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裝置藝術己取代繪畫?

中國時報 2007.12.23 
裝置藝術己取代繪畫?
伍國安

 大約從一九九六年後,台灣近十年來包括美術館、文化中心、公有替代空間所推出
的展覽,不論為國際或是國內的活動,幾乎都是裝置類的作品。繪畫在台灣當代真的式微
了嗎?

 以近年來美術館的立場來做價值判斷,平面繪畫作品在公開展覽形式上,沒辦法做
較多參與機會,所以感覺到處於弱勢狀態;而參與裝置藝術的人也認為未來都是裝置藝術
的世界,並包括比較前衛現代表現主義者所推的觀念藝術、大地藝術、人體藝術、多媒體
藝術、霓虹燈藝術等等,都會有追逐性的展演。

 在台灣的海島環境對新的物象東西追求,都存有一窩蜂心態而在熱門的狀況下,美
術館也附庸風雅,急追國際路線;往往急著辦光鮮有宣傳性、有實務性,能代表台灣走出
國際標題的展覽。且近十年來,公共藝術建築與地方政府接受行政院文建會的獎勵資助經
費,非常多藝術文化活動推展,大致都在裝置概念藝術這個範疇內;如高雄國際貨櫃藝術
、苗栗假面藝術、澎湖國際地景藝術、花蓮國際石雕藝術等等。

 其實,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遂興至今,最有保留價值的藝術作品就是平面繪畫。
裝置藝術在全世界畢竟是少數,繪畫至今也不可能式微!繪畫有它的優點只是每個時代的
品味,詮釋不同;但繪畫在人類歷史會永遠存在,我們不必擔心。努力創作繪畫的人都知
道,差不多前面十幾年,都是在鍛鍊自己的功夫,很少可以走入社會層面與同好有對話機
會。

 但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很多時間,需要被了解,需要舞台去表現,美術館太重視裝置
藝術策展部分的情形之下,間接阻擋將台灣繪畫文化藝術推向國際交流點。退而現今只有
靠民間社團組織,將台灣繪畫美術推向國際面,做真正培育繪畫藝術創作人才的工作。

 近年來很多就讀藝術及設計類科系的學生,現在幾乎很少從事繪畫創作工作,會畫
圖的也不多,很多創作者還是看生活實際面,有沒有發展的舞台。藝術創作工作朝向「速
食主義」觀;而裝置藝術有它的便利性,可以曇花一現似的作得有模有樣。但是除了石材
、金屬雕塑作品有保留價值外,其餘作品最後也是以所謂「廢棄物」處理。

 另一面,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去擠美術館呢?那是因為有利可圖的關係,美術館的作
品收典藏,動輒上百萬元,還有製作作品的補助經費,年輕藝術家現在的市場,不在畫廊
,也不再追求藝術更高的造詣,而是名利都在美術館,這也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期許藝術家們還是得回歸自己理念,太寄望美術館或策辦人都會失望,了無新意「
嘉年華」式的文化藝術,是不可能提昇台灣本土的文化藝術。自己去忠貞的選擇平面繪畫
或裝置藝術形式都很好,但是我認為流行的風潮終究會過去,藝術家最重要的,還是要為
堅持創作中深刻的實際路線而走。繪畫是不可能被任何形式藝術所取代的。

 (作者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理事兼秘書長)

沒有留言: