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藝術品市場上演股市投機故事

新財富 vol.200708, Sun, 19 Aug, 2007
藝術品市場上演股市投機故事
王從卉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猶如一片極富生命力的熱帶雨林,任何新鮮的種子都會在這裡以異
乎尋常的速度成長,也會以同樣快的速度變異。藝術品市場就是這樣一顆新種子,一個正
在開花結果卻長滿了中國特色變異細胞的生命體,這些變異體的毒素正侵蝕著行業的生命


    診斷如今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人會對比20世紀80年代瘋狂的日本市場,會提起
90年代後期泡沫化大崩盤的紐約,試圖警示20年後歷史正在重演。然而,中國的狀況似乎
總會出乎所有經驗學說的解釋和預言,只有從房地產、證券等類似市場成長中所呈現的「
中國特色」裡尋找似曾相識的痕跡和出路,才能更加全面地瞭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現
狀。

    我們對比發現,當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重演上世紀90年代股市中的投機故
事。目前,市場資金的半數屬於短期投機資金,江浙炒畫團儼然成形,投機客們通過包裝
上市、肆意吹捧、對倒抬價等方式,進行短線炒作,製造虛假繁榮;部分藝術家、畫廊、
拍賣行、鑒定機構、媒體等產業鏈上的參與者也知假造假、賣假、拍假,從而加劇了市場
的渾濁。投機當道、信息渾濁、誠信危機,已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頑疾。

    相比成熟市場,近5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成長及演變的速度令人亢奮又擔憂。5
年前,央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調,A股在2000點以下徘徊,大量熱錢湧進樓市,炒得房價幾
年間倍漲。同時,藝術品成了瘋狂熱錢追逐的「高雅」投資工具。此後,在政府宏觀調控
之下,資金開始退出樓市,湧入藝術品市場。資金的氾濫,給本已急速升溫的藝術品市場
火上加油。一時間,藝術品投資被形容成繼股票、房產之後的中國第三大投資渠道。

    其實,所有的投資市場都一樣,狂熱的時候,一個本來小眾的市場會變成一個大
眾市場,瘋狂的投機和暴利現象無從避免。曾經在中國股市發生過的故事,在藝術品市場
裡再次上演。短線炒作、頻繁換手、新手投機、虛假信息、知假做假,這些曾經用來聲討
股市的熟悉字眼,再一次被用來形容眼下的藝術品市場。

    半數資金意在短線投機

    正如當年的股市是一個散戶市場,基金之類的機構投資者尚未形成,目前的中國
藝術品市場也仍是散戶市場,而且,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和收藏機構群體並未形成。在這
個市場裡,充斥著被暴利神話吸引的投機客。坊間常有消息:「江浙資本要拿出50億元投
資油畫」、「山西的煤老闆們也拿出上億的資金瘋狂收購油畫」,行業內常聽見某某藝術
家的油畫作品被整體買斷,某某畫廊的油畫被山西老闆統統包圓兒。繼溫州炒房團之後,
江浙炒畫團的形成儼然已是事實,並已經顯現了對市場造成的衝擊。

    由雅昌藝術網編製的當代油畫指數顯示出了這一過程。自有統計的2000年以來,
100位畫家的油畫平均價一直以穩定並且緩慢的速度上漲,和國畫市場的大起大落完全不
一樣。但2005年以後,市場井噴了。2005年前的5年中,指數從1000點漲到了2300點,而
一年後,指數從2300點一下子漲到了6700點。一夕之間,油畫價格是過去的3倍,一年時
間濃縮了過去5年乃至更多時間的漲幅。

    一般而言,藝術市場的資本結構主要包括長期沉澱資本、中期投資資本以及短期
投機資本。這三類資本結構的比例分配是決定藝術市場是否健康繁榮的關鍵。通常,理想
的狀況是,由公共博物館和「鐵桿」收藏者投入的長期沉澱資本占20%左右;由機構投資
者、私人投資者用於對抗通貨膨脹、中長期投資藝術品獲得資本利得為主要目標的中期投
資資本占70%;專門進行短期投機套利的「游資」等短期投機資本應控制在10%以下。也就
是說,如果有70%以上的買家,對手中的藏品鑒賞精到、估價誠實、認真惜售,並中長期
持有,那藝術市場的繁榮與熱絡是必然的。

    然而事實上,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資本結構倒置。據業內人士的保守估計,市
場上的短期投機資本至少在50%以上,甚至一段時間內達到70-80%左右。如此之高的短期
投資資本比例,使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藝術市場上演著一出由投機者導演,由藝術家、
畫廊、拍賣行、批評家、媒體共同參與的投機故事。

    投機當道,短線資本瘋狂套利

    這些投機資本,雖然是藝術品市場的新手,卻是「短線游資套利」的老手。很多
股市等其他市場的短線行為也就被借鑒過來,運用得游刃有餘。

    手法一: 選擇「潛力股」包裝上市

    這些藝術市場上的短期投機資本,操作手段大同小異。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以很
低的價格買斷一位藝術家的大批作品,再斥巨資進行包裝,繼而將這些作品適時拋售。一
種更縝密也更有殺傷力的操作方式是,畫廊或經紀人與部分買家聯手,包買一位尚未出名
的年輕藝術家一定時期的全部作品,影響其創作的內容與方向,以便控制畫價在市場上的
升降。

    投機商包裝藝術作品的手法有兩種,一是進行媒體炒作,二是拍出高價,形成示
範效應。在拍賣會上,莊家會安排「畫托兒」舉牌,以防止流拍並互相競價,炒高價格。
的確,只要上了大拍賣會,常常一幅在畫廊幾千元就能買到的畫作也能漲到10萬元落槌成
交。而實際上,在這樣的炒作中,通常買者和賣者之間並沒有實際資金轉移,僅僅是在市
場上造成了某些作品成為投資熱點的假象,吸引後續投資者接盤。

手法二: 收買「黑嘴」混淆視聽

    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按照商業傳統對有潛力的藝術家進行一定的「包裝」,是
無可非議的。慣常的做法是出版畫冊、舉辦畫展、組織評價、組織研討會、與拍賣公司聯
手在拍賣會上推介作品,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也確有不少藝術品,由藝術市場推出而最終
引起了美術界的注意。然而,在中國,對於藝術家的學術及市場地位、藝術品的市場價值
判定這一核心評估,往往為一些投資者所操縱。一些藝術批評學者、媒體人士,為金錢收
買或屈服於生存壓力,犧牲公信力,淪為了製造虛假信息、誤導買家的炒作工具。

    因此,市場上常見一些藝術家未到應有的藝術地位,已被所謂藝術評論家捧成大
師、名家,一些藝術品也被吹成傑作、精品,通過幾次頻繁的拍賣,價格迅速飆升,時時
在報端製造「拍賣高價紀錄」的新聞,製造市場繁榮的假象,吸引更多信息不對稱的投機
買家入場接盤。在股市上頻遭打擊的「黑嘴」,在藝術品市場仍然肆無忌憚。

    藝術家、藝術經紀人或畫廊、藝術批評家、買家和收藏家、藝術專業及大眾媒體
、美術館和博物館、拍賣行,形成了藝術市場的生態圈。健康的生態環境是相互支撐、相
互制約、相互監督的體系。其中,透明、充足、真實的「信息」就好像是整個生態環境的
空氣,至關重要。可是,眼下的藝術生態圈正在經歷嚴重的環境污染,最明顯的就是空氣
(信息)渾濁。

    手法三: 莊家對倒抬價,引新手跟風接盤

    股市中常有的莊家炒作、對倒抬價,在藝術品市場也不鮮見。

    投機商在囤積藝術家的大批作品後,往往會透過畫廊或拍賣會,從事短期循環式
的漲價炒作。他們把畫家一定數量的畫作,分批連環出售,賣出再買回,以梯階式調價來
支撐不斷漲價的假象,等到畫價翻了數倍、數十倍、數百倍後,開始以較低的價格分批、
分處出清存畫,以便大幅賺取價差;然後,悄悄放棄繼續支撐該畫家的市場價格,任由畫
家與其畫價在市面上自生自滅。一些近幾年突然出現在市場上的所謂「黑馬」的曇花一現
的中青年藝術家中,就不乏這樣的例子。即便是已故藝術家陳逸飛生前早期也遭受過莊家
操盤操控價格的經歷,使得其市場價格的真實度和業界口碑一度受損。

    如此短頻快的運作方式,短期內看似使畫家出名,作品價格飆升,名利雙收;畫
廊、經紀人、投資人都大賺一筆,但卻導致了整個市場出現極高的換手率、虛高的價格和
名不符實的藝術家,造成泡沫下的虛假繁榮,使真正的買家、收藏家望而卻步。

    一如當年的股市,一些剛入市的新手往往因為跟風而成最後的埋單者,以與其藝
術價值不匹配的高價買下這些作品,並承受其價格下跌的後果。

    手法四: 利用槓桿以小博大

    相對於股票市場,拍賣市場還有一個讓藏家空手套白狼的空子。由於市場競爭激
烈,拍賣公司通常不願得罪經常競拍的老客戶,於是,他們拍下畫作後往往會延遲付款,
油畫則放在拍賣公司的庫房,春拍買的秋拍再賣,只須支付一筆3-10萬元的競拍保證金,
就可輕而易舉地賺取差價,時隔半年賺取50%乃至一倍也是平常事。回報如此豐厚,怎能
不讓場外資金趨之若鶩。

    誠信危機、知假造假、賣假現象氾濫

    「畫僧」史國良「作品打假事件」2006年被各大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並入選全國
21家專業媒體聯合推出的「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中的「年度藝術事件」,史國良
本人也入選「年度人物」。然而,史國良事件只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假畫現象的冰山一
角。書畫家們頻頻遭到假畫的侵擾,已故的如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劉炳森先生,健在的
如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等,都曾飽受造假者的侵擾。

    如果說書畫古籍多有副本、臨摹是出於歷史原因,古時藝術家不斷多畫,一稿、
二稿、三稿,以多取勝,冀廣分佈流傳便於作品的傳播和流傳後世的話,那麼,現今藝術
市場知假造假、知假賣假就是行業性的畸變:利字當頭,不論真偽。其狀況愈演愈烈,氾
濫成災,嚴重影響中國書畫在世界拍賣市場的信譽,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建新曾大
聲疾呼:「誠信危機是當前藝術品市場的致命傷。」

    中國書畫界造假、賣假、拍假現象氾濫的核心問題是:真偽鑒定的依據是什麼?
鑒定環節的監督機制是否存在?在中國書畫拍賣市場裡,最為諷刺的現象就是:某個知名
藝術家發現自己的一副造假作品在某拍賣行進行預展或拍賣,便公開宣佈該作品「不是我
畫的」,而拍賣公司便能通過各種手段,如媒體炒作和所謂專家鑒定團為作品翻案,確定
該作品不是贗品,照拍不誤。更不用說,被假畫侵擾卻忍氣吞聲的藝術家大有人在。

    藝術品拍賣,本是一件於藝術家、收藏家和公眾很有意義的雅事。可在造假、賣
假之風氾濫的書畫藝術市場,拍賣中卻往往是「假作真時真亦假」。拍賣公司和部分媒體
重利輕義,成為造假者的幫兇,更有甚者,策劃、參與整個造假賣假的過程,謀求最大經
濟利益。

    藝術品市場上贗品橫行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而是行業內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其原
因何在?筆者個人以為,主要原因來自於目前法律的缺位。《拍賣法》第61條規定:「拍
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該法律條款使得拍賣人和委託人不用為拍品的真偽負責,即使被發現贗品,也能輕鬆地擺
脫責任,更不用說追究為造假作品搖旗吶喊的不良媒體的法律責任了。


另一方面,藝術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其真偽的鑒定需要高深的專業知識和鑒定技巧,標
準相對來說主觀化而沒有普遍純粹客觀的標準,依靠的是專家個人的專業誠信和監督機制
,因此,在鑒定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容易被利益集團操縱。而對於藝術家和藝術消費
者來說,打假舉證難,成本高,贏得官司的概率很小,即使贏了,也很難獲得合理的損失
賠償。這些原因都使得中國藝術市場,尤其是書畫領域面臨巨大的誠信危機。

    投機當道、信息渾濁、誠信危機,這三大癥結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的頑疾,然而
頑疾不等於絕症。和許多快速發展的行業一樣,中國藝術品市場能否健康成長,要看其能
否克服同樣強大的變異力量。隨著法制的完善與健全,市場的進一步成熟與自然淘汰,通
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並根據中國國情進行制度創新,相信許多規則會建立起來,一個真
正繁榮的藝術市場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