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 2008/03/25
【撰文/SONIA KOLESNIKOV-JESSOP】
當時林壁興才三十八歲,在貿易公司上班。那天他陪着公司總經理前往新加坡手工藝中心,來到陳文希的畫廊,準備買幾幅畫裝飾新辦公室。早在三十年前,陳文希就是夙負盛名的傳統水墨畫大師,以高超手法融合了西方繪畫觀念與中國水墨技巧。
林壁興的上司選了幾幅傳統風格的水墨畫,林壁興自己挑了一幀較具現代感的小幅作品,主題是水墨蓑羽鶴,以立體主義風格呈現。
「這幅畫在陳文希的作品中還算便宜,所以選了它。」林壁興回憶往事,呵呵笑道:「不過還是花了我五百元新加坡幣(約美金三百三十元),在當時可是相當大的數目。」雖然林壁興只因「喜歡」而買畫,但這筆投資相當值得──最近的一場拍賣會上,陳文希一幅水墨畫的成交價高達一萬二千五百美元。
林壁興也萬萬料想不到,過去三年來,亞洲藝術家的作品竟然炙手可熱。蘇富比公司在二○○六年拍賣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總金額高達七千零三十萬美元,比起二 ○○五年增加將近四倍,且為二○○四年熱潮興起前的二十五倍。中國大陸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水漲船高,讓其他地區望塵莫及;他們過去只能為宣傳服務,談不上什麼報酬,如今的行情卻在亞洲市場名列前茅,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也令人刮目相看。
著名中國藝術家徐冰說:「我這一代原本對藝術品市場沒什麼認識。我們從小就深信,藝術只是宣傳工具。」徐冰現年五十二歲,長居紐約。當年他初出茅廬,畫的是毛澤東肖像版畫。
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像徐冰這樣的版畫家,同一件作品通常都只印兩幅,一幅參加畫展,一幅自己保留。他們創作完全是為了展出,並不在意展覽結束後作品的去處。
這位觀念藝術家要歷經十年光陰才體認到他的創作身價。徐冰第一場大型個展「天書」於一九八八年登場。他花了一年時間,用梨木雕刻四千多個自創的方塊字,印在幾百冊大書和古代經卷式卷軸上。一位美國收藏家買了一卷四冊,只花了一百三十美元。但在二○○五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其中一冊《天書》以十四萬八千二百美元拍出。
裝置藝術家林天苗說:「實在想不到中國藝術品發生這麼快速的變化,這麼地欣欣向榮。」幾年前,她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賣到今天的價格。
這股風潮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興起。當時正逢理想主義風行全中國,文化大革命黑暗年代已逝,新生代藝術家期待為復興中華文化盡一分心力。
上海香格納畫廊創辦人何浦林憶述:「那時候的藝術家滿懷熱忱,勇於實驗創新,這些特質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是第一場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出流派風格各異。其中有幾項表演藝術甚至被人視為離經叛道(例如用槍射擊一具裝置藝術作品),導致展覽屢次被公安局強迫關閉。
就在同一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的精神也銷聲匿跡。
天安門事件落幕後,藝壇蕭瑟。藝術家以北京為中心,倚賴外交官、企業家夫人、新聞記者支持贊助。何浦林說:「不少藝術家遷居海外,在紐約與巴黎落腳。」
二○○六年,曾梵志的《面具1999 No. 3》在一場拍賣會中創下八十一萬六千四百美元的天價。他年輕時也曾上北京闖蕩,結果連展出作品都有困難。
曾梵志追憶當時情形:「展覽還沒開始,就有人上門說是有問題,不准辦展覽。他們不明講哪一幅畫出事,只拿消防安全法規之類的理由當幌子,而且往往開展前一個小時才通知。」曾梵志早期畫作經常描繪醫院與肉品市場的血腥場景,那是他家附近常見的景象;但官員質疑這些血淋淋的畫面是影射政治。他回想當時心情:「我嚇壞了。」
當年藝術家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林天苗也難以忘懷:「展覽只能在自己住處舉行,時間不過幾個小時。當天開幕,當天閉幕,偷偷摸摸。」
天安門事件陰影籠罩一九九○年代,藝術家惴惴不安,而且找不到買家,只有香港幾家畫廊還舉辦大型展覽。何浦林說:「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尤其美國,一九八九年後的中國是化外之地;中國當代藝術也乏人問津。」
突然間,情勢丕變。由於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所得節節高升,中國成為全球傳播媒體焦點,形象轉為正面,世人對中國的人事物無不好奇,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此一飛沖天。
二○○四年,蘇富比在香港舉辦第一場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買家反應非常踴躍。
蘇富比亞洲及澳洲地區副主席司徒河偉說:「情況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顯然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不只香港,許多地方的買家都躍躍欲試。」蔡國強的《為龍年所作的計劃No. 3》運用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創造出一幅「畫作」,以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六美元成交;岳敏君的《向日葵》以他最具代表性的笑臉圖像為主題,也賣出七萬七千一百二十四美元的好價錢。
二○○七年四月,蘇富比復於香港舉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司徒河偉親自主鎚。當天會場人滿為患,主辦單位臨時加了好幾張座椅。那天的成交總值是五千二百八十萬美元,創下新高。眾所矚目的徐悲鴻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九百二十萬美元拍出, 更打破中國繪畫以往的紀錄。
中國藝術家作品數量與價格步步高升,買家背景也不同以往。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說:「二○○四年我們在香港舉行第一次拍賣會,只提供五十件作品;買家有七成來自歐美國家,亞洲買家只占了三成。第二年,歐美和亞洲的買家平分秋色。到了二○○七年,亞洲買家占了四分之三。」
買家背景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一代的企業家快速累積財富,有閒錢大手筆購買名車、房地產、藝術品。司徒河偉說:「這類收藏家往往選購與他們同一個年代且能產生共鳴的作品,而非緬懷過去。」
歐美買家偏愛政治意味濃厚、普普藝術風格的作品,但中國買家青睞新寫實主義,陳丹青(以描繪西藏的鄉村、山水與牧民而知名)與王沂東、陳逸飛都是這個流派的佼佼者。
林家如說:「這一代中國買家在文革中成長,因此特別喜愛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容易理解,主題環繞中國風情,例如鄉野美景或傳統的內地生活。」
買家爭相收購亞洲作品蔚然成風,藝術家與經紀人多樂見其成。但也有人擔心炒作風氣太盛,未來恐怕引發危機。林天苗說:「買家有兩種:一是投資型,收購之後很快就脫手;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很不幸,許多買家收購藝術品憑的是人云亦云,而不是眼光獨到。」
此外,今天的市場雖是欣欣向榮,為中國藝術家帶來可觀財富,許多藝壇人士卻另有所見。曾梵志說:「我很擔心,因為大家關注的是拍賣價格,而不是藝術家或作品本身。有些藝術家為了金錢而創作,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的許多同行也是這個看法。藝術家不能以賺錢為終極目標,應該努力創造有靈性、有理念的作品。創作時如果只想到金錢,作品一定有問題。」
目前不僅中國藝術家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韓國的藝術市場也交易熱絡。司徒河偉說:「我個人覺得,在技巧上,有些韓國、日本的藝術家比中國藝術家更有意思,讓人眼睛一亮,只不過他們沒有『中國』這個因素推波助瀾。」
頂尖藝術家的行情持續發燒,但許多後起之秀的作品價格平易近人,說不定就是明日的徐冰或曾梵志。林壁興身為藝術愛好者的經驗之談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永遠會有精彩絕倫的新一代藝術家出現,而且作品價格不會太昂貴。收藏家不必迷信藝術家的名氣,要買,就買真正能夠感動你的作品。」
他強調:「作品價格不貴並不代表價值不高;說不定這位藝術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讀者文摘2008年3月號】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拍賣場上 百花齊放
標籤:
Artist,
Auction,
China,
Consultant,
Contemporary,
Gallery,
Hong Kong,
Japan,
Korea,
Market,
Painting,
Printmaking,
USA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