」,兩岸四地媒體力量究竟有多大?再來看一些統計數據,讓數字說話。由近及遠,台灣傳統媒體中每天定期發行之中,英文報約三十家,有效發行的雜誌五千種,廣播電台二十餘家(多數有聯播的分台),這些媒體近年來變化不大。改變也較大的是電視和網路。目前台灣有五家無線電台、一百個以上的有線電視頻道,提供五花八門的節目,可覆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比率之高為世界之冠。網路發展更快,台灣民眾網路的接觸率從二○○一年的六.六%一路飆升到二○○六年超過四十%,六年之間成長六倍多。這些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幅員不大的台灣,構成極為豐沛的資訊流,但我們每天從其中吸收到多少文化資訊呢,民眾可能不察,媒體卻該自省,不然,林懷民先生也不會有「媒體應更關切文化」的感慨。

 兩岸四地媒體大軍 規模驚人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所有的統計數字都大得驚人,媒體亦然。目前,中國大陸報紙超過兩千一百家,各類刊物近九千種。報、刊合計全年的用紙量近五百萬噸。更可驚人的是「廣電大軍」──包括四五○家無線台、一三○○家有線電視、近百家衛星電視及數位頻道、廣播電台亦接近三百家,總共締造了一億五千萬收視及收聽用戶。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網路新媒體發展勢頭更猛。全國網民早已超過一億五千萬戶的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寬帶大國」,而近年來成為中國大陸互聯網發展指標性數據的博客(Blog台灣譯為「部落格」,香港稱之為「網上日誌」),已突破一千萬。總的來說,中國大陸資訊流的能量和其內容的未來取向,已經常成為國際社會關心的焦點話題。然而,相對於其他資訊的傳遞,中國大陸新舊媒體對文化資訊的關注,仍然相當貧瘠。

 不要看香港、澳門總人口還不到千萬,媒體發展卻相對穩定。在香港,傳統的十二家中文報及兩家英文報,這幾年來「一個都沒少」,甚至還出現免費派送的大眾化報紙。香港電視市場應該最受台灣電視工作者欣羡,收費電視近年來競爭較激烈,免費電視長期來只有兩家,而香港網路的發展,年輕族群熱中,整體相對較為放緩。至於澳門,如果有人認為博彩業是它唯一的產業,那就錯了,至少媒體業相當發達。五十萬人口的澳門(約相當苗栗縣人口),卻擁有八家中文報、三家葡文報和一家英文報,還有分別以華語、葡語廣播的電台和電視台,媒體面貌相當國際化。

 筆者之所以花了一些篇幅,將兩岸四地和類媒體的發展現況作了介紹,是想指出一個事實:散布在兩岸四地及五大洲的華文媒體之數量及規模,實在相當驚人。報紙數以千計、電視台及廣播台數以百計,雜誌期刊數以萬計,作為新興媒體的各類網站、各式網路服務,乃至於無所不在的博客,有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冒竄成長,這些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如能有效合作,影響力是無可限量的。尤其是如能合作傳遞文化資訊、推動文化產業,因不受政治的拘絆限制,效果會更大,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影響力的滋生和壯大,因為共識尚未凝聚,合作尚未扎根,目標尚未確定,工具尚未運用,力量也就難以產生。

 以兩岸為例,今年剛好是兩岸媒體接觸的二十周年。回顧過去二十年兩岸媒體交流,主要是新聞同業人員的交流、交往,而且來往不少,以筆者服務的中國時報為例,我個人二十年來先後接待過的大陸媒體訪問團就有兩百團以上,這還不包括其他同事主持接待者在內。

 建立全球性華文文化網路平台

 可以說,兩岸媒體從從業人員在推動新聞交流、交往方面,付出了不少心力,但檢討過去兩岸四地媒體的合作,真正落實到實質性的全面新聞訊息方面的合作及營運的合作並不多見,倒是香港與內地媒體合作初見成績──也僅僅在「初階段」。這主要受到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不同所形成的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展望未來,如此受主客觀制約的困境,在兩岸四地的媒體合作中仍會重覆出現。然而,既然二十年來兩岸四地人員互動方面已累積成果,四地媒體高階負責人及各階層新聞實務工作者交往頻繁,相互瞭解在增進之中,應已奠定在「適當時機」在「某些方面」全面合作的基礎。筆者認為「某些方面」包括觀光的推廣、文化資訊的傳播、文化產業的合作推動及校園交流與人才育成等。

 去年二月間,大陸觀光客來台幾乎成為事實,筆者在北京參訪,聽中央電視台一位節目製作人說,他製作的一個有關台灣觀光的文化性節目(每周一次),首播反應熱烈,幾天之內由全國各地的來信就有一千多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觀光,當然是文化的一環,由這個例子推向受到政治制約較小的文化及文化產業的兩岸四地媒體全面合作,我認為「適當時機」就是現在、當下。否則,兩岸四地及全球華文、華語媒體打造出來的巨碩的「資訊流」,仍會閒置空轉,無助中華文化的提升,也聽任華文、華語龐大文化產值的流失,只能繼續充當「大長今」和「白色巨塔」的忠實觀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兩岸四地媒體合作既能確定文化領域是最有可能的標的,以此共識共同扎根,則成千上萬舖天蓋地的眾多新舊媒體中,必需找到一個共同的工具來運用、來推動,否則各有立場、各有考量、各有盤算,勢難脫一盤散沙的窠臼。所幸,網路媒體革命時代的來臨,為兩岸四地媒體合作推動文化及文化產業提供一個更現實可行的操作空間,這個新的合作空間的出現,基本上要將他放在一個全球化的視野中來考量,而這也是網路時代的特性──全球化,而這個合作的方向,必然是朝向兩岸四地共同合作建立一個屬於全球華人社群的華文文化網路平台,而要成功建立一個這樣的平台── 即便是與政治關係較小的文化平台,兩岸四地的媒體人仍必須先達成操作的共識與原則,有了這樣共識與原則,兩岸四地媒體合作才有其可行性與前景。

 第一、增加四地新聞從業人員的共識:過去兩岸四地新聞媒體從業者最大的差異,應該在媒體經營理念上的不同,港、澳媒體重八卦、台灣媒體重政治、大陸媒體重社會,兩岸四地媒體從業人員如何以推動文化為任務取向建立一套共同認同而且可操作的作業方式,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第二、建立一個兩岸四地均可接受的華文文化平台:若一個華文文化平台無法獲得兩岸四地的同時認同,尤其是大陸相關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必將使這樣的平台缺乏最大華人市場的支持,也就很難成為真正的全球化的媒體平台。

 第三、資金的整合必需是民間的,而非官方的,否則也就很難逃過政治的操作與影響。

 第四、人員必須是集中兩岸四地的媒體從業人員,以各自的在地觀點來整合此一全球性華文文化平台。

 總之,在網路媒體革命時代,建立一有理想、也有操作可能性的「華文文化網路平台」已出現契機,但是否能真正落實,一方面要各方人士深入探討,另一方面,也值得各方有心人士努力落實。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此一平台能順利落實成立,除了強化日常的文化新聞的報導和論述,關切兩岸四地及全球各地華文、華語文化工作者現況之外,要如何結合所有媒體真誠的推動文化產業,筆者認為重點如下:

 一、全球華文媒體合作的觸媒─中文產業

 我們常看CNN、WNBC及BBC的新聞,除了吸收資訊瞭解世局之外,多少也帶著一點學英文的附加價值,英文是強勢語言,不得不學。但是,如前所述,有一陣子「韓流」襲擊大中華地區,確實令我們汗顏,南北韓人口不足七千萬,卻靠著各類傳媒成功推銷韓文、韓劇及韓國文化,全球使用中文的華人超過十四億,使用華語者也超過十億,我們卻還沒有把它產業化。當今,全球有超過四千萬的各國人士在學漢語;有一百多個國家三千多所大學在教授中文;漢語水平認證考試在四十多個國家設立近兩百個考點。全球中文教學的年產值,保守合計超過十億美元,這正是全球華文媒體──不管是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的強項(我們是靠文字維生的),這也是兩岸四地華文媒體合作的最佳觸媒,如何推動,值得在構建全球華文化網路平台時深刻思考。最重要的是把中文當文化產業,千萬不要當成統戰工具。

 開發文化創意產業 共創商機

 二、兩岸四地媒體共同資產──文化創意產業

 當前,兩岸四地民眾的生活型態愈來愈接近,但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差異仍在,尤其談論政治仍甚敏感,也成為兩岸四地媒體合作困難所在,那麼什麼是兩岸四地媒體合作的共通資產呢?我認為是文化創意產業,值得以如此龐大的華文媒體合作開發共創商機,更藉此充實中華文化內涵。

 文化創意產業包羅甚廣,涵蓋了文學、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展演設施、工藝、電影、廣播電視、出版、廣告、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建築及建築設計、數位休閒娛樂、創意生活、文化休閒觀光……等等。英國在二十年前,文化創意產業年產值不到十億美元,就業人口約兩萬人,而現在年產值已超過美金兩百億元,就業人口超過三十萬人,媒體的推動與宣揚扮演重要角色。放眼望去,與中華文化及華人生活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正等著兩岸四地媒體攜手合作推動,相信這也是兩岸四地未來最重要的產業,不容忽視。這正是華文文化網路平台可以大施拳腳之處。

 三、文化網路平台的試金石─促成兩岸故宮聯展

 因為現實政治制約,兩岸四個故宮──台北故宮、北京故宮、西安故宮、南京故宮,迄無法正常交流,當然是兩岸人民在文化上的一大缺憾,「全球華文文化網路平台」如能落實成立,似可將促成四個故宮舉辦聯展,作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試金石,這不只是全球華文化的盛事,更是全球文化界的大事,如能促成,意義非凡。

 二十年來的新聞交流,誠然為兩岸四地(尤其是兩岸)未來的媒體深化合作立下基礎,以華文文化網路平台進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及擬議的構架已如上述,但仍需假以時日來進行探索與規畫,此其間,交流管道仍需暢通,基礎更要求其牢固。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兩岸媒體互設新聞採討辦事處,現在的駐點有點像「出差團」,所費不貲,累積有限,應該儘速變成設辦事處長期駐點,因為只有長期的累積才能讓報導更準確,更能關懷民眾,而對兩岸文化的報導也才能更深入,取得更大的空間,而為未來的文化大平台奠立更牢固的基礎。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瑞銀 搶進藝術基金顧問業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8.03.02 03:47 am

藝術收藏風氣正盛,瑞士銀行台灣區董事總經理陳允懋昨(1)日表示,瑞銀今年將搶進藝術品顧問與諮詢服務,除了與畫廊業者合作、提供VIP客戶相關資訊之外,還會加強教育訓練,提高員工的美學素養,未來也不排除成立藝術基金。

由鄂爾多斯美術館館長胡永芬策展,印象畫廊與瑞士銀行共同舉辦的「抽象與材質的當代開拓」畫展,昨日下午開幕;共展出莊普、郭淑莉、顏頂生、楊智富、楊仁明、陳浚豪、吳東龍七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近40件作品。

陳允懋表示,瑞銀的客戶多是金字塔頂端人士,這群人所關注的,除了事業、財富、家庭之外,還包括生活品質;而藝術,正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塊。瑞銀在歐洲地區原本就有藝術銀行的機制,提供顧問、諮詢與藝術基金等服務。

陳允懋說,近來,瑞銀感受到台灣客戶藝術收藏與投資的需求動能非常強勁,切入相關服務,已是一定要走的路,因此選擇與印象畫廊合作、希望借助畫廊業者的專業。

針對本次展覽,瑞銀邀請了40名的VIP賞畫,印象畫廊並在展期中規劃「瑞銀VIP日」,屆時將有專人導覽。

當代藝術夯 畫廊搭順風車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8.03.02 03:47 am

這個周末,台北藝術味很濃。昨(1)日共有近十個畫廊推出新展覽,特別的是,當代藝術正火紅、在拍賣市場屢創高價,目前各展覽全都搭上這班順風車,聚焦華人當代藝術家。

由寒舍主人蔡辰洋所投資的寒舍空間,昨日展出「擦拭另一個空間的記憶:徐格麟個展」。寒舍董事長王定乾表示,台灣當代藝術家徐格麟的創作媒材,雖然是傳統的炭筆跟鉛筆,但徐格麟主張,黑白之間既能呈現光線、也能表現色彩,作品極具張力。

蔡辰洋的夫人賴英里,昨日也現身賞畫;賴英里說,她很欣賞徐格麟層次豐富、簡潔又細膩的畫風,此次經她「三顧茅廬」,徐格麟才願意讓寒舍舉辦他人生第一檔個展。

索卡藝術中心昨日推出「解放:溫普林8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檔案」。索卡董事長蕭富元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大約在1979 年改革開放後開始暖身,1985年以後,各地零星出現充滿儀式性的表演行為,後來,如溫普林、孫良、徐冰等行為藝術家陸續崛起。

行為藝術「秀完就沒了」,但相關的圖片或影像紀錄,仍具有同樣的藝術價值,此次索卡就展出了中國80年代重要行為藝術的紀錄。

由老牌拍賣行景薰樓轉投資的景薰樓藝文空間,昨日也推出「旅法畫家呂榮琛個展」。景薰樓董事長陳碧真說,台灣出生的呂榮琛旅法多年,受趙無極、朱德群兩位大師影響頗深,善於掌握光影的變化,蜷曲的線條與深鬱的色彩,很能應出藝術家本身的浪漫與懷舊;此次辦展,呂榮琛也特別回台參與開幕。

至於印象畫廊,昨日則推出「抽象與材質的當代開拓」,展出七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此次挑選的藝術家,全都對藝術創作的材質有新想法,例如陳浚豪就選擇以圖釘作為創作媒材。特別的是,參展藝術家也都很年輕,其中陳浚豪才35歲、吳東龍更只有32歲。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文創拔地起,藝術去哪裡? — 檢視文化政策論壇(序)

文/吳牧青

一切還是先從看不見文化政策、卻攸關這片土地未來藝文走向的兩場揭開2008權力遊戲(立委選舉、總統大選)說起。

姑且不提過去的中央民意代表群裡有多少自稱「文化立委」卻未致力藝文政策推動,放任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文化官員在「產值」上玩弄數字遊戲的「文化創意產業」大行其道。新任期從小選區生死戰出線的立委,除了代表是兩大黨PK和地方勢力之霸的競逐外,再也沒有民代想靠「文化立委」往自個兒臉上貼金的假義氣。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兩方人馬除了大開支票,提高不知是不是芭樂票的文化預算外。一邊高舉升格為「文化觀光部」,另一頭則搖起「文化體育部」的旗幟,這兩者的背後,除了為將來運作新的官僚系統權力劃分,我們實在看不見為整體藝文創作的施政計劃和展覽演出空間的因應政策。(前者在首都所在地預演了文化和觀光整併的進軍中央計畫,後者則南下佈樁為體委會南遷與文建會衛武營統整事宜磋商。)

然而,對於檯面上的兩方政團,「文化創意」和市場經濟下的「產值」遊戲實踐,從2008才要步步展開。

才剛剛結束的2008台北燈節,從媒體業找來的新任觀光局長,轉型為「觀光傳播局」退為輔助公關及傳播性質的機關後。由文化局正式推演的台北燈節,則成為文化局高燈下亮的新年大玩具。當局宣示公共藝術進入傳統節日的論述,說得可妙︰「『2008臺北燈節』將由文化局導入公共藝術『改造公共空間、關照在地特色』的概念,並企圖回應各界對於整體燈節應更為永續的訴求,期能給予參與『2008臺北燈節』的民眾,一個可以同時體驗元宵節溫馨熱鬧的氣氛、實踐綠色公民責任、以及現代工藝設計藝術的嶄新感受。」如果說將觀光事業公共藝術化,是整合了跨部門的資源前行,那倒無可厚非。問題在這嘉年華城市行銷的背後是由主掌這城市的展覽龍頭—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責成執行,據悉,2009年的花卉博覽會,也將由北美館來負責。一個號稱台灣當代藝術頂尖展的台北雙年展,一屆不過 100萬美元的預算,卻被迫脫離專業,運作起觀光大業的業務,豈不荒謬?

華山從十年前一個中央地方均視為燙手山芋的廢墟,慢慢從一個「閒置空間再利用」升格為受各個藝文展演團隊注目而驚豔的多元使用空間,在各方藝文團隊幾近徒手幹起的華山藝文特區出現口碑後,再被文建會塑造成待價而沽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隨著華山ROT案的招標開始到底定的這三年期間,華山的節目數量大幅退化不談,參差不齊的展覽和活動素質反倒更顯露當初「閒置空間」的無政府狀態。而接掌「華山文化創意園區ROT案」的台灣文創公司,除了在產值上和品項將亦步亦趨地跟隨政策宣示的「創意產業旗艦中心」,未來華山將由誰來監督它的方向性,也是令藝文界茫茫然而未知所以。

表演藝術的龍頭機構,兩廳院(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面上看似度過了它所在板塊的政治風暴—「拆匾/更名風波」,更是風風光光地在2007年邀來超過10組國內外大師級的劇場/音樂/舞蹈節目,歡慶她20週年的演出,但是,在其背後的這一年,兩廳院宣示身為第一個法人化的文化機構,經歷了NSO總監難產、兩廳院藝術總監難產,好不容易遴選出執政當局信賴的學者出線,卻又在未到一年的當下退官求去。法人化之後未能下放權力給予專業的行政作風,更讓多方不具政界色彩的藝文團隊和藝術學院的學者憂心忡忡。

台中酒廠、嘉義酒廠、台南分局北門倉庫、花蓮酒廠和台北的華山定位為「五大創意文化園區」,藝術由場地的核心退居到為文化觀光/文化消費服務的企圖自毋需多言。首都的文化局在成立文化基金會轄下,主宰了北美館、當代館、紅樓、小巨蛋、牯嶺街小劇場、中山堂等等多個館所,在名義上可以整合文化事業資源,但在行政上卻可以閃躲過議會的監督。

在接下來的數周,《破》將邀集公部門轄屬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創作者、評論者、學者、策展人、民間文化機構等等,讓他們在現今斷代式的官派治理下的各種對文化工作者的衝突與矛盾,針對各方的親身經歷或熟悉的個案分析,以各個面項來彙整出對各執政當局對文化政策付之闕如的概念。

我們無意在這場文化政策的論壇裡,被現今的任一個政治集團利用、抹綠抹藍或抹紅,更無意去簡化商業藝術或設計創意的既有市場性,如果雲門舞集倉庫的一把火只是換來「好可憐VS活該」的鄉民口舌,我們更需要去理解這背後的文化官僚系統是所為何事,進而透過《破》的資訊平台,監督我們的文化環境。

CHANEL Mobile Art 香奈兒工藝大展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08-02-29 06:03

時尚龍頭藝術新境

走進Chanel香港太子店對面、通往中環舊天星碼頭停車場的地下道,沿著高掛的「Mobile Art」海報指引,登上舊天星碼頭停車場天台,宛如星際太空降下的一「坨」白色大物「攤」在眼前。

記者方惠宗/香港報導

攝影/記者黃世澤

感覺就像慢慢地從車水馬龍的喧囂,走入一處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象。這座宛如「幽浮」的Chanel「Mobile Art」展場,設計者是04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薩哈.哈蒂(Zaha Hadid)。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最年輕、完成最少作品的獲獎建築師。

時尚結合建築大師

又一樁

Zaha Hadid獲獎那年,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推動計畫,原本預定請她執掌設計大事,但可惜的是計畫後來胎死腹中。台灣當年無緣擁有前衛之作,Zaha Hadid現在為Chanel「Mobile Art」設計這座預製件組裝(Prefabricated)的建築物,猶如倫敦在1851年首屆世界工業博覽會所蓋的展場「水晶宮」(水晶宮是世上第一座預製件組裝建築物),讓它無論在技術上或概念上,都在建築史上留下非同小可的註腳。

「Mobile Art」展場為方便在不同城市間的大量搬運過程,由300片玻璃纖維及750組鋼樑、連串延伸式的弧度組件構成。每塊砌版最寬2.25公尺,可利於拆裝與組合。這座將在全球七個大城市(香港-東京-倫敦-紐約-洛杉磯-莫斯科-巴黎)巡迴兩年的「流動藝術品」,本週在香港開幕,也是Chanel 「Mobile Art」第一站。

展演場域

震撼感官

Chanel設計總監Karl Lagerfeld認為,當今唯一能打造如此創意建築的人,非Zaha Hadid莫屬。而Zaha Hadid也曾透露,希望能在生涯中,打造一棟「流動式」的作品。一拍即合之下,他們還延請法國知名藝術及文化月刊《Beaux Arts Magzine》的總編輯Fabrice Bouste作為此次藝術展策辦人,邀請各國共20位藝術家,以Chanel的菱格紋包包為主題,以不拘形式的創作,裝置在展覽館內。

對與該展,Chanel時尚活動執行長Bruno Pavlovsky表示,Chanel創造了時尚奢華的夢想世界,Karl Lagerfeld總都有全新方式演繹Chanel風格,為觀眾帶來感官震撼。例如他每次都會揀選奇偉堂皇或教人意想不到的表演場地作秀,巴黎大皇宮穹頂、蒙地卡羅歌劇院、紐約中央火車站,或是聖塔莫尼卡機場……都曾化身Chanel秀場。

現在,CHANEL決定以品牌的其中一項經典創作:菱格紋手袋,成為Mobile Art大型國際藝術展覽的主角。

聽覺導向的前衛表演

Mobile Art正式在Zaha Hadid充滿未來主意的展覽館內登場。策展人Fabrice Bouste說:「這是一個流動的展覽,儼如一齣立體電影。而Mobile Art的創作意念,可說是過去兩年來,藝術家們從事各種視藝實驗的成果。」

這次受邀展出的藝術家,例如台灣「花布妙手」林明弘、日本「情慾大師」荒木經維(Nobuyoshi Araki)、南韓未來主義女性藝術家Lee Bul,與 俄羅斯超現實主義派藝術家Blue Noses…,與這座建築一樣,用前衛意念傳達感官震撼。

進入Mobile Art的參觀者必須帶上MP3。耳機傳來精心編寫的音效與口白,有別於視覺導向的展覽。我認為這個展覽反而是個聽覺導向的表演。當對白引領的步伐,準確無誤數著階梯,或要我向左看、向右看…。視、聽強佔的過程,讓人忽視周圍與作品無關的一切(包括其他參觀者),只剩自己、跟耳機裡的「她」,一起在悠遊在這座幻想國度…。

藝術銀行X儲蓄藝術的無限價值

【文/曾芳玲;圖/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銀行】

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銀行的運作模式

想要為你的辦公環境創造別樹一格的藝術氣氛嗎?藝術銀行的專業諮詢師,可以給你最專業的建議及諮詢,為你的辦公空間量身打造,找到專屬及最合宜的藝術品,每年只要很少的租金費用……」

這段看起來很像某個私人畫廊或藝術經紀商的廣告詞,不要懷疑,它確實是出現在加拿大藝術銀行文宣資料上的說明;藝術銀行,全名為「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銀行」(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一個只有12位員工的國立機構,卻掌握了加拿大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購藏計畫,擁有加拿大當代藝術為數驚人的收藏,並藉此創造典藏藝術的無限商機,不但將藝術帶入許許多多的公部門及公共空間,同時在美術館外開闢了無數的展示場所,讓藝術走入生活,推廣藝術教育,為觀眾及藝術家創造雙贏的成果。

加拿大首府渥太華是坐落在河谷及森林間的美麗城市,靜謐如一首抒情小詩,重要的藝術機構包括國家畫廊、國立當代攝影館等,相較於這些藝術機構,藝術銀行的建物說它簡陋也不為過,從外觀看,好像鐵皮結構的大倉庫,進到裡面則像我們熟悉的庫房,有滑動的網架,當然還有更多奇形怪狀的當代裝置藝術,工作人員就在一堆作品中上班,不過他們笑嘻嘻的也不以為意。由於購藏的速度很快,分類及上架的速度實在趕不上,看起來就像個不斷進貨的大賣場,走道可用的空間四處置滿了作品木箱及藝術品,工作人員利用條碼,顯示作品的分區位置,同時由於作品往往很快的就租借出去展示,在電腦系統的掌控紀錄下,表現出快速有效率的節奏。

藝術專家幫你,讓辦公室變畫廊

既然名為銀行,其經營原則非常簡單:出租其所擁有的資產(藝術品)收取利息(租金),用以維護展品,以及購買更多的藝術作品。不過,正如同現今銀行經營管理的新趨勢,投資理財顧問是銀行裡新興的專業服務,藝術銀行也不例外,以藝術顧問為首的工作團隊,是藝術銀行提供服務的核心,其實這個所謂的團隊也挺迷你的,只有三位成員——一位藝術顧問、裝置技術人員和一位行政助理。可想而知,不像一般的美術館的典藏工作,藝術品成功的收購大約就完成了一大半的任務,也不像畫廊,作品賣了即可,由於藝術銀行並沒有任何展示空間,因此藝術品一旦進了藝術銀行,最重要的是要能活絡藝術品租借的通路,有更多的機構加入租借藝術品的網絡,才能維持此機構運作,並持續壯大購藏的資本。

為了讓租借藝術品發揮最大的成效,藝術顧問扮演最關鍵的角色,作品不是租出去就好,而是要在其展出的空間發揮最佳的視覺效果,藝術顧問通常會親自造訪租借藝術品的單位,了解未來作品置放的空間,如辦公室走道、會議室或公部門建築大廳等等,同時跟租借單位訪談以便了解他們的喜好,再同時考量建築空間的特質及辦公性質與預算,為顧客找到合宜的作品。這種感覺也好像是造型師的角色,只要付出不多的租金,造型師就會從衣櫃裡為顧客隨季節變換不同的服裝,顧客不用再擔心塞爆的衣櫥和自己不斷改變的身材和品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藝術銀行也解決了許多公部門及公共空間放置公共藝術的問題,這些機構也樂於讓這種作品選件、裝設、包裝、運輸等工作交給藝術銀行的專業藝術行政人員,如此一來,不但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更新作品,也無須煩惱作品保存維護的問題,一件知名的當代藝術作品往往動輒好幾萬美元,對一般的政府機構或私人公司來說實在不可能,而租金一年只需約1200美元,這讓許多財務困窘的公部門辦公室,也可以輕鬆擁有價值不斐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經常更新,讓工作人員及來訪洽公的民眾好像在美術館工作,時時都能有耳目一新之感。

加拿大最大當代藝術庫,欣賞藝術也是支持藝術

由於擁有為數最豐的當代藝術收藏,藝術銀行今天除了辦理藝術品租借的服務,藏品也免費提供給各國藝術機構或策展人策辦加拿大當代藝術展覽計畫,許多觀念及裝置藝術,在經紀畫廊的藝術市場上有通路的困難,此時藝術銀行自然負起支持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任務,藝術家樂於讓藝術銀行收購作品,除了直接在經濟上有所助益,不論未來是否在某個辦公室看到作品,都能透過藝術銀行的電腦網絡系統,提供給世界各地藝術界人士瀏覽。

如何讓僅僅三位藝術顧問,掌握超過1萬8,000件作品的動向,提供顧客最快最有效率同時最佳的諮詢服務?主要就是靠著一套便利的管理軟體,除了掌控作品動向的基本功能,這套軟體還能提供概念式的查詢服務,例如總監維多利亞.亨利(Victoria Henry)為我們示範鍵入「Red Lips」(紅唇)後,凡是作品名稱、創作概念或作品形式與紅唇有關者,都可一一搜尋表列出來,實在是專業藝術顧問的好幫手,也是讓藝術銀行可以如此少的人手發揮最大服務及工作效益的關鍵。

藝術銀行能夠順利經營,社會整體的藝術愛好風氣也是很重要的支持因素。藝術作品離開美術館的層層保護與監控,走進與民眾每日生活攸戚相關的辦公空間,藝術銀行總監不諱言,在經營之初,她也很擔心若是作品的損壞機率過高,出險及修復費用過多,將會間接使租借費用攀升,還好幾年下來,作品在各地租借的情形,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透過這樣的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走進藝術欣賞及收藏的行列,對當代藝術家的名字漸漸如數家珍,潛移默化間對推動當代藝術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藝術銀行的經營概念,讓21世紀的藝術典藏觀念走進另一種里程,「偉大的藝術品無價,但你的公司可租唷﹗」看到這樣令人莞爾的廣告,想到玩味藝術跟昂貴的藝術品為伍,可以這樣輕鬆快意,確實讓人欣羨。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DCity》香港設計師、藝術家展開大膽的冒險

【Text/Kitman Keung;photo/Kitman Keung】

2000 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師生籌資買下空置的工廠大廈做為工作室,許多自其他院校畢業或由海外回流的藝術家也紛紛加入半職或全職「伙炭人」的行列。伙炭工廠區自此成為對香港視覺藝術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名字。

2007 年的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有 30 間工作室、共 100 位藝術家參與,吸引觀眾達 10,000 人次。今年參加的工作室增加至 34 間,共超過 160 位藝術家。活動在 1 月 12-13、19-20 日於伙炭工業區開放,參加者可以穿過縱橫交錯的工業大廈走廊直到藝術工作室門前,進入藝術家的工作空間(有時同時是生活空間)。還有由專人帶領的導賞團,參訪者主要是初中、高中學生及藝術團體,可以聽到藝術家親自解釋他們的作品。

除了表面的經濟考量(伙炭提供較低租金),伙炭藝術工作室的出現還涉及心理及社會氣氛改變。一個城市的教育、工商業、交通生活等基本建設發展成熟後,香港的新生代基本物質生活不成問題,開始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模式。

來自比利時的 Sarah Van Ingelgom 非常喜歡東方文化及語言,曾去過日本及中國。她四年前來港,當時從事的工作和藝術完全無關,三年前參與開放日,她發現在人們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也有這樣有趣的環境和創作空間,海外藝術家到港必定參觀之地。為了一圓夢想,Sarah 開設 Blue Lotus Gallery,平日接不同的 freelance 工作。通常畫廊是把藝術品帶到收藏者面前,但在伙炭設畫廊則是把收藏者帶到藝術家面前,加強藝術家之間的溝通,也作為藝術家與收藏者的平台。

關於畫廊營運,Sarah 還有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在這裡,她有較多自由去嘗試一些比較冒險和大膽的意念。因為大家都知道:在中環,藝術冒險會因為商業壓力無法實現。

網址︰http://www.fotanian.com

【DFUN 設計風尚誌 2008. Feb. No.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