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世/Nicola Ruiz】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雜誌編輯兼《2008 City Brands Index》(2008年城市品牌指數)調查(上月公佈的排名就基於該調查)作者 Simon Anholt 表示:「倫敦的唯一不利因素就是它的安全性和消費水準。」Anholt 還與城市及國家政府就提高其國家聲譽的政策、投資和策略進行了諮詢。他說:「但是這兩個因素也幫助提升了其形象:如果太安全,人們就感覺不到刺激,如果消 費水準太低,它的受尊重度就會降低。」 名列前10的城市還包括澳洲雪梨、羅馬(義大利)、西班牙巴賽隆納、澳洲墨爾本、柏林(德國)、荷蘭鹿特丹、和西班牙馬德里。 數字背後 Anholt City Brands Index(Anholt 城市品牌指數)對18個國家的18,000人進行了調查。評判城市的標準包括生活方式、口碑、文化多元性、文化生活和吸引力。比如,受訪者會被要求根據氣 候和天氣、污染程度以及建築和公園的外表吸引力列出40佳城市。他們被問及他們所預期的每個城市人們的熱情度,以及每個城市在過去30年裏在科技、文化和 政治領域對世界的貢獻大小。 Anholt 說:「較精明的政府一直以來都將他們的城市看作是一個需要向外推廣的品牌。但全球化的後果之一就是城市之間對遊客、投資者、企業和重大盛事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因此適當注重聲譽現在已經以一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以強制。」 酷都 倫敦位居榜首,這部分歸功於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澳洲、印度和加拿大)與英聯邦有聯繫,並將倫敦視為世界金融、時尚和音樂之都。之前宣佈的2012年奧運會舉辦權又給這座城市貼上了一枚時尚的印章。 其孕育超凡魅力領導人的能力也沒有減弱。在1997年掌權之際,首相東尼‧布萊爾 (Tony Blair) 推出了「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 計畫,旨在將倫敦定位為一個酷而時尚的新銳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個推廣口號旨在嘗試為英國重塑一個進取、有遠見且多元化的形象,並同時推廣 Oasis、辣妹 (Spice Girls) 和 Blur 等英倫搖滾品牌。 這似乎起了作用。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國際行銷學教授、40多本區域行銷著作作者 Philip Kotler 表示:「這裏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文化的人口。這裏是世界金融中心、藝術中心及文物中心,並有著生機勃勃的能量。」 關於巴黎排名第二,Anholt 表示,在贏得這一領先位置方面巴黎所做的努力少於其他城市。自20年前的 Arche de La Defense 至今,巴黎就沒有出現新的著名建築,最近也很少舉辦過受大眾喜愛的盛大活動。Anholt 說,與羅馬和米蘭一樣,巴黎是坐享其成。 他表示:「巴黎是最時尚的城市之一,這幾乎成了一種陳詞濫調。但它卻已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人們都期望能在法國享受美食、時尚以及精緻的生活方式。多年後它可能會變成一座糟糕的城市,但它卻不會因此失去這種聲譽。」 不管怎樣,如果你希望置身於美景當中,那麼巴黎仍是不二選擇。當被問及哪座城市最美時,50%的受訪者表示巴黎最為迷人,而46%的人認為當屬羅馬,29%的人選擇紐約,只有5%的人認為是北京。 位居最時尚城市排行榜第15名的城市米蘭被選為對全球時裝作出最重要貢獻的城市,而華盛頓、馬德里和東京則分別在政治、文化和科技方面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當然,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榮譽需要保持。有些政府想打造一座安全乾淨的城市,而有些政府卻努力將自己的城市打造得更加酷勁十足。 Anholt 說:「荷蘭給人的印象是穩定、可靠、高效、富有和無趣。而阿姆斯特丹給人的感覺就時尚很多。這一切都是因為色情、毒品和搖滾。該城市政府希望能保持那樣鮮 明時尚的吸引力。」Anholt 稱位居最時尚城市排行榜第9名的阿姆斯特丹是少數幾座透過酷T恤測試 (cool T-shirt test) 的城市之一。「如果你將『I heart Amsterdam』印在一件白色T恤衫上,那麼它的售價比沒有這幾個單詞的白色T恤要高。」 雪梨同樣也透過了 Anholt 的酷T恤測試,該城市在最時尚城市排行榜上排在紐約、羅馬和巴賽隆納之前,位居第三位,這令除了那些在雪梨享受生活的人們之外的所有其他人都感到非常驚訝。 Anholt 稱:「每個人都熱愛澳洲。它代表了一種令人嚮往的品牌,這幾乎在《鱷魚先生》(Crocodile Dundee) 裏都有所體現。這部電影為澳洲城市的形象增添了奇跡般的光彩。該電影已風靡全球。如今澳洲被認為是一個完美的國家:熱情、富有、好客和文明。」
原文:Forbes.com The World's Most Stylish Cities
【2008-04-24 富比世】 |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時尚城市王 倫敦打敗巴黎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歐亞鐵絲路 倫敦─孟加拉年底開通
|
在聯合國鼓勵下,一條從倫敦到孟加拉首都達卡,全長1萬1265公里的亞洲大鐵路(Trans-Asia Railroad)預定年底開通。火車旅行的熱愛者可花23天,完成行經土耳其伊斯坦堡、伊朗德黑蘭、巴基斯坦拉合爾、印度德里的這趟「鐵」絲路之旅。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已有火車迷形容上述鐵路是「全球鐵路旅行之最」,它比從莫斯科到海參崴,全長9290公里,俄羅斯最長鐵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 Railway)旅程還要長得多。
根據聯合國的贊助計畫,未來數月,巴基斯坦、伊朗會將他們的鐵路與這條次大陸鐵路接軌,也首次與歐洲搭上線。
聯合國表示,亞洲大鐵路通車,將在亞洲開啟新貿易道路,同時讓前蘇聯在中亞的加盟共和國可透過鐵路,抵達伊朗在波斯灣的戰略海港阿巴斯港。
1965年印巴戰爭發生後,印度加爾各答到達卡的鐵路其後關閉逾40年,本月初重新通車後,亞洲大鐵路才得以順利延伸。
消息人士說,亞洲大鐵路的唯一障礙為,從倫敦到中國大陸雲南省再銜接新加坡時,由於緬甸人權紀錄差,可能找不到外國資金,協助重建緬甸境內距離約350公里的鐵路。
英國鐵路迷史密斯已興奮地在自己的網站Seat61.com規畫行程,先搭歐洲高速鐵路「歐洲之星」(Eurostar)啟程前往布魯塞爾,在維也納用完 早餐後,再登上火車前往伊斯坦堡換搭渡輪穿越連接歐亞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渡輪未來將被地下隧道取代,但目前,乘客有機會欣賞到聖索非亞大教堂與托普卡比宮 殿的迷人景觀。
史密斯接著打算換搭土耳其的快車,前往伊拉克與伊朗邊界的凡湖,再換渡輪,接終點為德黑蘭,車廂極其現代化的快車。伊朗已將鐵路展延到巴斯斯坦邊界,旅客可換搭巴國火車前往奎達(Quetta),再到拉合爾、印度德里、加爾各答和孟加拉達卡。
走趟鐵絲路 北路要32500元
【記者吳學銘 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亞洲大鐵路計畫又名「鐵絲路」(Iron Silk Road),橫越28國,東南起自印尼,穿越北亞、中亞、南亞,進入土耳其,再連結歐洲。2006年,鐵路確定分成北路、南路、東南亞、南北路四條路線, 四條路線總距離為81,000公里。未來數月將如火如荼進行的巴基斯坦與伊朗路段,為南路的一部分。
亞洲大鐵路北路與莫斯科到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大部分重疊,台灣遊客若想坐火車到英國倫敦,可取道北路進行,先搭機到香港,再從九龍搭京 九鐵路到北京,轉西伯利亞大鐵路經莫斯科到倫敦。整個行程最快需九天,不計至香港的機票,單程鐵路票價約台幣三萬兩千五百元,比坐飛機還貴,但坐臥舖,可 省下住宿費。
至於南路,連接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中國雲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至今尚未完成的路段包括伊朗東部、印度與 緬甸之間、緬甸與泰國之間 、泰國至雲南之間。未來台灣遊客想搭南路到歐洲,碰到最大的難題還是簽證,以中亞為例,幾乎都要一國一國地簽,且作業時間很長,如果中間卡住一個國家不給 簽證,就無法成行。
早在2004年,世界旅遊組織在新疆烏魯木齊集會時,就呼籲絲路經過的沿線國家,包括中國、吉爾吉斯、土庫曼、哈薩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共推「絲路旅遊護照」一證通各國,但因政經條件有別,中亞又經常有戰亂,到今天還無法付諸實施。
【2008/04/21 聯合報】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挪威歌劇院 嗆雪梨閃邊去
2008/04/14 09:30編譯廖玉玲綜合奧斯陸十三日電
位於奧斯陸峽灣旁的挪威國家歌劇院12日正式開幕,這是挪威七個世紀來最大的文化建築,不僅一圓當地樂迷100多年的夢,也展現出挪威身為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實力。
挪威國王和皇后、丹麥皇后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等約1,350位各國政要和貴賓,12日齊聚挪威國家歌劇院,欣賞兩個半小時的開幕表演。挪威國王哈拉爾在致詞時表示,歌劇院位於奧斯陸峽灣的最深處,為極具紀念價值的新地標,未來此地將滿溢音樂、舞蹈和歌聲。
挪威國家歌劇院總監畢昂(Bjorn Siemens)更是意氣風發地說:「 雪梨歌劇院閃到一邊去吧!」
這棟新劇院花五年時間完成,造價高達42億克羅諾(8.4億美元)。光是劇院內部擺設的藝術品,價值就高達6,000萬克羅諾。由於歌劇院就在奧斯陸峽灣旁,因此整棟建築物看起來彷彿從水中緩緩升起。
歌劇院的屋頂用3.6萬塊高級義大利大理石舖成斜坡,參觀者可以走上屋頂,俯瞰整座城市和峽灣。劇院占地3.85 萬平方公尺,內部有1,000個廳,號稱是挪威700年來最大的文化建築物。
挪威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近40年來光是靠出口天然資源就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油元更讓該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擴增到1.97兆克羅諾(3,920億美元),在全球規模僅次於阿布達比投資局。去年挪威經濟成長率為1971年來最快。
早在1890年代,就有人提議在奧斯陸打造國家級的歌劇院,但直到1999年挪威國會才同意,而條件是,如果新歌劇院能建造在市區東邊人跡罕至的濱水區,就能以都市更新計畫的名義提撥經費。而此區也從原來只有汙染專家才會造訪的地方。
目前歌劇院周遭看起來還像是個建築工地,被貨櫃、鐵軌和馬路團團圍住。奧斯陸當局從2000年開始重新開發此區,濱海的土地從2003年開始銷售,整個更新計畫預定2018年完成。
奧斯陸市區計畫和建築物服務部門發言人表示,歌劇院目前是整個開發案的中心,未來必定是奧斯陸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布妮時尚外交 Dior大贏家
法國總統沙克吉訪問英國,最出鋒頭的是第一夫人布妮,另一大贏家則是法國時尚品牌Chiristian Dior,有第一夫人做模特兒,從希斯洛機場到溫莎宮、倫敦市政府到格林威治,都成了布妮展示Dior服飾的伸展台。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Dior公 司把布妮訪英的照片發布全球,帶來了高達一百萬英鎊(約台幣6054萬元)的廣告收益。
Dior母公司LVMH集團主席阿爾諾是沙克吉的好友,這次布妮的所有行頭都由Dior提供,估計價值3萬英鎊(約台幣182萬元)。英國 媒體稱布妮為「法國時尚業的秘密武器」,她對訪英行頭拿捏之精準有如將軍策劃軍事行動。早在數周前她就和Dior的英籍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頻頻會商,一 起挑定加利亞諾設計的「bridge」系列的款式。
果然她在希斯洛機場一出場就轟動,身著Dior灰色高腰毛呢風衣,手拎Dior最新一季的黑色皮包,頭戴小貝雷帽。稍後在赴國會訪問時她換上灰色套裝配海軍藍外套、到藍色雪紡晚宴服,都大獲好評。
布妮可說替加利亞諾大大出了一口氣,一個月前加利亞諾推出新設計時,曾被「紐約時報」深具影響力的時尚名家凱西霍恩批評為「活像午餐套裝、鋼盔頭髮、手套的年代」。但布妮穿上Dior套裝卻掀起一陣旋風,媒體爭相稱贊她高貴大方,有年輕戴妃的風範。
布妮已成各方爭相邀約訪問的對象,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莎拉莫沃說,所有時尚品牌都會哀求布妮為他們伐言,這位法國時尚的超級推銷員,將讓所有超級模特兒妒嫉到臉色鐵青。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溫馨懷舊的文化生活紀錄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在經過數年的翻新與擴建後,已全面重新開放。舊翼的殖民地式新古典建築,和新翼的簡約現代建築完美融和,堪稱典雅精美的歷史文化中心。
館中的常設展覽項目中,除了展現新加坡所走過的 700 年的「歷史展覽館」,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文化生活館」。它分別從傳統美食、時尚潮流、攝影藝術和電影戲劇的角度,呈現 20 世紀初到 70 年代期間大眾生活文化的演變歷史。對於學習或從事藝術或設計的人,這裏儼然成了溫故知新啟發靈感的教室。
美食藝廊 Food Gallery
呈現的是 1950-70 年代生氣勃勃的街頭美食文化。這裏展示了小販在街頭討生活的設備,各式「設計」樸實的烹煮器具,杯盤食具以及豐富的食材與香料。多媒體的效果讓訪者更能感受當年現場的氣氛。
服裝藝廊 Fashion Gallery
展示新加坡婦女的服裝演變史。展出的服飾與配件,除了見證審美觀因文化交流,時尚潮流的更替而改變,也反映出女性在所扮演的多重社會、經濟、政治身份與角色的演化。另外還展示各式布料及縫紉器具。
攝影藝廊 Photography Gallery
借助現代影像的科技,展出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影像資料。並藉此介紹了 20 世紀初新加坡社會的人口和家庭結構。
電影戲劇藝廊 Film & Wayang* Gallery
介紹新加坡電影業的發展歷史,並探討了華族的傳統戲劇在新加坡的承傳與變遷。(* Wayang 是印尼語和馬來語中「戲劇」的意思,在此意指常以野台戲為表現媒體的傳統戲劇。"Wayang" is an Indonesian and Malay word for theatre.)
由於新加坡邁向現代化的歷程相當迅速,對老一輩,甚至中青輩都還歷歷如昨的生活方式與事物,感覺既熟悉,又似久遠。參觀這樣的生活紀錄,不禁讓人感念前人為生活奮鬥的精神,溫馨的懷舊情懷油然而生。
【DFUN 設計風尚誌 2008. Mar. No.18】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巴黎居遊7天 像過客,又彷彿是歸人
人來說,卻可能還是新鮮事,那就是「居遊」。
「居遊就是在嚮往或喜愛的異境他鄉,租一個房子暫時住下來,短則住上一周,多則個把
月,把那兒當作居所兼旅遊基地,如此或可和那塊土地發生較一般觀光旅遊更深刻、更實
在,也更內在一點的關係。」這幾年深深迷上居遊旅行方式的作家韓良憶說。
深度旅遊,取代趕路觀光
為什麼要停留在同一個地方慢慢遊歷?不怕膩嗎?新一代旅行者發現,「Slow is
beautiful」,移動少一點,才能看得多一些。
正如慢食運動這幾年在世界各地快速蔓延,當人們在繁忙的日常生活裡開始想要坐下來,
好好地享用一餐,慢慢地品味食物滋味的同時,慢遊的趨勢,也開始悄悄滋長,講求品質
與深度的旅遊經驗,逐漸取代走馬看花的趕路式觀光。
慢遊有很多型態,有人乘火車旅行,或是坐船航行;更多人透過居遊享受短暫異國居民生
活。沒嘗試過居遊的人都會抱持懷疑態度,住旅館不是更省事方便,為什麼還要租房子過
著自理的旅遊生活呢?嘗試過居遊的人,卻幾乎都表示上了癮,那種由自己決定旅遊步調
的悠閒感,與異國居民鄰里相伴的感覺,絕對是旅館無法提供的享受。
步調悠閒,居遊首選西歐
但是居遊重在悠閒、舒適,不同於背包客的艱苦流浪,也不像出國十天遊遍七國的趕鴨子
行程,挑選一個好環境,是絕對必要的,要有家的溫馨。
韓良憶特別建議國人,如果要居遊,不妨從西歐開始,因為歐洲生活步調悠閒,居住環境
舒適,更有豐富的文化背景供居遊者細細品嚐,很適合想嘗試居遊的人選為第一站。
如果你厭倦在旅行中三餐都外食的固定模式,希望偶而也能上當地的傳統市場挑選異國風
味的蔬果,為自己料理一餐;又或者你希望享受五星級旅館也無法提供的溫暖異國人情,
或許,你該嘗試一下居遊。
引用網址: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659
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30歲前 環遊世界220天
去在建築事務所的建築設計工作,環遊世界一圈!
當時,大家都為他這個決定羨慕得不得了,所有的人也紛紛表示環遊世界是他們的夢想,
蔡世鏗說:「那就跟我一起去環遊世界啊。」結果當然是沒有人附和,夢想歸夢想,一般
人還是在現實中妥協。
跨出第一步就對了
但是,蔡世鏗真的付諸行動了。他開始上網查詢關於環遊世界這個夢想的可行性,發現想
要環遊世界一圈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從一年的環球機票、歐洲旅行火車聯票,到每天吃
住大約2000元台幣的估算,用半年時間環遊世界的花費也不過是60、70萬元,並非一般人
想像中必須花費鉅款,他算了算工作近兩年的積蓄,決定開始朝夢想邁進。
當蔡世鏗向當時的老闆遞出辭呈時,他的老闆驚訝地說:「環遊世界?這應該是我去做的
事吧!」蔡世鏗只能說:「不好意思,我先出發了。」
每個世代在面臨30大關時,幾乎都有30情結作祟,蔡世鏗覺得男人在這一方面又更嚴重,
過了30之後,必須全心發展事業,包括成家立業,他想趁著30歲之前,單身、還沒有太大
包袱的時候,去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當時我覺得,如果在環遊世界的路上真的出了什
麼意外的話,對不起的只有父母而已。」
當然,他驚嚇過度的父母在聽說兒子打算環遊世界一圈時,不時加以柔性勸導,以為他會
改變心意,沒想到心意已決的兒子真的辭去工作,從2002年1月開始,就專注於蒐集環遊
世界的資料。
拜現代科技之賜,蔡世鏗透過網路事先購買機票、火車票,並著手辦理各種證件、國際提
款卡等,甚至每天跑三千公尺鍛鍊自助旅行的體力,他在網路上盡可能蒐集旅行路線的各
種資料。
就在準備的過程中,有一天他突然領悟如果再繼續磨蹭下去的話,他的夢想到底要拖到哪
一天才能跨出第一步?雖然資料才蒐集不到十分之一,當年3月,蔡世鏗就毅然踏出走向
世界的第一步。
互助是最溫暖的溝通
這一出走就是整整七個月的時間,他從尼泊爾開始,走過埃及、希臘、歐洲與中東,最後
從澳洲飛回台灣,走遍二十二個國家,漂遊兩百二十天,過著的竟然是比在台灣工作時還
要規律的生活,6點半起床,開始揹起背包踏遍想去的城市,晚上回到青年旅館的大通舖
和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背包客閒聊,彼此交換旅途資訊,在臨睡前寫下一天的所見所聞,
然後沉沉睡去。
蔡世鏗發現,環遊世界對台灣青年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對於西方青年卻是
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像他這樣的年齡才出來環遊世界,幾乎可以算是很晚了,其他人早
在高中時代或是大學時期,就已經踏遍整個世界。
真正上路後,他才發現,原先的顧慮其實都不存在,像是英語不佳怎麼辦?蔡世鏗笑著說
:「當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時,自然而然就會主動說英語。」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人
與人之間最好的溝通,其實不在語言,而是互助的誠意。從出發到尼泊爾的第一站開始,
他就遇到來自不同國籍的陌生旅人,在這趟旅途中給予他有形無形的幫助,成為日後最溫
暖的回味。
設限愈多,只會綁住腳步
從東到西,由北到南,每換一個陌生城市,他會打電話給家人報平安,「一方面也是考慮
到如果我在國外失蹤,至少家人知道我最後的落腳處。」這是蔡世鏗很實際的考量。
他的腳步愈走愈輕鬆,旅途讓他領悟到一件事:「當你設限太多時,反而會綁住自己的腳
步。」一開始,他會尋找小旅館訂下單人套房,因為他以為旅行一天後會希望面對自己就
好,後來他開始愛上各地青年旅館,甚至愛上二、三十人的大房間,原來與各國人士交流
是這麼有趣的事,就算是比手劃腳也樂在其中,而且青年旅館都會提供當地實際的旅遊資
訊。
每走過一個城市他會吃一頓正式的餐點來犒賞自己,算是為自己補給到下一站的動力。漸
漸地,蔡世鏗從剛踏上旅途時所懷抱的不安定感與恐懼,到一個月後逐漸感到自在,他開
始敢在法國馬賽理髮店裡剪頭髮、在芝加哥欣賞職棒比賽、在土耳其享受油壓與按摩,跟
大夥一塊飲酒作樂,甚至開始留戀在異鄉如此簡單的生活。
2002年10月30日,旅途最後一站,蔡世鏗在澳洲雪梨的旅館輾轉難眠,想到從明天開始,
就要回到台灣過著一般人所謂「正常的生活」,想到以後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這麼自
由自在地過生活,要不是旅費用罄,他真想繼續走下去。
發掘自己的潛力與極限
如今環球之旅已經過了三年,眼前的蔡世鏗穿著襯衫西裝褲,戴著一副金邊眼鏡,完全是
一副職場工作者的打扮,看不出當年驚心動魄的經歷。但是32歲的蔡世鏗顯得心滿意足,
他說在那趟旅途中,最大的收穫是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在離開熟悉環境後,原來他可以用
雙腳走破一雙鞋,可以忍受一個人自助旅行的孤獨感,可以用很破的英語交到很多異國朋
友,可以適應各地的小吃而不會腸胃不適,可以在缺乏家人朋友的幫助下,完成很多生活
瑣事,讓他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所以回國後,他決定和朋友合夥開建築事務所,給自己一個創業機會,「反正我都曾經給
自己環遊世界的機會,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蔡世鏗輕鬆地說。他甚至將兩
百二十天的環遊世界日記寫成電子報,每兩三天就貼在網路上,沒想到網友熱烈反應,讓
他一寫寫三年,最後還出版成書。
這是蔡世鏗環遊世界的大夢,他已經實踐了。
從寂寞星球來的惠勒夫婦
從寂寞星球來的惠勒夫婦
郭崇倫
沒有惠勒夫婦,《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不可能成功。
1971年,新婚的兩人(Tony & MaureenWheeler)決定擺脫朝九晚五的固定生活,
以一年的時間,從倫敦跨越歐陸大陸到澳洲,並把自己的遭遇以及旅行碰到的問題,寫成
一本自助旅行手冊《便宜走亞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後來更再接再厲,以
18個月寫成第二本指南《鞋帶上的東南亞》(South-East Asia on a shoestring),但
真正讓公司起飛的是1981年的《印度指南》,大賣十萬本。
寂寞星球指南明顯的與過去所有旅行書不同,湯尼.惠勒是工程師出身,對細節與
實用性非常講究,文學性可以降到極低,但是手冊的功能性可以極高。然而除了個人風格
之外,當時各國航空業開放私營,票價降低,中國與越南、東歐開放旅遊,都大大推動了
國際旅行的風潮,在惠勒夫婦首次去泰國的時候,只有幾十萬觀光客,現在每年有8百萬
,到中國旅遊的外國人已經超過了法國。
但是單單只有湯尼.惠勒,沒有莫琳.惠勒,寂寞星球將只曇花一現,馬上陷於經
營不善倒閉的命運。
湯尼始終在旅行,而且想到就走,完全服膺指南書上印的「去就是了」(Just Go
),紐約客雜誌的一篇專訪中描寫他是「社交遲鈍」,在公司總部沒有人與他打招呼,但
是一旦他在旅行中,就會像脫水海綿丟到水中,健談開朗,膨脹成驚人的尺寸。莫琳則是
他理性的分身,替他管理公司,在湯尼夢想太出軌時,拉他回來,但是旅行時,儘可能抽
出時間,陪著他走,就像他們即將在12日來台北參加國際書展一樣。
對惠勒夫婦與寂寞星球來說,前廿年是黃金成長期,但接下來挑戰一波接著一波。
世貿雙星倒塌後的第二天早晨,在全球航空警戒,入境全面管制的情況下,寂寞星球召開
緊急會議,後來裁員20%,作者稿費減少30%,以應付危機。接著又遇上SARS,峇里島恐
怖爆炸,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反恐戰爭,都撐過來了,帳面也出現利潤,但是新的困難還在
前面。
關切全球暖化,現在焦點之一在旅行,尤其是推動旅行的寂寞星球,有環保團體就
詳細計算了公司的200位作者,去年平均每位飛行五萬七千公里,而湯尼本人更高達32萬
公里,造成53噸污染,湯尼對此曾經呼籲過,旅行者盡量少飛,而且停留的時間久一點,
他最近接受澳洲報紙訪問時也表示,他盡量把不同的旅行合在一起,「我承認有罪,但是
這是我的行業」。
其次,鼓勵到極權國家旅行,是不是寂寞星球應該做的?最嚴厲的指責來自緬甸,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要求旅遊者抵制軍政府,可是寂寞星球還是出版了緬甸指南,
這被人權團體指責為漠不關心,間接資助鎮壓人權的劊子手,尤其在去年「袈裟革命」之
後。
湯尼.惠勒自己並不以為然,他認為從外界來的訪問與交流,是最好改變政權的方
式,他收集了九個被外界批評,而他自己親自去過的國家,出版《險惡之旅》(Tony
Wheeler’s Bad Lands),自己設計了「邪惡量表」,分別以個人崇拜、對國際威脅、恐
怖主義、對自己人民等四個指標,測量這九個國家,得出來結果最糟糕「無可救藥」的是
北韓,最被外界誤解「稍溢常軌」的則是古巴。
這是湯尼.惠勒的回應,他不會輕信某些國家的宣傳,他要眼見為憑,究竟是不是
鳥不語花不香的「惡土」國家,只有自己去過才會知道,也是他身上60年代狂放不羈的遺
緒。
然而就像秉持60年代精神創業的美體小舖,以6.5億英鎊被法國萊雅收購一樣,這
些遺緒正一步步被導入「正軌」,去年十月英國BBC全球,BBC的商業部門,宣布收購惠勒
夫婦在寂寞星球的50%股份,價格雖未公布,但據了解高達四千萬英鎊,惠勒夫婦發表聲
明表示,「這將提供一個忠於我們理想與價值的平台,而將營運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沒有惠勒夫婦主導的寂寞星球還會像以前一樣嗎?在全世界背包客的心中,都期待
著他們倆所代表的流浪精神不死,自由態度長存。(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與「lonely planet」創辦人東尼‧惠勒漫談
與「lonely planet」創辦人東尼‧惠勒漫談
李茶 (20080212)
簡介
當1972年,東尼.惠勒(Tony Wheeler)與新婚妻子莫琳(Maureen)一同展開長途
旅行,橫跨歐洲與亞洲,並抵達澳洲時,他們決定寫一本《便宜玩亞洲》(Across Aisa
on the Cheap)的旅遊書,想不到這本書竟然奠定了日後最大也最重要的自住旅行指南系
列的地位。從一文不名,甚至要靠開計程車來維持《寂寞星球》出版社的經營,到現在成
為全世界所有自助旅行者背囊必備聖經,出版的旅遊指南得獎無數,暢銷全球,但是這對
夫妻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漫遊,用他們的方式,在每次旅途中創造獨一無二的自我經驗。
旅行者的聖經與最高法則
在路上,你看見陌生的旅人手中拿著一本小小的指南,書封面左上角有個藍白小標
誌,畫著一顆小行星,寫著lonely planet。
你知道,帶著《寂寞星球》旅行的人從不孤單,因為他將為自己創造出最難忘的經
驗,將會有著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還有永誌難忘的回憶。而且,他真的不怕無聊,因為
書中會告訴他當地的歷史、環境、背景,各種可能將面對的文化差異性,還有實用的餐飲
、交通、住宿,甚至醫療,各種可能將面對的生理需求。
在寂寞星球,旅行沒有四天三夜的規劃,它讓你做旅行的主人。
「對你來說,什麼是旅行的意義?」
「旅行是一場持續學習的經驗,總是會有我想去的地方,而當你旅行時,你從來不
會無聊。有的時候或許很不舒服,有時候則會焦慮、甚至恐懼,但是從不無聊。」
旅行者必須樂於獨自旅行
「說說你的第一次旅行經驗。」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頻繁的履行了,因為我父親在航空公司工作。但是跟父
母旅行從來也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旅行,只有在你開始獨自旅行時,你才真的開始履
行。因此第一個獨自踏上旅行永遠是最有趣、也最刺激的經驗,也會是你印象最深刻的。
我記得非常清楚,在我學校生涯即將告終時,我展開第一次旅行,然後就是在大學的時候
了。此外,當然還有1972年我與莫琳一起的穿越歐洲、亞洲,而抵達澳洲的旅行。第一次
長途旅行,也是我們的第一次長途旅行,是永誌難忘的。」
旅行者對旅途的高適應度
「你是英國人,卻定居在澳洲,談談澳洲人的旅遊精神吧!」
「我想澳洲人是『好』旅手,他們敢嘗試遠距離的旅行,去不尋常的地方。他們敢
花很長時間旅行,並且對差異性、不舒適的容忍度很高。這些沒有準備完全的經驗,在旅
行中是很常發生的。看看某些澳洲人的旅行,你在一些不尋常的旅遊地點碰到澳洲人的機
率,比他們的人口比來得高很多。試想美國人口大約是澳洲人的20倍,可是當你在廷巴克
圖或加德滿都遇見一個澳洲人時,你會也遇見20個美國人嗎?不會的。此外我對那些勇於
去不尋常地方旅行,或嘗試不同交通工具的人充滿了敬意,這並無關他們是哪一國人。我
很喜歡兩個台灣年輕女孩──Vicky與Pinky,他們用腳踏車踏遍許多地方。當他們到澳洲
時,我們見過面,現在他們在中國。」
旅行者必須捨棄便利
為寂寞星球撰寫指南的公民,總愛嘗試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
飛機助長了自助旅行者的行蹤,但卻也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在2550年亞太地區旅遊
局年會中,東尼發表了一段言論,列舉了令人擔憂的能源消耗。例如:汽車大賽中所有賽
車使用的燃油,與747用半小時將它們運到下一個賽事時所用的一樣。飛機為遠程旅行帶
來許多便利,卻同時也略過很多精彩的地方,旅行的目的是什麼?是享樂?是奢華?還是
體驗與創造?前兩者或許是五星級物質指南強調的,後者,則是《寂寞星球》公民守則。
而創造與體驗,並無法靠便利得來。
「有什麼地方你是一去再去,覺得會成為終生漫遊地呢?」
「我想是尼泊爾。我曾經去尼泊爾多次,並且在底下幾年我還會繼續去。我想在我
地一次造訪時,我就愛上那個國家了,我想要回去做更多的步行,我最近一次便是去行走
珠穆朗瑪峰大本營。這是在我跟莫琳去尼泊爾走安納普娜環線之前就完成的旅程。」
「那麼有哪裡是你一直想去卻沒有去的?」
「有很多地方都指是單純因為沒有時間而至今尚未造訪。例如我去過中東好幾次,
但是卻從來沒有去過葉門,很多人都說這是那個地區最有趣的國家。我從來沒有搭成西伯
利亞特快車穿越俄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要去歐洲,或是從歐洲出發,我會以火車而非飛
機來展開這段旅程。」
旅行者最高指導的誕生
「『寂寞星球』的指南,大部分是怎樣誕生的呢?」
「許多都是我寫的,或是我協助先寫個大概,大約有30本書我完成大半部分。但是
通常都不會由我獨力完成,終究都會由其他作者來接手。例如我們的澳洲指南第一個版本
是我寫的。底下兩版大部分都是我寫的,不過現在則是由一個寫手團隊來接續這個工作,
因為這本指南變得越來越全面性且詳盡,因此需要廣泛且仔細的遍及全國的導覽。如果一
個作者要獨力完成整本書,那麼恐怕永遠都寫不完,此外為了要不斷的探索與撰寫全書,
因此他們得不斷的旅行,好撰寫下一個版本。」
來自X地方的作者,被派到Y地區,又回到Z城寫書,然後整個過程都在倫敦辦事
處管理,稿件送回澳洲編輯設計,又拿到新加坡印刷,最後,在美國辦事處將書賣到世界
各地。
組成寂寞星球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卻是E-Mail,互聯網建立起寂寞星球的全球化。
當旅行者進階到漫遊癖
東尼曾為Salon.com寫過一篇文章,談論由創造出「X世代」的道格拉斯.庫普蘭
(Douglas Coupland)所杜撰出來的一個名詞:「漫遊癖終點」,意指某些人與任何地方
都沒有緊密聯繫,或樂於四海為家。
當年輕的東尼與莫琳旅行到澳洲,因緣巧合,就落腳於此而放棄了英國。他們出於
偶然的在此生活,並以此為底下諸多旅程的出發點,且在前往地圖上諸多目的地的箭頭途
中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他們不喜歡,或不能成為家的。
當旅者發現自己隨時拿到一張機票,無論目的地是哪裡,都可以立刻決定啟程,不
知道是否該恭喜你,但你已經成為寂寞星球的公民,由旅行熱愛者升級漫遊癖。
打造上流美的農家子弟 去菜市場學美學!
家庭聚會上爭相邀請的花藝設計師,甚至連泰國皇室喜宴與印尼國宴都指名邀請他包辦打
理?
自從為日月潭涵碧樓設計花藝,再加上媒體披露許多政商名流的婚宴喜慶會場,都會邀請
齊云打理後,這幾年齊云名氣大響,他的花藝創作幾乎成為業界的指標。
雖然名氣響亮,但是齊云本人卻相當平易近人,這位生活美學設計師理著小平頭,結實的
身材搭配合宜的穿著,卻也透露出他對生活細節一絲不苟的態度。
飲食,也是美學的薰陶
齊云經營的生活館座落在台北市富錦街的一條清幽巷弄底,在滿眼皆是綠意的庭院中,花
草植物們全都恣意生長著,前來賞花選花的客人,看到的不是精心雕琢的工匠之美,而是
植物本身流露的自然樸實。
齊云也把花卉的生命力帶入室內,在這櫻花盛開的季節,就連室內小小的電梯裡,都有一
株令人驚豔的櫻花木綻放,飄散著屬於春天的淡淡香氣。一上四樓,做為員工餐廳的廚房
,櫻花木交錯的明亮開放空間中,長型餐桌上點綴著一排粉紅淡雅的玫瑰花。不加任何人
工妝點,只是將花卉本身的飽滿新鮮呈現出來,這就是齊云對花藝美學的基本要求。
廚房的擺飾是每週都要更換的,即使只是個短暫的用餐空間,齊云也是這般大費周章。他
說:「這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薰陶,一個團隊不是自己強就好了,而是跟你做事的人有沒
有跟著提升美感,這是我訓練員工美感的一種方式。」就連用餐夾菜時,齊云都會提醒員
工裝盤時要放得賞心悅目一點,讓用餐心情更愉快。
這種對生活美學細節的重視,正是齊云受到許多名流喜愛的原因,因為他不會只是插花了
事,還會仔細觀察整個宴客過程,適時給予主人建議,主動提供合宜的小器皿與自己收藏
的裝飾品。
教育,讓世代美學斷層
這幾年台灣美學話題持續延燒,齊云卻認為現在台灣30世代在追求美學的過程中格外辛苦
,關鍵就在於從國小到高中的十二年教育,造成美學訓練的斷層。
「你一定要追本溯源去看為什麼現在台灣人學美學學得這麼辛苦,因為在他應該接受美學
品味養成的十二年精華歲月中,他只有學校制服可以穿,完全沒有選擇的空間。」關於這
一點,齊云頗激動地說:「想想看,一週上課六天,你可能假日還是穿著制服,如果稍微
想要有一點自我的色彩選擇權,就會被教官盯上。」
成長過程中應該培養的美學訓練,卻因為台灣教育體制只鼓勵念好書,不鼓勵培養個人美
感,齊云毫不客氣地要大家到街上看看,很多台灣男人習慣黑皮鞋配白襪,坐下時會露出
一大截小腿肚,因為當年學校制服就是這樣搭配,很多人對於色彩與線條的基本知識還是
處於茫然狀態。
所以齊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鄉下田野間,當他少年只能穿著制服的時候,「至少我還可以
透過鄉下四季的轉變來培養我對色彩的敏感度。」以出身農家自豪的齊云說,植物的生命
力就是他最好的靈感來源。
旅行,找常民生活美學
那麼,要如何追回過去十二年的遺憾呢?
齊云認為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就是一種美的學習,他會到一些漂亮的百貨超市,看看別人
是如何將生活用品用最美的方式呈現;又或者到傳統花市去觀賞顏色繽紛的花朵,感受自
然賦予的色彩和線條。但他覺得獲益最多的,還是頻繁的旅行。
從花藝、景觀設計到居家家具傢飾布置,齊云說,他自己的生活美學品味,就是歸功於旅
行經驗的累積。所以,他建議年輕世代,要學習生活美感,旅行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旅行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是很普遍的事。
齊云從1992年開始較頻繁地出國工作,走過二十幾個國家,入住許多飯店,吃遍許多美食
,他都用心觀察及思考,這些國家在生活布置與擺飾上究竟是如何呈現?為什麼要這樣呈
現?
除了觀察異國生活風格,旅行在外的齊云最喜歡做三件事──逛傳統菜市場、古董市場與
百貨公司。理由是,在傳統市場裡,可以看到當地人的現代生活;從古董市場,可以看到
過去的人怎麼生活,至於百貨公司,則是想像未來的生活如何布置。
當別人出國忙著到觀光景點購物血拼時,齊云閒來就往傳統市場跑,他會仔細觀察別人的
蔬果擺設方法,因為他認為,一個國家懂不懂生活,就去看她的傳統菜市場,如果連菜市
場都可以擺設得很漂亮,代表這個國家的人民連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弄得賞心悅目,具
有基本的美學品味。
只是談到台灣傳統菜市場,齊云卻是既嘆氣又搖頭,他說:「如果你到傳統菜市場看到蔬
果擺得很漂亮,你把蔬果買回去自然就會把它擺得很漂亮,這就是一種日常的美學訓練;
但是我們的傳統菜市場向來陰暗髒亂,當你把這些蔬果買回去時,自然也不會想到要如何
變成美麗的居家裝飾。」
也因此,別人眼中看似普通的蔬果,卻成為齊云在花藝創作上的靈感來源,當他為知名飯
店做設計時,一簍簍黃澄澄的柳橙透過整齊排列就成為最自然美好的景觀設計。
一年至少往返泰國工作二十幾趟的齊云,推薦大家如果要到東南亞旅遊,絕不可錯過到泰
國體驗當地生活美學,他不推薦日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生活美學太拘謹了,受限太多制式
的觀念。」但是泰國的生活美學就是強調舒適,既不唱高調也容易觸摸,既省錢又有方法
的過生活,這是齊云眼中最自然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