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李政道師大美術系開課

中國時報 2008.02.26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李政道師大美術系開課
陳至中、吳垠慧/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美術系教授的幾本畫冊,讓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現年八十二歲的李政道和台灣師範大學「結緣」!物理學大師李政道,今年初已應台師大美術系之邀,擔任該系的名譽講座教授,這不僅是李政道首次允諾擔任台灣大專院校的名譽教授,也是大多擔任世界名校物理學名譽教授的他,難得跨界與美術系所的連結。

 「這證明了藝文與科學的結合並非不可能!」台師大校長郭義雄說。

 一月卅日,郭義雄請來包括前教育部長郭為藩在內的台師大校友,連同校內一級主管和各院院長炮轟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政策,忽視該校在教育、人文藝術領域的貢獻,而諾貝爾大師李政道的新年賀卡成為最佳的宣傳利器。

 郭義雄不只一次在媒體前拿出該賀卡,幾筆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盆栽、人形老鼠,「這來自諾貝爾得主、中研院院士、台灣師大美術系名譽講座教授李政道之手!」郭義雄以此證明該校在藝術領域的貢獻。

 去年九月教師節,台師大慎重舉辦吳大猷百歲誕辰紀念會,李政道特地從美國返台參與,郭義雄知道李政道對水墨畫頗有造詣,便送上幾本美術系師生的作品集,當場賓主盡歡。之後,郭義雄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邀請李政道擔任美術系名譽講座教授,馬上獲得應允。

 台師大公關室主任溫明忠說,李政道從不輕易答應這種名譽頭銜,因為他已不需要這些錦上添花的「浮名」。校方計畫在不久的未來,邀請李政道來台接受聘書,並進行簡單演講。

 由於是「名譽」性質,李政道不會在美術系開課教學,也不會長期駐在台師大指導學生。溫明忠表示,李政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工作繁忙,加上年歲已高,無力再添其他負擔,校方頂多邀請他演講、舉辦幾場活動。

 師大文化創意產學中心主任林盤聳說:「李政道目前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全校最資深的老教授,屬於『全校級教授』。李政道的成就是跨人文與科學兩個領域,認為藝術與科學有部份的精神是相通的。」

 能邀請到國際級的科學家擔任名譽教授,師大美術系頗為振奮。系主任蘇憲法表示,名譽教授主要是作為諮詢與交流的對象,不一定會在師大授課,至於接下來會有哪些合作計畫,尚在規畫當中。


中國時報 2008.02.26 
李政道 科學藝術「對撞生新態」
楊維敏、朱立群/台北報導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九五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在一次演講中,如此詮釋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而他不僅對藝術欣賞有深厚的興趣,自己也學習作畫,在水墨畫表現方面,有自己的風格與意趣。

 李政道接受台灣師大美術系的邀請,擔任名譽講座教授很多人覺得驚訝,但他早就是大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與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另一位物理大師楊振寧一樣,他們在物理之外,對詩詞、繪畫等藝術領域,也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只是欣賞性的興趣,他們也都自行建構了一套見解。

 科學與藝術都在追求真理

 在《李政道文錄》一書中,收錄了兩篇文章〈科學與藝術〉、〈藝術與科學〉,前者是他在大陸炎黃藝術館的講話,後者是在大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演講。在這兩篇文章中,他旁徵博引的結合了中國古詩詞、繪畫與西方科學理論,以隨手拈來的例證,說明科學與藝術的關連性。

 李政道舉李白、蘇軾的詩說,詩人用創新的文字表現,喚起人類意識中深藏的對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情感。而科學家追求的,也是外部世界的真理。這是兩者的共同性之一。此外,科學原理雖然艱深,但科學原理的應用則普遍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例如,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少有常人能懂,但兩者卻是廿世紀所有重大科學的基礎─核能、雷射、半導體、超級計算機等,都因此出現。藝術的創造力也不是人人都有,但美好的藝術表現,見者多能產生共鳴。這說明了科學與藝術的普遍性。

 一九九六年,他以科學家身分站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講台上,暢談藝術與科學的關係時表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這段充滿哲理的句子,就是著名的「一枚硬幣兩面論」,也成了李政道詮釋「科」、「藝」關係的經典註腳。

 最近有科學研究「美」的定義試圖把美感量化,結果發現,「對稱」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古希臘雕像之美就在於其五官與四肢的對稱勻稱。而李政道則在演講中指出,對稱不一定美,例如,如果在明末詩僧弘仁的山水畫中間放一面鏡子,形成「鏡像」效果,這是標準的對稱。但他說,欣賞抽象山水畫是一種美的享受,對稱的鏡像則呆板沒有生氣,毫無美感可言。

 李政道在大陸的人才培育單位「卡斯比亞中心」,走廊牆上掛著許多中國知名畫家的畫作;在中國高等技術中心每年的年會中,經他邀請,李可染、吳作人、黃冑、華君武、常莎娜等著名畫家,都曾為年會主題揮毫作畫。其中很有名的一幅,是李可染畫的兩牛對撞,李政道還自已題字:「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把他畢生鑽研的高能物理,以藝術形態呈現。

 李在科與藝之間搭起橋樑

 大陸學者葉松慶所寫〈李政道為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歷史性貢獻〉一文,直指人類直線性的思維與單一化的教育,培養了「科盲」和「藝盲」,但李政道卻像「紅娘」一樣,搭起兩者之間的橋樑。

 李政道那一代的中國學者都有「士」的味道,讀聖賢書,有著中國文人的宇宙觀。他的科學觀與藝術觀,很大程度受到道家哲學的影響。例如,物理學中負電荷與正電荷的對偶結構,就與太極的「陰」、「陽」結構類比。李政道之所以不是「科盲」、也不是「藝盲」,正因他穿透「科」、「藝」工具性的表象,在中國古典典籍裡領悟出兩者的相通。


中國時報 2008.02.26 
物理研究未中輟 雕塑刺繡 李都有創意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朱立群/台北報導

 李政道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他的藝術觀和對藝術的體會,同樣令人驚嘆,影響不少大陸藝術工作者。

 從一九八○年代起,李政道每年到大陸訪問,都會倡導有關科學與藝術結合等議題的研討會。他是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也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李政道曾多次與中共高層領導會面,每每展露對振興藝術的期盼。他說,「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

 蘇州刺繡聞名中外,在李政道的眼中,同樣能反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題材。二○○一年,李政道邀請蘇州刺繡研究所,繡製一件「金核子對撞科學圖像」刺繡藝術品,得到科學和藝術界的一致好評。

 二○○一年是清華大學九十周年校慶。李政道神來一筆,創意作了一件巨型雕塑《物之道》,把物之構成體現為藝術形態,在中國美術館前布展,作為清大校慶的賀禮。

 二○○六年底,主題為「科學與藝術」的雕塑「落戶」清華科技園,該主題雕塑是已故李可染專門為李政道所畫《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為模型創作而成。這一雕塑也成為李政道八十壽誕的生日禮物。清華科技園將「科學與藝術」主題雕塑永久安放於園區廣場中央,成為彰顯園區文化的一大人文景觀。

 李政道身居美國,但與兩岸科學界都保有密切關係。中央研究院院士、物理所所長吳茂昆表示,他與李政道一直有聯繫,李政道去年九月還來台參加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吳茂昆表示,李政道目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不輟,還有新的物理計算方式問世。


中國時報 2008.02.26 
蘇憲法:李畫有禪味
陳至中、吳垠慧/台北報導

 台師大希望藉物理大師獲聘美術系名譽講座,見證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美術系主任蘇憲法表示,李政道那一代的讀書人,自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化洗禮,他對傳統水墨畫也有一定的鑽研,「不然不會接受美術系的頭銜!」

 在蘇憲法眼中,李政道的水墨畫線條漂亮、墨色自然、造型簡潔可愛有趣,「透過簡化的物象,表現出一種『禪味』,絕對是水準以上!」

 師大文化創意產學中心主任林磐聳,於今年一月底到紐約拜會李政道,將這件事情完全底定。林磐聳表示,李政道雖然是以物理學研究著稱,但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平時會利用簽字筆、彩色筆或水墨,畫些小品畫,也有畫冊出版。


中國時報 2008.02.26 
諾貝爾獎得主 頂尖大學爭邀
韓國棟/台北報導

 為提升學術水準,台大、成大、台灣聯大系統的中央、清大、陽明、交大等各大學,莫不卯足全勁聘請諾貝爾獎得主到校擔任講座或演講。

 二○○四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戚凱羅是成大特聘講座教授,原則上,一年要駐在成大一個月。本月廿日,成大舉辦「青年之約—與諾貝爾大師座談」活動,由戚凱羅與國內高中生對談。

 成大新聞中心助教李金駿表示,當天參與座談的學生來自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松山高中、台中一中、台中女中、文華高中、大里高中、台南一中、台南女中、高雄中學、高雄女中等學校總共二四○人,相當成功。

 台大也積極爭取到諾貝爾物理獎崔琦擔任特聘研究講座。校長李嗣涔說,崔琦不久前在台大待了三周,校方希望他下次來台可以停留更久的時間。

 台大原本有意聘請崔琦擔任台大長駐講座,但因現行的《就業服務法》將外籍教師視同外勞,若要擔任長期駐校講座,必須請領勞工工作證,恐有損學者尊嚴、貽笑國際;加上崔琦年歲已大,不方便長期駐在台大,現在只能擔任特聘研究講座。

 中央、清大、陽明、交大組成的台灣聯大系統也在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贊助下,去年聘請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到校演講。

 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席格前幾天才在中央大學演講,講題「Low Cost Plastic Solar Cells:Progress & Prospects (低成本的塑膠太陽能電池:現況與展望)」,吸引上百位聽眾到場聆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